" D6 p1 R3 R3 ]( T4 \: `% V
! R% J0 y" F0 @5 c8 Z" C$ |3 E* r- E+ v
纵观历史,向海则国兴,闭海则国弱。建党百年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海洋科技事业从筚路蓝缕启航,向海图存、向海图兴、向海图强,经过几代海洋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实现了几乎从零起步到跟跑、并跑,再到若干领域世界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为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 u- S4 H; P( u, o( ~5 i9 }6 h* J* z7 E2 r. Q* K. K
: E# w" g8 T- t$ {6 Y. v
3 Z" g& P7 a9 D+ A S5 t向海图存启新航
: G' S9 ~1 ]0 J( g! M1 l9 S: K: w2 h8 t) A3 \5 f" }- e7 [0 n: O
; J) S) o3 {1 O/ ^/ N" ^2 s# D* X. R6 F7 k
& ^3 s! l0 m' {: C$ Q+ x+ N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尽快扭转我国海洋科研人才、调查装备极为匮乏的局面,先后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业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身)、第一所专门培养海洋人才的高等院校——山东海洋学院(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负责组织开展全国海洋科研和调查工作的国家行政机关——国家海洋局,制定出台了我国首部海洋科学远景规划,组织开展了我国第一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多次专项综合调查,取得了“文氏风浪谱”、鱼类细胞核移植、藻类(海带和紫菜)人工养殖技术等重大科技成就。
+ A; S' R h& H. z( q- M6 r/ T0 P8 b7 W& g; \: p; h- B8 B
4 j! ?+ b+ P# L4 T$ c$ C5 s5 i6 `: N3 m+ O; o& w: A; _" ~* {1 R
向海图兴沐春风0 c" a" c$ G! y8 e: s U
! H& N0 E+ t: c; c2 X
8 \2 E6 n4 r% T1 _& h1 b7 z& S( e6 g. ?0 m/ u/ k
' h( r4 L4 f$ Z+ `, p5 n% w/ d" c# X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确定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海洋科技事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重点围绕“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大规模的海洋调查和探索研究工作,圆满完成“中国近海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调查,成功实施第一个由我国科学家设计并主持的大洋钻探计划(ODP)航次,组织开展南北极科学考察,合作实施了中日黑潮联合调查、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调查研究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大型海洋科技合作项目,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理论,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编绘了第一幅较完整的中国海陆架沉积类型分布图,对虾、贝类、鱼类、海珍品(海参、鲍鱼)养殖技术相继问世,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强国差距不断缩小。* N) |& n2 G& R7 b& \) F8 u: B
K; q' u( R9 i7 t! G9 Y
1 e7 r: K; M6 D' l* D0 P* A* n2 R* [% L) T! G; K5 _3 R
向海图强谱新篇8 D. O) q$ d5 W- x
( @! O: m9 ]. g$ D8 r
M5 C+ z7 a% F) o- V2 c0 S& s8 h/ S1 f
: z2 B2 P: ]( H; ]6 m9 h0 Y+ L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海洋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再次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海洋科技投入的逐步加大,我国海洋科技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1 u1 X7 F4 @4 w9 V/ G1 O) [
# s0 I" Z$ c/ V+ ^
* e3 E; K$ c5 n, y4 k5 R! t0 ?; c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持续加强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若干前沿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2015年我国科学家领衔在《自然》杂志发表了首篇关于西太平洋海洋与气候研究的综述文章,系统评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研究的重要进展。对“地幔羽”假说、灾难性大地震的发生机理等重大世界难题发起挑战,成果相继在《科学》《自然》等期刊发表。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牡蛎、刺参、扇贝、对虾、海马、大黄鱼等海洋生物的全基因组,成功揭示其环境适应和遗传发育演化机制。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拓展战略空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我国海洋科学SCI论文发表数量已达2538篇,居全球第一。2015至2019年间,SCI论文被引频次占全球份额15.1%,居世界第三。
4 d* P8 d8 ?8 [
' C" I" \9 F. N, M: `* @, C5 ?% A( C3 S h5 \4 s
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协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12年“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南海首钻成功,标志着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开启“超深水时代”,其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自主研发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勘查开发、开采测试、环境监测等多项核心技术,2017年、2020年两轮成功试采南海北部可燃冰,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世界纪录。2017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全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成功下水,标志着我国疏浚产业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 S; z, y) M: n, {* G; ?7 L+ n4 O# n: O U8 B0 P. Q
5 ?3 T* t2 Q5 U# \" i1 {- d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自主研发形成了海洋探测装备体系,实现了由近岸到大洋、由浅海到深海的历史性跨越。2012年我国首艘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正式交付使用,拉开了我国从海洋系统视角开展深海大洋研究的序幕。2019年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南极,成功在迄今人类认知最少的宇航员海域开展综合科考。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我国科学家突破自动航行与悬停定位、钛合金载人舱、固体浮力材料、高速数字水声通信、自动控制等载人潜器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2020年11月成功实现万米海底作业目标,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海深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海斗一号”实现4次万米下潜。打破国际技术封锁与禁运,自主研发的“海燕号”和“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不仅连续打破下潜深度世界纪录,而且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唯一具备7000米级深度和半年以上连续自主观测能力的国家。3 v. y5 u0 B5 e: t+ _
1 W8 ]+ c& X1 |' i
3 A1 l0 @' T6 g# W+ U `0 n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为生态环境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经过连续多年的现场调查、模拟实验和检验,成功揭示了赤潮、绿潮、水母暴发等我国近海典型生态灾害的形成机理并提出有效防控治理策略。历时20多年科研攻关,发明的改性黏土治理赤潮绿色环保技术在我国近海20多个水域和美国、智利、秘鲁等国家大规模应用,成功保障了滨海核电冷源等一系列重要水域的水环境安全。深耕南沙60载,首创多维岛礁生态系统修复新模式,建成世界最大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区,为南海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L- C1 g6 H% G; u0 J; K
1 R/ A6 C" i$ a! E M+ B5 ?( y
0 D" f1 O1 w( _3 K“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今天的中国,海洋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海洋科技在原始创新能力、创新体系效能、创新资源整合、创新力量布局、人才队伍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站在建党百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继承发扬老一辈海洋科学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的海洋事业发展中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强国,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海洋强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B. ^$ f* q' }2 G0 v: Q; f5 K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7 O$ a4 T/ a9 V& u: s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