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6 O9 G. p% K* w* o( V3 T8 t
4 u0 E7 p8 _! L* B& t
+ b8 A# w1 f' x/ I) Z作者:赵昕
- F0 J& [" Y9 w2 p
: k; q* ~! V* t1 B; `6 w O, Z. b* k2022年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视察了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 E0 C! W; a1 a4 U5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而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经济发展是两个协作交互、彼此促进的系统,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一方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驱动和引领;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的海洋经济为科技创新提供优秀人才、充足资本等要素投入,支撑科技创新活动持续进行。
$ \4 t$ e' Q% A5 Z0 w/ j) w" ]8 B7 B' ^% w
2 n1 l& m U( {4 F
一、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和方向
- b6 G; ~9 T6 ]5 m4 z
# f* W/ z* j7 S, }
3 P) A/ h2 ?2 w8 F! R" ^
) N6 S5 I' I* v% n& a3 w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科学和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新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一批海洋“国之重器”见证着中国海洋科技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程。《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20)》显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排名上升至第四位。在2021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中,北极海冰-海洋动力遥感协同观测与航道保障应用等10项重大科技成果,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我国海洋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水平。" n& l5 D7 T q7 z& q2 r
但部分战略性、基础性、原创性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海洋核心技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自给率低。在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和海水淡化等领域,多数企业不具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配件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部分工程对国外依赖程度较高,相关环境标准和安全评价仍处于空白。第二,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多个沿海省份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错位,尚未形成高校与企业的“定制式”合作研发模式。第三,与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领域研究水平不高。中国在海洋生物技术和药物领域与国际最先进研究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在全球大洋基础观测领域的相对欠缺,导致中国在国际上相关领域缺少话语权,或影响到未来开发极地和大洋的利益格局。4 i; Q* K9 e9 _, s- |
综上,我国必须坚持把实现海洋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目标,努力突破制约海洋事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形成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强劲动能。《“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据此,未来我国海洋科技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要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要科学规划海洋能利用空间,实施一批海洋能示范工程,建设海洋能源综合示范区,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二是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建设中国电科信息装备产业园,重点开发海洋综合信息系统、船舶电子通讯和导航、舰载高端电子信息装备、港口物流基础信息系统等产业。三是海洋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积极争取国家海洋局的支持,建设国家级大型海洋数据中心。以此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指示。5 p* Q+ G( \9 F% n1 R: y* U8 E: q
% G/ j. e$ o! ?: P/ a ]* p6 r; R9 y' d9 T. Y
! I6 e- k m9 o4 k2 d- h5 ^' c9 t+ L; I* l& d
二、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协同发展- \% T, O/ u5 a L7 }: j- y/ l
1 ~3 v* J0 ?, F7 r4 ~4 d% N o0 A
7 J9 A7 ?9 b1 Q8 ?8 N9 v2 q9 S, C* q$ }5 `$ \& y
基于《“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重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4月10日视察中国海洋大学三亚研究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现就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的创新驱动,以及海洋金融对海洋科技创新的精准助力做以下思考和展望,力图明晰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协同发展的关系,为二者未来协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 j' ]& l& h. I) k0 g1 l1.“十四五”时期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政策供给
. \ S8 {( T% f( I n,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5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树立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的激励导向,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 _6 V' I8 g: B" B- S
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引领和支撑。“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期间需要以提升海洋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为核心,加大政策供给力度,以整合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海洋重点领域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强化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涉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海洋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瓶颈。
# j& S4 {- s* c: N+ y: j# z0 `9 h2.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手段全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 h, y( P0 L6 m8 k# m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赋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 S7 i/ T, i- K" [0 d# \2 f# `' v3 N* n海洋油气业方面,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改造海洋油气产业,提升油气生产、储运等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改变海洋油气生产和销售模式,实现海洋油气产业智慧发展。
: `# G: ^8 J" E z! {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方面,“蓝色药库”和“深海生物资源计划”,初步构建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技术体系;特色产业园区的建立,培育壮大了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s* r7 E0 Z) ?1 r! \; J
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方面,我国海水利用技术不断实现新突破,推动我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了海水淡化产水成本不断降低,实现涉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B4 {. V i! J7 s& Y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方面,我国高技术船舶研发和建造取得新突破,修船企业抓住国际绿色环保规则带来的机遇,脱硫塔加装和压载水处理设备改造业务饱满,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Y4 a8 {* n% x- O+ W! z8 @& U3 E海洋渔业方面,“新技术渔业”推进海洋渔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装备,助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绿色高质量发展;利用可移动式深远海大型智慧养殖工船,构建深远海工业化绿色养殖新模式。+ L% N N4 o, w+ B% _9 I
7 l- o3 Q# O L9 n' g
( X1 T' d( j' Y7 h d( k: R9 F
, |* H7 [+ i9 m7 _# ?$ M% `, I6 p# i4 E- w; t, r! ?8 {- o, j
三、金融为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加持资本助力& |0 s* i7 v3 m
- G* s/ D# |" S3 A: }% Z9 j
' e. r' h* c5 X3 Y. X& J
5 [& @2 H9 o* Y1 T8 Z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突破关键技术,都需要金融提供支持和服务。
+ _6 N: z5 n# k7 y2 g* T; }第一,发挥海洋投资基金作用,深入开展金融支持海洋科技创新研究。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对在海洋科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鼓励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注重设立海洋科研项目联合基金,探索设立蓝色金融研究院。7 f, o: A; `7 j: a3 ~ e
第二,开发海洋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比如在海上风电、潮流能、波浪能等新兴能源综合开发体系规划中,继续推动优惠贷款、绿色电力证书、上网电价等市场激励政策落实落地,让市场内在潜力变为推动核心技术突破、深蓝能源行业发展的外在动力。另外,培育海洋贸易产品期货交易市场,设计更完善的金融产品,提升港口贸易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5 r# W( z* t) W% S& Y9 O1 l
第三,推动“蓝绿融合”,畅通科技环保融资航道。比如借鉴兴业银行的业务经验,创新以海域使用权为抵押增信方式,助力海洋牧场生态养海;通过蓝色债券为解决沿海地区淡水危机、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探索新融资模式;通过滨海湿地碳汇贷开拓海洋碳金融的全新市场;通过项目贷助力海岸线整治等重大项目建设;通过流动资金贷款满足海洋高端制造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等。
% [! g" B: U A' [7 N9 p: G
3 z, U3 ~, i7 U5 w文章来源:节选自《“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与任务”笔谈》,原刊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p/ v) Y% Y2 _+ O1 F" T
6 b, r: }4 l u8 S4 d' e" N" y作者:赵昕,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研究室副主任
$ p$ S- o0 i# V! ^& I
; j" [" e! ` Y2 s i6 Z$ G" {3 j
" M' a+ p5 w$ P% c8 t1 |, y7 x C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s0 a$ {# c) F) x6 J. T: x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