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9 \8 g+ p+ U0 `. }# n
中秋国庆假期期间,我国首次在深度三千米以上的海域,利用自主设备进行油气勘探作业。目前,根据前方最新消息,海底勘探工作已经完成。
, h: E8 f2 C" h6 L7 X 受台风“小犬”外围影响
g9 F. U! a8 a* A* J" Y 海缆正在回收
/ _, i( v7 {* s2 |2 ` 总台央视记者 王世玉:我们现在是在“海洋石油720”船的四层甲板,从今天早上就觉得整个船的晃动比以往更加明显,尤其到了船尾的位置。现在海上的浪涌基本上是这几天最大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海缆的回收工作,原来是我们和台风可能要打一个小小的“照面”。 2 m) a3 h6 d* x* L) V
0 y3 T: L5 e5 U' s
: {/ A f+ U/ X8 L6 }+ ]4 M
4 i, w! G4 W4 U) s5 j. Q 总台央视记者 王世玉:我手上有一张气象卫星云图,这是台风“小犬”的预测路径,那么台风会不会影响勘探任务呢?探测团队告诉我,其实所有海面的探测任务在今天凌晨时已经完成了。所以现在海缆回收,一方面是因为勘探已经完成,一方面也是为了确保安全。在台风开始形成的时候,所有的探测团队就已经在根据它可能的路径进行勘探作业的计划了。我们之前介绍我们绕着圈跑,其实我们还是一直在躲着台风跑,不仅要避开台风,还要保持扫描到每一个区域,所以整个探测团队一直是24小时不间断作业,终于在台风来临之前,确保所有海面工作的完成。 ' G! O1 X% T2 y: ]7 n$ I1 ~
* ~( y8 L3 R- [6 j2 ~ n+ i
) ?+ ?& x2 ]/ ]) I) u1 ^* d " p& Z6 ?( N' C. T; L# @9 A' {
总台央视记者 王世玉:整个回收过程,依旧是要严格控制每条海缆的位置,要确保在这样的风浪之中仍然不会出现缠绕和碰撞。我以为这时候甲板上应该有特别多的工作人员,但实际上,只需要几个工作人员拿着仪器进行半自动化操作,就可以实现十条超长海缆的回收。
& D8 i( j2 i& a8 X$ j5 A! C5 n 勘探作业已经完成
& c% v$ [, u. k2 A4 l r( N! x3 F 测绘工作持续进行 d2 x& o9 E( F9 {! X0 C. o
* S. }- u0 J0 E" y* C; _ / D4 ^, b5 @6 V: k5 c& ?
* X5 _" w4 d e# J6 Q, f 总台央视记者 王世玉:勘探作业现在已经完成了,探测团队的工作重心也都转到了首张海底图的绘制当中,目前进度已经有95%左右了。现在数据的转化,包括三维的建模、3D打印的工作都在有序进行。预计在今天下午,首张海底三千米的深水地质勘探图就会绘制完成,并将会在我们的直播中首次发布。
3 w/ t, |: E9 i8 e) q 记者体验“海洋石油720”维修员工作 6 ?( n4 u) t& o; V
“海洋石油720”目前正在海上乘风破浪。勘探电缆和相关设备如果出现故障怎么办?
7 q: A" Q' C% g/ r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这艘亚洲最大的物探船上面拖着很多水下设备,它后面有10根8公里长的电缆,上面还搭载了500多个用来保持平衡的“水鸟”。要想保证这艘船24小时不间断勘探海底地形,就得每天对这些水下设备进行维修和检测。那今天我就跟着这艘小艇,去进行电缆上“水鸟”更换的工作。
! U' x: B6 K% N
, a# ~6 E1 W5 R7 d * g. V/ x& y# n, m2 F8 T
! v7 U- o! g' u/ h" Q& X5 t7 R
“海洋石油720”船队经理 刘建军:我们本次任务其实比较简单,就是换一个“水鸟”,你看摆了两个,海上作业不确定性太大,所以我们一般都是用一备一。
4 H" n# p$ ^; m c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钩子已经解开了,小艇现在开始航行。我第一次来这,感觉站都很困难,工作人员还要在这样的状态下检修,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 v2 C* }* ~3 W/ c
/ P ]( U: M" Z9 A5 x& D0 S7 B5 `
' b3 n0 b; ]7 Z5 ^* W0 a9 h, y% r % }1 }9 S6 |" U0 w3 C# x8 ^
“海洋石油720”船队经理 刘建军:这就是我们要更换的故障“水鸟”,把液压起捞臂给放下去,靠过去以后,把电缆拖到小艇上那样去换“水鸟”。现在开始起捞了,露出水面了,首先把电缆给捞起来。 b# y7 ]& @2 o7 Y9 i: [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现在我们离水鸟越来越近了,等会工作人员要一把捞起,我们拭目以待。 ' T) G" {+ c" k/ c
“海洋石油720”船队经理 刘建军:现在艇长必须跟大船保证同样的速度,要不他们就没法干活。现在正在摘“水鸟”,把故障“水鸟”摘下来。 4 w( W- k" f( R; j7 [% M- b- b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拿上准备好的要换的新设备。 6 C- w0 B+ O$ n( p
' S" X: o% F, J
+ N- [/ P& P/ k9 k; l4 S ' i, c! J# B, a, ?- E/ j9 }
“海洋石油720”船队经理 刘建军:“水鸟”已经换好了,电缆放下去,我们本次任务就完成了。我们现在奔着下一个目的地去。这个叫头标,首先看着头标的姿态没有问题,后面也没有缠东西,可以转到下一个地方去看。这个浮标看着运行更稳定,它也没什么问题。 n# w5 l' I7 P/ N
记者探访海洋勘探数据中心 0 [9 F8 l' r. l' A: r: P
每次海洋勘探我们都能采集到大量数据。那么如何处理这么庞大的数据,从而绘制出油气“宝藏图”呢?跟随记者去海洋勘探数据中心一探究竟。 ( X* _2 n9 z9 N, |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这里是海洋勘探数据中心,大家看我手里拿的可不是一般的磁带,这里面存储的是来自海底地层的勘探数据,工程师们通过专业软件对它进行分析,就能够描绘出海底地层结构,进而找到油气。 % {' \. S. y |0 B3 L3 i8 Z/ d" N2 G
0 ]' x5 A' ]! }- s" d( y
1 G) A+ e& N* d5 b, \ g- P! S % E1 I& P8 K0 V* z" P" V* f6 R
数据处理工程师 程耀:我们用这台专用的磁带机,先把磁带进行格式转换,然后存储到服务器上,就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数据处理了。处理50个T的数据,我们团队3个人至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才能描绘出一个初步的地层图像。
6 ?# W, }. J- L
' ?8 u8 \- E3 k; Y2 { e! s E! ^6 u4 r6 B
6 e k: v6 g6 f' H) U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在勘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同时采集到风浪、船只、海洋生物等发出的声波数据。大家看,这一段曲线就可能是有艘船经过留下的信号。像这样的干扰数据其实还不少。所以,数据处理最大的挑战不是量有多大,而是如何挑选出有用的信息。 % B5 X! q ]. ~! B# A
数据处理工程师 程耀:我们勘探采集的数据,本质上都是声波信号。得经过差不多二十多道程序,才能将干扰信号剥离掉。你看,这就是处理完的干净有效的数据。然后我们再经过偏移成像处理,就得到最终的地层剖面图。 4 x! ^, g' U/ n @2 y6 z
" [0 B( S4 t7 ]9 D, g9 v+ z; B5 M
m: ], W: L: Z# z |, ~( k8 |4 N / e6 y$ t Q) X- T- X3 M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大家看我手里拿的这两张地层剖面图,这是三年前的,当时的技术看得还很模糊,我们再来看现在的,已经能够很清晰地看出地质结构,就可以直观地判断出油气储存情况。这样一对比还是很明显的。
, U. O! W5 E! V 目前,这个海洋勘探数据中心正在处理“海经”装备从深远海传回的数据,用国产装备发现新的油气田。同时,也在对老油田的勘探开发数据进行潜力挖掘,不断提升油田的采收率。通过推动油藏动态监测、地质工程一体化等前沿技术的开发应用,确保国家能源的稳定供应。 o9 I. _3 ^: Y+ q; J
()
[8 _9 k* ~7 X8 R& E6 |( e
# S) j1 Q& @7 d7 }4 I1 g" w& U 举报/反馈
' [& ~. j; k4 o" E
8 L8 \% i4 r" F- [
5 V+ E/ S+ M9 t) @/ A
$ v3 q) d. X h
* l8 m; ?3 w8 W! N
$ q! q) c9 u" K. a: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