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h0 `; x- R9 Q
图1. 阿拉斯加黄线狭鳕年龄分布与其体内微塑料丰度和大小的关系6 C# C$ o8 n6 s& Z
$ w) W1 d, ^: G9 Y" y! W3 S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北极海洋微塑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首次引入鱼类年龄特征参数,研究白令海黄线狭鳕摄入微塑料的特征以及年龄与摄入微塑料的相关性,并结合海水微塑料数据初步推断黄线狭鳕可能的迁移路径,为预测微塑料对鱼类种群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为更加系统、科学地制定生物微塑料污染监测方案提供了参考。2 b9 b4 u @; B* k1 Q. y
微塑料污染已被列为全球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早期研究发现,北大西洋温盐环流、波驱动的斯托克斯漂移、河流输入和海冰掺入等过程都有助于微塑料在北冰洋积聚和移动,导致北冰洋区域微塑料污染水平相对较高。已有学者基于北冰洋大西洋扇区表层水微塑料数据提出北极海底是微塑料“汇”的观点,但少有研究关注北冰洋太平洋扇区的微塑料污染情况。由于白令海位于北冰洋太平洋扇区一侧,是太平洋水流入北冰洋的唯一通道,因而研究白令海海洋生物体中微塑料的赋存对于解析北冰洋海域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X8 V3 Z e2 F& X该研究利用黄线狭鳕的寿命相对较长的特点,首次引入鱼类年龄特征参数,解析了白令海黄线狭鳕摄入微塑料的特征以及鱼的年龄效应,并结合海水微塑料数据初步推断黄线狭鳕可能的迁移路径。此外,通过研究黄线狭鳕摄入微塑料的特征与海水中微塑料特征的关系,发现黄线狭鳕摄入的微塑料存在空间尺度上的影响,推测高年龄段的黄线狭鳕可能曾到过楚科奇海,与生态学调查结果一致。研究结果丰富了我们对北极生物体内微塑料的认知,也为北极微塑料风险防控奠定了基础。4 ]$ x. S6 w9 ]* w/ v2 J
该研究的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SCI, IF: 13.6; 中科院一区, Top)。海洋一所资环中心新型污染物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丁金凤和鞠鹏副研究员为该研究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孙承君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洁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m% q3 a: {* \( z d
该团队自2015年开始开展海洋微塑料研究工作,构建了“检测技术构建-环境分布分析-国内外合作交流-技术成果支撑”为一体的海洋微塑料研究体系,是国内开展海洋微塑料研究起步较早的研究团队之一。该团队自2018年开始多次参加我国极地和大洋科考,对海洋微塑料进行了长期调查,目前在海洋微塑料研究领域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
8 z( L4 i/ L5 [) g9 K8 W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海洋一所“鲲鹏”青年学者人才引进经费和“束星北”青年学者基金)、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等项目的资助。
2 T) Z5 ~/ t: ?9 k E* a0 x) H8 i( s- P8 ~* V& l
5 }, A* R+ C0 F图2. 白令海黄线狭鳕体内微塑料与海水中微塑料特征的关系以及狭鳕可能的洄游路线9 ?. ]: ]* U: I9 {9 e
( O+ Z- P, b9 O o+ U
论文链接:
% o5 |, \- ^& a/ E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f5897。(Elder fish means more microplastics? Alaska pollock microplastic story in the Bering Sea. Science Advances, 2023, 9, eadf5897.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f5897)4 J: C" G0 G5 e8 D8 w
$ v5 M" O6 d! d. J% H! S# d. x0 _. E* b! N* a) {3 ?( v
/ R5 G5 U% {# Y5 ~# Y! v9 s信息来源: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
4 r, S. O0 j. P" C<str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