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做精做好渔业“种子”

[复制链接]

9 P4 T3 b2 [$ m" J4 `* v- q(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n9 t* L& f8 s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包振民: X! B$ u4 E- A4 G& H4 G4 i
9 v; a. q: Q: x) m" C
【编者按】7月4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红船初心专刊”的“一线讲述”栏目刊发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40年来聚焦蓝色种业,践行大食物观的自述文章。现转载该文,以飨读者。8 b1 r7 U5 c6 o7 Q0 C8 D
在新中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兴起了藻、虾、贝、鱼、海珍品(海参、鲍鱼)五次浪潮。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水养殖业在海带、紫菜等藻类养殖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开始了海水动物的养殖,转向以对虾、扇贝为主。以我的导师王如才教授为代表的贝类研究专家,陆续攻克了扇贝自然苗采集技术、室内全人工育苗技术和筏式笼养技术,为海水养殖业第三次浪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 \9 ?9 k- i  B4 J" y* d) N20世纪90年代末,流行病害大规模暴发给我国扇贝养殖业带来致命打击,许多海区养殖扇贝死亡率达到70%~80%以上。王如才教授叮嘱我说,扇贝育种的工作要赶紧抓起来了。我谨记在心,重点对黄、渤海区普遍养殖的栉孔扇贝进行了研究,着手培育我国的扇贝良种。
2 q" h1 T$ ?. K9 Q  ]扇贝育种之前从没有人做过。面对野生种,我和团队成员边摸索边实验,不断攻关,借鉴动植物育种的成功经验,创建了以数量遗传评估BLUP技术为核心的扇贝育种技术体系。十年磨一剑,2005年我们培育的栉孔扇贝“蓬莱红”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作为自主培育的第一个扇贝新品种,“蓬莱红”一经推出,就赢得水产养殖户的喜爱。. `# H. {/ _1 h8 G9 v4 Z; A' v# C
“蓬莱红”育成后,如何建立更高效的育种技术体系成为我们团队思考的问题。全基因组选择是当时育种领域的前沿技术,在这一技术刚一提出时,我和团队就率先在水生生物育种领域开展研发与应用,开发出新型高通量、低成本的液相芯片,大幅降低了检测成本。- i. \, m% z4 Y# T+ L
应用我们开发的技术培育的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于2013年成功通过国家审定。“蓬莱红2号”不仅延续了“蓬莱红”的高产抗逆特性,而且产量较“蓬莱红”提高25.43%,成活率提高27.11%,引领了水产分子育种技术发展趋势。) }9 T, o4 o. o% s5 O7 q
40年来,我和团队已培育出了10个水产新品种,累计推广养殖1000余万亩,创造产值数百亿元,彻底扭转了我国扇贝养殖业长期依赖野生苗种的局面。! c8 L$ F8 n% }( M
树立大食物观,向海洋要食物,水产良种是“芯片”,唯有把渔业“种子工作”这篇文章做精做好,才能让我们的“蓝色粮仓”更安全更殷实。
2 [$ n3 B3 m6 y; F, N目前,以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正在兴起,蓝色种业是保障海水养殖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我们团队正在建设高端水产种质创制创新平台,致力于打造“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蓝色种业新型复合体,促进蓝色种业进入4.0时代。用更多水产新品种丰富千家万户的餐桌,给中国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蛋白质,我们责无旁贷!
  r) J' _3 m  c% [7 @! j1 p

8 c% f. \: k#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F, |8 d7 }7 x- e& i

2 W& T4 v7 V  `& I% n5 h2023年7月4日出版的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刊”
" O/ A. r$ b0 P* ?! ?" z9 \9 h4 }
" h2 j9 q1 f( x. f8 C9 k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v, `7 w/ X" q% y/ {

" ], b$ Q- D0 M8 u/ @: h' @: D8 x0 G  _0 ?) c6 c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包振民(刘艳杰、冯文波采访整理)。# b! W" a% r) X: J0 Q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上下五千年
活跃在2024-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