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旋之歌傅 刚在海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海洋岩土工程作为关键支撑技术,决定了海洋油气平台、可再生能源系统等海岸工程建设与运行工作的基础稳定性。由于沉积物环境、荷载类型与施工安装技术的不同,海洋岩土工程与陆地岩土问题存在显著的差异,已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书的结构按照典型海洋工程项目设计流程安排,在前四章中,介绍了海洋环境、海上原位勘察和海床土的力学响应,进而详述海洋桩基础、浅基础和锚泊系统的岩土工程设计,最后介绍了可移动自升式平台、海底管道设计和海底地质灾害三类涉及多种方法结合的典型问题。
; }& \4 I( F$ e1 F8 }' U《南海沉积物类型图》(1:100万)共分8幅,是根据我国几十年来实施的多个海洋调查专项及其他调查研究项目获取的9090站沉积物实测数据,并结合收集的数据资料编制而成的首幅覆盖整个南海的沉积物类型图,反映了南海沉积物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规律。本图说明书在详细阐述沉积物类型、粒度参数和沉积速率的基础上,揭示了南海现代沉积物分区特征、收支及输运过程。
: Q( m& ]6 Q: x6 Y c: z9 r. R2 P( P0 ~7 y" l) C% J; M# V" q
& k. T* H7 Q9 Q- g b
南海只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但是近年来吸引了全球对海洋最多的注意力。不单在政治、经济上,亚洲的南海被比作欧洲的地中海,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而经年不衰;而目在科学、技术上,近年来南海也成了世界海洋深部过程研究的热点。光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五年里就在南海打了三个半钻探航次,专门探索深海盆的形成。
( z+ o' `/ a+ ^( U! ?( v8 }: @8 x5 ?" i" L
我国岸外,南海是主要的深海。习惯上说我国有四大海域,其实就是两个:浅水为主的东海和深水为主的南海。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古人,首先看到的是渤海,秦皇、曹操“东临碣石”,到的就是渤海。其实渤海是黄海的海湾,黄海是东海的海湾,平均18m水深的渤海,论面积只相当于北部湾的一半多点。( V$ m& d" u( M) Z2 B7 K
9 d( C' [6 n* m9 f! J1 C
3 z7 K, X& g, M& T4 q" ~
南海沉积物类型图分布简略图
" q2 R: N9 t. v+ u* \7 P
, B; T, f* B" p对于古人来说,遥远的南海属于蛮荒之地,只有“梦蝶”的庄周才会幻想大鹏“徙于南冥”,才会想到南海。要等到八九百年前的南宋时代,南海才成为国际航运要道;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大明的宝船更是扬威海上。但就在到达顶峰之后,朝廷居然自毁水师,闭关锁国,直到鸦片战争被列强的洋炮轰开国门。; t5 B/ {7 q4 ?. n0 A ^/ t5 `' \
' L. `7 ]5 Y# F" K' {
然而今非昔比,如今的南海是我国深海科技、深海开发的第一站,无论哪种深海设备都会先在南海试验,然后进入世界大洋。我国近来在深海领域的科学突破,从深海流场到海盆张裂,大多来自南海的研究。我国各学科、各系统的科学家,也都在南海劈波斩浪展现身手。石学法研究员的团队,就是这样一支海上劲旅,三十年来转战各大海洋,在海洋沉积方面做出的贡献尤为突出。5 g9 i* H+ K' ^1 T, u
* N3 D7 u S. j3 z, d2 S( D8 B9 Y9 d% ]& g: M
6 T8 T+ x& t( N4 |
近来他们在几十年海洋调查资料积累的基础上,编制了我国周围海域沉积物类型图,先出版的是东黄渤海,现在出版的是南海,都是新世纪新资料的结晶品。自从60年前秦蕴珊教授发表陆架沉积的文章以来,我国对海洋沉积分布的研究硕果累累。就近期而言2015年出版的《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系》里,就有高质量的《海底沉积物类型图》。 I6 [$ t0 l* C1 y& O
1 N( _7 y) d+ y7 F6 q P3 x8 a0 d& ?* T; ^, N {! }: O
( V; O( F+ Y& N, {4 s3 r- X6 M# y- ]6 t
不过那是1:200万比例尺,现在出版的新图是1:100万比例尺,是将分辨率大幅度提高用崭新资料精心编制而成的。尤其可喜的是,新图覆盖了整个南海。石学法研究员团队通过与南海周边的一些国家合作,对南部的巽他陆架和泰国湾等海域进行调查研究,第一次编制出水域完整的南海沉积图向南拓展,不仅保证了南海海盆的完整性,而且具有巨大的科学潜力。须知广袤的巽他陆架,在两万年前的盛冰期曾经出露水面,形成热带雨林,很可能和今天的亚马孙流域相似。而亚马孙流域的热带雨林是今天地球表面的“肺”,为我们的呼吸提供了1/5的氧气。假如冰期时又多了一个“肺”,会怎样改变地球表层的碳循环?这答案就蕴藏在巽他陆架的沉积里。
' z o. {" G1 }1 C: o: q
' s0 _8 i2 t ]3 F4 A为此,我以读者的身份向石学法研究员团队致敬,感谢他们为我国海洋地质做出的又一贡献。坦率地讲,编图和编词典相似,都是“为人作嫁”的大工程,巨大工作量的主要受益者是不知名姓的用图人。当前中国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学园林里百花齐放,祝贺《南海沉积物类型图》的出版,为我们海洋科学的百花园里又增添了新的花朵!0 s1 X% ?9 W* d+ G/ p
8 G% `: b5 L$ x8 u
$ B: i$ I B" p# ]- N
. n7 W8 ~: l! {/ a0 t, G# N9 c& ?, u: q4 N
+ k6 Q7 Y* k6 }& ~7 j, Z3 {6 l! N$ t, g6 P! f) k) T! @# H
9 ~" K; m9 A3 d h; T; G4 W
2 n, f0 }$ ] p% H+ o4 `# ?$ H B
# L/ Q W& f7 C; \( Y8 R$ q) p- J. K; b$ D
本文摘自科学出版社出版《南海沉积物类型图》一书序言,图片为编者所加(本文编辑:崔妍cuiyan@mail.sciencep.com)。" F# S7 K) Q4 c+ D+ \# X
相关
6 y* [. { G* x" d- B) e' {
5 A0 |. N# `% F2 R气旋之歌傅 刚在海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海洋岩土工程作为关键支撑技术,决定了海洋油气平台、可再生能源系统等海岸工程建设与运行工作的基础稳定性。由于沉积物环境、荷载类型与施工安装技术的不同,海洋岩土工程与陆地岩土问题存在显著的差异,已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书的结构按照典型海洋工程项目设计流程安排,在前四章中,介绍了海洋环境、海上原位勘察和海床土的力学响应,进而详述海洋桩基础、浅基础和锚泊系统的岩土工程设计,最后介绍了可移动自升式平台、海底管道设计和海底地质灾害三类涉及多种方法结合的典型问题。4 e2 a, L4 c( o; X) w5 N5 U$ f
第一作者简介; }8 q1 @9 J; Z
石学法,博士,研究员。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自然资源部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大洋样品馆馆长、中俄FIO-POI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海洋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理事、稀土矿产地质与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和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理事等。$ ]* g) X0 v0 K' S
长期从事海洋地质和深海矿产资源研究。先后担任多个国家海洋专项底质调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大洋协会资源勘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大洋协会深海稀土资源勘查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多个深海科考航次和国际合作航次首席科学家,在海洋沉积、过去全球变化、海底成矿作用、深海矿产资源勘查等领域取得了富有创新性的成果。领导了“亚洲大陆边缘源汇过程与陆海相互作用”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带领团队对北起北冰洋东北陆架、南至东北印度洋包括中国海在内的亚洲大陆边缘沉积地质开展了系统研究,主编了首幅亚洲大陆边缘1:300万沉积物类型图,主编出版了1:100万《渤海、黄海和东海沉积物类型图》和《南海沉积物类型图》,初步阐明了亚洲大陆边缘不同纬度沉积物“源-汇”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在国内最先开展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和成矿作用研究,在中印度洋海盆、西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发现了大面积富稀土沉积,在全球划分出4个深海稀土成矿带并评估了其资源潜力,初步阐明了深海稀土分布规律、赋存状态、成矿过程及富集机制,提出了深海稀土成矿的“底流驱动-富集成矿”假说,推动了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研究。: S7 e+ w; l O4 c9 I/ d5 \
曾获海洋科学技术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政府特殊津贴、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z/ b. U0 K! y/ ?- T
- }9 d: P& `" a4 Y& ?
. |# R ]! W$ r G' r! ^- @2 Y/ u6 x) l" ^ \$ R: w
信息来源:赛杰奥;科学出版社。
& t- H) C4 f' x8 b9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