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随着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入,海洋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但大面积的海洋要素信息获取却并非易事。传统的岸基、船基平台观测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而且成本也高;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搭载不同功能遥感器的卫星成为目前海洋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
3 f( F" F& X+ [1 ^3 n& D: p3 z- p1 K
5 u+ v" q2 K- G5 l2 P2 M; Q% q8 u2 r. Z! S0 C2 r% @
图:网络
, M" {1 ^: R5 g7 n$ N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卫星遥感应用报告(2019年)》,系统梳理了2019年自然资源部卫星遥感应用成果及成效,其中在海洋卫星建设、应用及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t4 ~2 {3 |9 n& Y6 G3 @卫星工程建设
+ @/ N, R# p* d) u/ }2019年,首批海洋观测业务卫星(海洋一号C卫星、海洋二号B卫星)正式在轨交付自然资源部,提高了我国海洋光学遥感卫星全球覆盖能力及全球大中尺度海洋动力环境监测能力。此外海洋动力卫星等在建业务卫星工程研制进展顺利,将按计划陆续发射。
. x1 Z! z: |! g% s6 {
4 B9 q7 H( U8 M0 T. o
8 S2 }' G( V0 a* `, A; b. r. v3 G2020年6月11日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
2 Z! N9 Q( H. s) p$ M+ K- S2019年12月30日,中法海洋卫星通过在轨测试评审正式交付使用。中法海洋卫星首次实现了海面风场与海浪方向谱的同步测量,精度优于设计要求,其数据产品已在台风灾害监测、南北极海冰监测、海洋数值天气预报和短期预报中得到应用验证,效果良好。在建科研卫星中,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完成了方案设计评审并转入初样研制,计划于2022年发射。. ?& E4 [5 w2 \. [- a5 K4 a$ g
6 f. W S, ^' K* p. q: o8 o, ~5 L2 A- w% g' y+ R: Z
中法海洋卫星。图:网络% K1 d9 }) q# P7 j$ H
在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方面,“十二五”海洋观测卫星地面系统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圆满完成了海洋一号C卫星、海洋二号B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等卫星的数据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任务;“十三五”海洋观测卫星地面系统项目初步设计概算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批复,“十三五”海洋观测卫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场网项目初步设计获得批复,概算通过评估。
, N1 m# O. \ ? C% H. O$ E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运行2 x& g& a- x7 A, o8 Q- _7 {
2019年,海洋卫星地面接收站网运行稳定,北京、海南(三亚、陵水)、牡丹江和杭州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系统工作正常,共接收海洋系列卫星数据10704轨,高分系列卫星数据2646轨,地球观测系统EOS卫星数据9172轨。$ j J& C5 W- b! ]9 U( p9 ?
2019年,先后开展了海洋二号B卫星雷达高度计有源定标器首次星地同步定标试验,海洋二号B卫星、中法海洋卫星首次微波散射计有源定标器外场定标试验,海洋二号B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海洋一号C卫星海洋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为卫星有效载荷性能标定及功能验证提供了第一手现场观测数据。
6 l0 j/ y- o5 _5 m: d f" }+ I7 d) X在卫星数据处理方面,2019年共处理海洋一号C卫星数据49.6TB,海洋二号A卫星数据14.1TB,海洋二号B卫星数据6.5TB,中法海洋卫星数据3.5TB。
% F$ {9 W. I) g* h卫星遥感应用
) `2 G) _4 \# _2019年6-10月,充分利用多颗卫星开展北极地区数据获取,为开展北极夏季海冰融化情况监测提供了重要数据,有力支撑了北极航线保障;为科考队业务化提供海面风场、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影像等多种产品,为高效开展北极科考提供了及时的信息支撑。
% m' O. y" S: j9 @2 o* u) P2 o. e
2 a" r4 K% D. D, `! G4 y北极地区。图:网络3 K! J. C( `; I8 h
利用资源三号、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和环境减灾卫星影像,结合全国行政区划、水系、交通和地名资料,更新了全国1:100万、1:50万等系列比例尺海洋基础地理数据,为海岸带规划、海洋经济普查和海岸带生态分区等提供服务。
2 r# C' K0 M2 [9 C# R3 i$ k0 Q% u7 L利用海洋二号A/B星和海洋一号C星等卫星数据,制作海表温度产品;利用海洋一号C星产品定期制作海洋水色产品;利用逐日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及海面高度融合数据,制作温盐实况分析应用产品;基于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卫星遥感影像,开展滨海湿地监测;利用高分一号卫星宽幅数据,开展山东海岸带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遥感监测;利用2016-2018年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卫星数据,制作了西沙群岛珊瑚礁地貌单元分布专题图和西沙群岛珊瑚覆盖度专题图。/ c* i6 O: l- H* A
利用海洋系列卫星、高分系列卫星等多颗卫星资料,开展了海冰、绿潮、赤潮、台风、海上溢油、灾害性海浪和海面风场联合监测等海洋灾害遥感监测。7 W, F; w" V2 ?5 H2 q
采用2米国产卫星影像,对全国红树林资源地块进行全面遥感监测,查明了全国红树林资源分布现状,获取了近40年中国红树林变化信息,为我国红树林的资源调查、保护修复和科研监测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性数据支撑。7 N; O, a) l* s1 M: l" J% N
h" a' Y5 V6 x& c
* ]- X9 }* t2 g K红树林。图:IUCN, l, ], X' A8 {
卫星遥感应用科技创新
9 c; T9 }6 `/ q6 G& s8 M自主海洋动力卫星台风监测新技术$ t, w( Z4 J h# j* b; d3 D
基于自主海洋动力卫星(海洋二号)开展了台风监测的新技术研究,实现了海洋卫星风矢量向量横叠加算法的台风中心逐级自动定位技术,建立了基于海洋二号卫星微波散射计和风云二号D卫星红外扫描辐射仪数据的台风连续立体风场反演方法,实现了融合海洋二号卫星和风云二号D星的更高时间分辨率台风中心定位技术。
" y% r: B' f, S0 i西沙群岛典型岛礁立体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
1 C: z3 Y4 h. U# p5 M$ S9 u# t初步构建了首个西沙岛礁变化监测遥感应用集成平台,综合利用星-机-地多源数据资料、反演模型和软件,具有具有快速制作水深、水质、海表温度、珊瑚礁、岸线等要素的专题图的能力,可实现岛礁监测成果的集成存储与管理、多源数据可视化,为采用海洋遥感技术监测岛礁立体环境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6 Z0 g. V! d6 N- ~8 _8 h
雪龙船船载遥感移动接收处理及航线保障服务系统
4 f+ u/ u$ v1 W- V1 q3 D, U4 A5 [1 ]( I9 p
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大口径船载移动卫星遥感接收和处理系统,克服了大洋航行风浪大、船只晃动幅度大,冰区航行破冰震动大,赤道高温和极地低温天气等诸多不利因素,实现了船载卫星遥感接收处理系统的连续、稳定自动化运行,可实现对我国自主海洋卫星、高分三号及其他遥感卫星数据的实时接收和快速处理,提供海洋环境监测产品和航线保障服务产品,为雪龙船的航行安全提供气象和海洋环境服务保障。, s" Z, z; L {! M" }+ z
! {% L( T& k9 I
3 x! {' V' a9 Z( ?+ C2 }& d$ j
雪龙船。图:网络
0 g; ]' V: |$ Z4 l" {(以上内容摘自《自然资源部卫星遥感应用报告(2019年)》)3 z$ U) ^: \ ^
下面一起来关注下未来几天的海洋预报信息。
5 ~1 d: _2 n) o1 L! E6 F目前南海上空有一个热带云团向西运动,有可能在7月31日或8月初生成为3号台风森拉克。受其影响,未来几天台湾海峡南部风浪较大,具体预报如下:9 o" H" m' S8 E4 P% H5 }
7月31日-8月3日$ f8 C! Q- ? U3 J! G5 o
台湾海峡南部有东南风6-7级、阵风8-9级,2.5-3.5米的大浪过程;, T- N, r& Q, r/ C/ ]) v* ~ I
台湾海峡北部有东南风5-6级、阵风7级,1.8-2.8米的中到大浪过程;, m) f# E) u" V# k
福建中南部沿海有东南风5-6级、阵风7级,1.3-2.3米的中浪过程;6 z) i6 T+ N9 X* z! n$ M! I
厦门沿海有东南风4-5级,阵风6-7级,1.0-1.8米的轻到中浪过程。. J3 U7 P; ?7 z; _4 N& A; v5 H
8月4日
6 s2 h: k6 d+ c台湾海峡南部有东南风5-6级、阵风7级,2.0-3.0米中到大浪;
' X/ f& V( a2 P N' Q6 t* I台湾海峡北部有东南风4-5级、阵风6级,1.3-2.3米中浪;7 Y, r% p/ G! Q6 I3 v
福建中南部沿海有东南风4-5级、阵风6级,1.0-1.8米轻到中浪;
7 q6 k0 `! \$ C9 Z$ f厦门沿海有西南风3-4级、阵风5级,0.8-1.5米轻到中浪。
$ H) R0 S! X# {4 o! H7 I2 G8月5日-6日# R$ N) S, k. z, G$ }
台湾海峡有西南风4-5级、阵风6级,1.0-1.8米轻到中浪;
1 w, j: n$ C2 R福建中南部沿海有西南风3-4级、阵风5级,0.7-1.2米轻浪;
' t8 S5 C+ F1 E& [- o. z( D g厦门沿海有西南风3-4级,0.5-1.0米轻浪。8 r: v1 Y) a/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