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9 Z: j1 R8 x. |3 m
( \3 R- H' v& _$ Ma-e展示2015-2019年大风江口水域船舶活动;f展示三娘湾、廉江湾位置9 y( n1 I$ u& j# z: E4 @% C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与汕头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发表研究论文。
! d3 d J/ r- E% s( G* t$ D该研究提取了北京大学、北部湾大学、广西省科学院等团队在北部湾大风江口水域(以下简称该水域)的已发表目击数据,并整合了深海所与汕头大学2015年至2019年间系统调查结果,分析该海域中华白海豚空间分布的长期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该水域中华白海豚的活动范围在本世纪初显著减少。尽管海豚的整体活动范围在近十年内较为稳定地集中在三娘湾至廉江湾一带海域,但海豚的核心栖息地存在明显的偏移。与早期空间分布模式相比,该海域的海豚核心栖息地在2015-2017年间从三娘湾沿岸东移至廉江湾外围海域,而又在2018-2019年稍回落至三娘湾一侧。0 i; O8 Q) Y/ |" k0 G
研究同时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建立该水域船舶活动的历史分布情况。该部分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船舶活动整体呈增长趋势,且增速在近年有所加快。在2015-2017年间,海豚的核心栖息地与该水域船舶活动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互斥关系。
$ }2 o! t& L* q5 a. C该研究进一步建立了该水域中华白海豚环境适合度模型,发现该种群在2015-2017年的核心活动范围并非白海豚的最适宜栖息地。此期间海豚核心活动范围的栖息地平均适合度甚至要低于整体家域的平均适合度。与之对应的是,研究团队不久前发现该水域中华白海豚的存活率在栖息地东移期间处于极低水平。/ S! h6 U+ R5 x& N$ `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提出该水域中华白海豚种群波动的新假说:船舶活动的快速增长改变了中华白海豚的空间利用策略,进入船舶活动强度低但适合度较低的水域活动;而在低适合度的环境生活的风险造成适应度大幅降低,并经历了快速的种群衰退。最终海豚权衡船舶和栖息地适合度的影响,重新调整空间使用策略而回到船舶活动强度高但适合度更高的水域生活。
$ k( p3 K& q8 V) K相关论文信息:
- a# D0 W& q5 @7 x7 e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2.117120, M. p" u0 g! j3 [
/ l, j* ^2 B0 j
- z: u& D+ U4 X T, y9 q9 ] d
2003-2019年间大风江口水域中华白海豚分布情况,红色为核心分布范围
r6 X: O2 S3 {2 `# ~
9 ]0 `, j: o% R3 T3 G5 A3 p1 k( @- E; E+ R' y" k
中华白海豚种群的平均核心栖息地适合度- k# `: V: H) Q; @6 H( u! l; N
O' n2 d* a/ l i! g, Q/ ~. E& F5 i. A4 u4 I
5 l( g8 W, z; ^% l z" I1 X+ O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张晴丹;中科院深海所。
" L& P. ^' x( @7 O$ M- y,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