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实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是海洋经济总量增长到一定阶段,海洋综合实力提高、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社会福利分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谐,从而使人海“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实现动态平衡的结果。发展模式应由数量维向质量维转变,发展动力由规模扩张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换,驱动要素由传统海洋要素向创新要素转换,资源要素向陆海一体化高效配置转变,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海洋经济的提质增效。) v" |1 `- }' F9 M
一、创新方面:坚持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完善海洋科技创新网络( _ p5 z' a0 z8 N5 G* {$ S; t9 z7 O
整合我国的海洋科技资源,加快构建“官产学研”构成的全方位、开放型创新网络,重点破解“官产学研”对接不及时、不精准、不顺畅的难题,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提升海洋科研成果转化率。建立海洋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三大资源协同发挥作用的态势。同时加快科技进步,加速海洋科技转化能力。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广东、山东,应构建完善的海洋科技创新和支撑体系,在体制和政策上鼓励海洋技术创造更高收益的海洋科技产品,增加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科技发展水平一般或较差的地区,除了构建完善的科技发展体系外,还应加大科技要素投入,加快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资金投入,提高人才待遇,急需引进一批关键技术人才,培养一批基础性成长型人才,打造优良的海洋人才成长环境。以工作站、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外海洋科研领域交流互动。利用科技成果带动海洋传统产业的技术改进,加速海洋科技转化。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加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6 A# w) m( h# T% |& z9 n! b
二、协调方面:促进海洋产业从“初级化”向“高级化”转变,实现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5 D$ N6 O7 X/ f$ m+ V5 b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载体。推动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探索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是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适应性管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并提出了4种适用性管理制度(多目标融合的海洋生态化转型制度、多规合一与动态调整制度、多主体协同参与制度、责任分担制度)和海洋适应性管理的法制化建设。以现有海洋优势产业为突破口,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支持地方性远洋渔业发展,并保证涉海企业走向深蓝的安全性,为远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必要的相关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典型及优势地区发展海洋蓝色碳汇,适当加快定点区域和示范海域“海上粮仓”建设,提高标准、放宽手续,实现地区高标准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有选择地淘汰或整合地方性海水养殖业,针对初级产品产业链产量大、利润低的现状,应选择优势企业予以拉长加深海产品加工链,提高近海海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对于其他经济增长较弱地区,则应积极培育与自身所处阶段相匹配的海洋产业,延伸海洋产业链条,有序培养优势产业,实现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 o: P! g, t* e9 X2 U; I5 s3 L/ D三、绿色方面: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发展绿色海洋经济0 N7 ~( r" V" \: E3 g! ^* v/ O
创建海洋综合治理示范区,显著提升海洋治理水平。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全面评估我国海洋综合治理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依据法规、规划发展的要求,摸清问题,深挖根源。以创建海洋综合治理示范区为契机,以健全海域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海洋规划体系为基本方向,重点面向海域资源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智慧海洋建设、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探索并推广海洋综合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在省、市、县层面组建海洋发展委员会及相应科室,推动、协调法律和规划的修订及实施。加大治理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划定红线、加强追责,不折不扣落实各项规定和安排,真正实现法规及规划的权威性。建立海洋综合治理能力评估、反馈及调整的动态、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公众、媒体参与,监督海洋治理实施情况,广泛采纳不同领域和渠道的改进建议。/ u# c; R; U$ T1 ?" ^9 i
严格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制定重点河口、重点海湾各类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方案。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整治,实施“蓝色海湾”修复工程,对重点海湾、生态用地、滨海公园、海岛等实施针对性修整。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普查,建立海洋保护区,以“三生空间”为指引,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实施救护、繁育等拯救工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对重点敏感海域全面覆盖,构建立体监测网络。加强绿色考核比重,探索建立“滩长治”“湾长制”等责任模式。加强信息共享与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制定实施各省市海洋生态损害赔偿方法,促进海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化、规范化。扩大宣传,加强媒体和公众监督。
- _, {- H) O5 Z# @# z四、开放方面: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海洋空间,推动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建设. ]/ Y- G }' f% n0 n
参与“一带一路”将为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带来新的国际环境,提升国际化与对内对外开放程度,增加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首先,依托“一带一路”智库和第三方机构,积极收集和储备“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资源与市场信息,以报告或指南的形式向社会发布,引导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寻找投资合作机会;其次,支持优势企业以产业链、组团合作等形式,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投资机会,高水平建设和提升一批境外产业园,发展保税加工、海外仓、国际物流基地、转口贸易等配套平台;最后,依托国家海洋监管部门,积极参与和展开国际海域资源调查研究,参与大洋与极地项目建设,拓宽我国海洋经济的视野与活动范围,将开发目标定位深海。收集和储备“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海洋空间的资源信息,扩大海洋渔业、矿藏等资源开采的范围。同时,与国家及国际机构合作,提高海上安全、海洋事故及灾害预防的处置能力,为海洋经济活动走向世界提供有力保障。
- }9 i6 l# @8 `! I五、共享方面:坚持陆海统筹,实现海洋经济发展共享8 p2 `1 a4 {' C! b2 [' E
建立完善陆海统筹的空间规划体系。以陆海统筹为原则,推动沿海经济带“多规合一”。以海洋主体功能划定为前提,做好岸线利用调整的加减法,分区域、分海域确定资源和要素配置的准入清单和负面清单。以重点海洋产业为抓手,以主要湾区、港区和园区为落脚点,促进要素流动与区域协作,推动海洋产业协同集聚,互动发展,实现区域间共享发展成果。优化近海利用,提升远海开发,推动海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以生态开发为导向,以美丽渔村建设和特色小镇为依托,推动实施海岛振兴计划。完善海陆统筹产业协同发展管理体系。在管理层面上,遵循陆海相互作用的科学规律,全面度量陆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陆海统筹的理念贯穿于整个陆域与海洋的土地、水、能源等各类资源供给的量化调控和用途管制中。陆海统筹是统一筹划和处理我国陆地与海洋各种关系的集合,涉及多层级、多要素、多领域,陆海形成合力,有益于推动新型海洋生产活动产业化、扩大就业岗位、缩小城乡差距,最终促进人民福祉。5 a0 r# ^# ]2 A" I+ P/ D3 ?" W# x5 m
1 n! x6 H3 O3 ~$ n: E1 v% W3 R5 f
8 V# q7 I% x, d5 D2 m* ]
文章来源:节选自《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调控路径探析》,原刊于《海洋经济》2021年第3期) O; F$ w7 `; [
作者:韩增林,系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周高波,系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硕士;李博,系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田闯,系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研究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