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P1 y7 m# C
海洋一号卫星拍摄的渤海海冰遥感影像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供图 o, r0 ?0 n) ^2 `* L! n( u# d
海洋一号卫星拍摄的渤海海冰遥感影像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供图
9 w5 ]4 B/ i* g& v6 C k 中新网北京5月15日电 (马帅莎 张国航 毛凌野)大力发展、广泛应用海洋卫星,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从2002年5月15日中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卫星发射至今,已经过去20年。
$ B. Y* M/ `+ R 万里海疆迎“天眼”
7 b r, `& X4 n2 g' d" k 使用卫星对海洋进行遥感观测、获取各类数据、开拓应用空间,具有独特优势。自1978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海洋卫星开始,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都相继发射了海洋卫星。中国有着绵延几万里的海疆,急切呼唤一个能从太空遥视海洋的“科学管家”。
1 s* j/ [2 l0 |+ D 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实现中国海洋卫星“零”的突破;5月29日,卫星接通地面,传来第一轨遥感图像数据,图像清晰,海洋特征明显。中国广袤的“蓝色国土”从此有了“天眼”。
& X" y6 e) h. g+ s- x, i 海洋二号C星模拟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供图
l' D$ D% w" g; {1 |+ @' _ 海洋卫星家族“添丁”
% @7 L) {. G: c2 R7 Z- q 2007年4月11日,中国第二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B星成功发射,其实际在轨寿命达到9年10个月,也因此成为中国小卫星领域有名的“寿星”。 ; f5 V' B9 j, F2 Q3 h
2011年8月16日,中国迎来首颗海洋动力环境探测卫星——海洋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它与在轨运行的海洋一号卫星相互配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 / n2 F- q7 n0 y- ?
2018年9月7日,海洋一号C星升空,拉开了中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业务卫星的序幕。2020年6月11日,海洋一号D星发射升空,与海洋一号C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实现双星上、下午组网观测,大幅提高对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
# K/ g; @9 j+ r- O% d3 p# @8 b' f/ p 中国海洋卫星进入组网观测时代
1 d; s$ n: |5 v+ I( j" j8 c# | 海洋二号B星、C星、D星先后于2018年、2020年、2021年成功发射,并在轨组网建成中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三星组网运行后,仅需6小时,全球海洋监测覆盖能力达80%以上,海洋监测的效率和精度大幅提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效服务于中国海洋防灾减灾、海上交通、发展海洋经济等工作。 : V' S7 m/ K- P% I$ J; [
除海洋一号、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外,中国还发射了高分三号系列卫星,中国海洋卫星已进入组网观测时代,形成对全球海域连续高频次观测覆盖能力。 9 f; F1 ?* C- P1 z9 Q
中法海洋卫星研制现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供图 ; l2 |! d6 e# V5 C7 \0 ]$ P
中法海洋卫星强化国际合作 7 H) ^* N% u0 v. p! C. r+ S2 G4 z$ \
中法海洋卫星是中法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2018年10月29日,该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 i; C3 B% K6 u6 P( Q3 x
中法海洋卫星是中国航天历史上第一次同先进宇航国家开展系统级、全流程的合作。卫星平台由中方提供,两台有效载荷由中法两国共同承担。其中,中方负责研制海风观测载荷,法方负责研制海浪观测载荷,借助两台先进载荷,卫星首次实现全球风浪同步观测。此外,卫星的运载发射和测控工作由中方承担,中法双方均建有数据接收地面站。(完) * a4 t: z5 c5 R' B* a
O( h& @ E0 W( O& _' n
8 @3 p$ L0 l( p! K* W0 x5 f
1 E# @- | `3 b; z9 K. T
3 E }: x. m; L# `: ]/ U+ O8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