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L/ o0 B z+ v; ~; y4 C3 o

1 }3 H9 f! _* O' e" l5 P 人物简介:
4 E6 o7 S3 Z( j8 C4 Z$ Y. P
苏纪兰,著名物理海洋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湖南攸县人。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1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67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并获得终生教授职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副主任。199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执委会成员,1999年至今,连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主席。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开放实验室主任。
) g* l r' m7 l1 P* k

7 P5 K$ Q0 f+ O.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评选结果于近日在“全国海洋宣传日”开幕式上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研究员苏纪兰入选十大海洋人物。
" v* D* y q* J8 C! |$ A4 y0 ` 拳拳报国心 返乡路漫漫
' s k% U. W+ o9 T! R1 n1 H @) M# F 苏纪兰作出回国的抉择并非一时冲动。1935年出生在湖南的苏纪兰,孩提时代是在祖国遭受日寇欺凌的动乱岁月中度过的。至今,他脑海里还清楚地记得与家人颠沛逃难的片段。这成了他懂事后要为振兴中华出力的力量源泉。
* A5 j* c, y( C, ^, k- w
解放前夕,苏纪兰随父亲去了台湾。1957年于台湾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然而,异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事业的成功未能磨灭他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3 M3 H% ?% d" R$ N, K0 q 1971年,在夫人袁立宜的支持下,他们变卖了房子,辗转到加拿大打听回国事宜,后又向使馆多次申请回国。然而,当时国内正处于“文革”动乱之中,苏纪兰的心愿迟迟未能实现。
+ z u0 R2 H) o 1972年8月,苏纪兰随旅美华侨访华团回到了故土。尽管没有了战争,但当时国内还是一派萧条的景象。令他意想不到是,会在人民大会堂西藏厅见到周恩来总理。当工作人员向总理介绍他时,日理万机的总理亲切地说:“几次要求回祖国的就是你吧?祖国欢迎你,但还要请你等一些日子。”这次接见使他终身难忘,并坚定了他回归祖国的决心。
8 ?! u1 l; r4 I0 p( E
经过8年的等待,1979年苏纪兰终于如愿以偿带着一家人踏上了回国之路,来到位于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工作,研究河口动力学及陆架动力海洋学。他说,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受中国上世纪30年代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爱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对祖国总感到有一种责任感——要使中国昌盛富强,他就是在这种责任感下作出了果断行动。
8 u/ N/ g4 N& }/ X6 `+ m

0 Z7 l6 Z5 m, r1 B 打开大海神秘之门
, ^) n: ?, V1 N) P! H
在第二海洋研究所,苏纪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口动力学及陆架动力海洋学两个方面。其中有4项由他总负责,还有2项他是主要参加者。
# `( |) [- D$ O3 y 河口及港湾区是人口密集的地带,也是人类生产活动集中的地方。在这里,各种资源的开发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矛盾,其关键问题可概括为泥沙输运、污染物迁移、水体更新三个方面。而对三者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因此河口动力海洋学是认识这些矛盾的基本科研工作。
$ E& o+ H& X9 P5 f: T+ z 我国学者早就认识到,长江入海的大量径流对杭州湾水文有重要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清楚。苏纪兰通过研究,首先提出长江冲淡水次级锋面概念及其对杭州湾悬浮质输运的重要影响,提高了污染物、浮游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杭州湾内泥沙输运规律的认识。他率先提出潮致底质冲淤的有效模拟方法,并系统揭示了浙闽沿岸上升流与沿岸锋的关系。
, T) n* \2 f* a4 ~8 `
苏纪兰这一见解在国际会议上受到重视,同时也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许多学者纷纷向他索要论文。对长江口和杭州湾锋面的研究成果,为河口整治、综合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4 t8 `! v7 H3 Q, H6 [! @
近30年来,国际上对陆架动力海洋学的研究日益重视,先进手段也不断出现。苏纪兰的研究对象选择了“黑潮”,它是太平洋西边界上南北流向、高温高盐的一股强大的暖流,它起源于热带,流经台湾以东,穿过东海,经日本南部流向东太平洋。这股强大的暖流对中国和日本的航海、气候、渔业生产以及海洋环境均有密切的影响。
. ] i4 n( o1 k: O/ ^
从1986年起,中日两国海洋学家开始了为期7年的联合调查研究,每年要进行两个航次的海上调查,苏纪兰是这一大课题的中方首席科学家。在他的主持下,中方每年举行一次论文讨论会,主编了5个讨论集,不断加深了对黑潮的认识。
3 F. Q8 H: @9 _ 目前,这一任务已经结束。黑潮对我国海洋环境影响之谜被揭开。苏纪兰的研究成果论证了黄海暖流冬季主要受风驱动,因而夏季此流甚弱,这一看法在后来我国及外国的调查中皆得到证实。与此同时,该成果还论证了南海北部西南向强流的来源及其动力成因,以及南海暖流与台湾暖流的关系等。由苏纪兰撰写和参与撰写的黑潮研究论文达30余篇。
& S# n j j; k* A% i 
' }5 a2 S9 {2 N* C2 X* t
“我是一名中国科学家”
) ?: p. P, r: C& \% h u- b 回国后的第二年,他就作为中国专家组成员参加了中美长江口沉积作用过程的联合调查研究,这是解放后中美两国海洋学家的第一次合作。虽然当时国内已改革开放,但双方还是显得过于拘谨,我国的学者也缺乏国际合作的经验。苏纪兰在考察计划的制定、课题的确立、人员的组织协调等方面出主意、想办法。他以独特的条件周旋于双方之间,起到了协调关系的特殊作用,受到双方的称赞。
4 V) i$ k) S- \8 E L; e2 d8 N
在参加出海调查时,考察队长考虑到他经常要和美方科学家接触的特殊需要,提出让他与美方科学家享受同样的待遇。但被他婉言谢绝了:“我是一名中国科学家,应该与其他中国考察队员吃住在一起。”
, D7 ~, l" @: o! J3 D! \
苏纪兰坚持亲自出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海上他和考察队员一样值班,一样参加采样、分析等工作,在生活上也从不提出过高要求。一天晚上,考察队去台州椒江市招待所过夜,到达时天已很晚,招待所内只剩下15个人一间的大通铺,有人想找有关部门协调,照顾一下苏纪兰,却被他制止了。在接待人员得知后准备给他更换房间时,他已吃了两片安神药,和大家挤在一起酣然入睡了。
# b% F1 S. o# U1 v) ]% y; K- h7 H 今年苏纪兰已经74岁,至今还在为大海奔走,一年中要花六七个月在国内外开展各项专业及社会活动。在常人眼里,这片大海是深邃、神秘、不可征服的,而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却始终爱它爱得深沉。
% v3 G: F$ E% T7 a' i }/ e i- F 
. T* c, K+ S1 i' s4 G+ r5 R 个人成就
: N3 e3 N) ^3 B
曾任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主席、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执行委员、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63海洋领域820主题专家组组长等。1980年起主要研究我国近海环流动力海洋学,并系统研究了黑潮对中国近海环流的影响。曾主持为期七年的“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共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的持续作用”,并为973“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作用” 的科学顾问。现为973“我国典型赤潮高发区赤潮生消的关键物理过程”及“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两项目的科学顾问。
: M$ u* n O' e5 b' C 
4 l; b' Y9 D5 J; } 科研成果
% ]$ i _- m2 w! g" { j 1993年,杭州湾水系界面对悬浮物和污染物质迁移的影响,浙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c1 E9 d' w# P& Z" ^ 1994年,浙江沿海(台州湾)高混浊水体动力沉积研究,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Y/ J+ h$ I% Z) J6 Q# z+ w5 W 1994年,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中方成果,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5 D% \; I0 `" t( o& Q2 t! P4 n 1996年,中日黑潮综合研究中方成果,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p5 @5 v0 u7 o, y
1997年,西北太平洋环流及其对我国近海环流的影响,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 Y# O( h) F( V- C 2003年,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持续利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Z1 U" p: _& @9 v5 k
中科院院士苏纪兰:海洋资源需科学开发
2 }6 O* g6 I7 N! b) A5 v4 P c
投稿方式微信/QQ:138033389
; y @9 Q1 N- F0 I 集结天下苏氏古今资讯,传播各地宗亲最新动态,推荐您添加苏家人的微信公众号:
: b3 L e" c4 q3 b TXSS138
! A# h6 |7 F' [' n8 r, k
↑↑↑↑↑长按可复制到微信,添加朋友黏贴即可关注,来加入我们吧!
A }- }0 Y0 @ 
L v2 p8 g% K' c# r1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