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A* K4 k# i7 i) I) h) E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通讯员 冯文波 4 Z6 ?' [9 F8 t4 [! Y
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对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提出殷切希望。浓浓关怀,殷殷期盼,在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心中激扬起矢志蔚蓝、报效祖国的澎湃力量。
6 X; S& q0 V& T1 S' L. d" _9 M4 z 作为一所以海洋教学为特色的高等学府,近百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始终谨记“海洋强国”的蓝色信念,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立足青岛、面向世界、深耕海洋,谱写了一曲曲向海图强的华美乐章。 8 r! G# L9 w* t/ [8 }& `
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打造经略南海桥头堡 9 J0 m- m! ^, F) e4 [+ c# M# |3 }
2018年4月13日,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一所凭海而立、因海而兴的“国字号”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闻令而动,冲锋在前。 ' G+ u6 y7 O2 X) Z2 p9 X( y6 y
2019年,注定是海南海洋科教史和中国海洋大学办学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2月,海南省政府、中国海洋大学、三亚市政府签署共建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科教创新园区战略合作协议;11月,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正式入驻三亚深海科技城。一时之间,围绕“深海”和“热带”两大主题,一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海南地域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屹立于南海之滨。 1 _8 _/ `" Q, W/ Y) Z9 H
3年来,作为中国海洋大学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窗口,三亚海洋研究院立足海南、扎根海南、服务南海成绩可圈可点,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之势。 # R+ y/ a! t) ~& w: E V* u
2022年2月23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领衔的海南省热带水产种质重点实验室在崖州湾科技城揭牌运行,这成为该团队在打造世界一流海水种业研发平台征途上迈出的又一大步。
' [% _$ R* \* `; n. `, X/ S, O) A* j 作为我国著名贝类遗传学和育种学家,30多年来,包振民先后育成了“蓬莱红”“蓬莱红2号”“海大金贝”“獐子岛红”“海益丰12”5个扇贝新品种,彻底扭转了我国扇贝养殖业长期依赖野生苗种的局面。2020年7月,他成为三亚柔性引进的首位“海南省大师级人才”。 ' i* D3 K" i9 K4 e2 Y7 L; X/ w4 K
“海南是发展水产种业的天堂。”包振民对这片蔚蓝沃土饱含期待。当下,在三亚海洋研究院热带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开发与种业工程中心的实验室里,他的团队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卵形鲳鲹、东星斑、南美白对虾等新品种选育。“我们要努力给中国老百姓提供大量高品质的蛋白质。确保蓝色粮仓安全丰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包振民说。 . m% z6 {- a3 n
在一望无垠、深邃壮美的南海,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时刻运行着。这就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空-天-地-海”一体化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立体观测网”。它聚焦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重大需求,自2009年开始构建以来,已经在南海连续运行十几年,获取的南海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占我国总量80%以上。 9 z3 I2 H9 T" } V! x
“我们将牢记嘱托,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在深远海探测领域再创佳绩。”4月10日下午,作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副院长赵玮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南海立体观测网的有关情况。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他深感重任在肩、大有作为。 , n2 ^2 Y6 ~: |
“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正在由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牵头建设,融合崖州湾科技城其他入驻科研机构在南海的观测数据打造的“海洋大数据+”平台,通过共建、共享、共赢的模式,在服务国家海洋安全、资源开发、防灾减灾、海洋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h- N# d: d; l# L 据悉,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现有400余名硕士研究生,研究院通过构建“理工融合、文理互通、学科交叉”的全新课程体系,厚植“海南基因”,培树谋海济国情怀,为海洋强国建设和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 O J* f3 h ?2 A “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大三亚海洋研究院考察,令全校师生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我们会把这份亲切关怀和殷切期待转化为学校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说。
2 ^- [( T3 f" G4 k 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做向海图强中流砥柱
% Y( b$ O3 }. F0 k( s$ \% l+ \3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洋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海洋强国为己任,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之路。
4 J3 W. i8 M9 I! l/ _5 D* [ “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加强基础研究。”“‘透明海洋’就是要通过海洋的观测、模拟和预测,做到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率先提出了“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 6 P7 @8 H# L8 i
“科学家在实验室就能知道全球海洋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如海洋的温度变化、水声通道的变化、鱼群的变化等,并能作出准确预测。”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一系列“从0到1”的突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上发表物理海洋学科的研究论文8篇,超过同期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和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过去的“跟跑者”已成为“并跑者”,并努力成为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与气候领域的“领跑者”。
2 \7 l6 {! X k1 }' z' P 在建设海洋强国、逐梦深蓝的征途中,先进的科考船无疑是国之重器。中国海洋大学拥有一支覆盖从近岸到远海直至大洋且全国高校独一无二的科考船队。
9 G, ~1 n; a2 } h1 h/ m1 ~ 2019年10月25日,青岛奥帆码头,伴随着长长的汽笛声,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船正式进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科考船舶序列。作为国内首艘、世界第四艘获得船舶水下辐射噪声最高等级——静音科考级证书的科考船,该船以对海洋环境的精准测量而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坚实保障。“从立项建设,到交船入列,历经7年自主创新,匠心制造,最终成就了这一走向深海大洋的国之重器。”“东方红3”船建设总指挥闫菊说。
( t" `: T. f! N0 p: S 在中国海洋大学,年逾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的梦想是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他发起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正不断从浩瀚大海中发掘生物医药资源,造福人类。2018年,管华诗团队发布了全球首个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该数据库容纳了30117个海洋天然产物的准确三维结构,可直接用于虚拟筛选与智能药物设计,将海洋药物研发成本和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打造‘蓝色药库’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海洋的所有问题都是国际问题。我们开放数据库,希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造福。”管华诗说。 ' x, }$ f, d3 }" z: [
李华军院士领衔的海洋工程技术研发屡获突破、董双林教授发起的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获得成功、李琪教授在牡蛎新品种培育领域捷报频传,“蓝色粮仓”“深蓝渔业”“印太海底科学计划”“21世纪海洋蛋白质计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批批重大科技成果和科学计划从这里孕育并挺向“深蓝”。
! F) I6 D) _8 S3 U “我们一定不负总书记的殷殷期望,聚焦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科教融合,培养一流海洋人才,突破一批海洋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海大人应有的贡献。”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表示。
: d, h0 O! E7 b) n7 Z8 T* y1 `9 a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4日08版) 2 C. {& e: `8 P( W$ f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j- R3 i" `; }7 v. [; o
1 H: d6 \& X6 x& L' I/ [9 Z
- x. d6 r0 {6 O' n* \6 b" z9 ^! ]. E1 g# Q6 n9 h, b
4 N0 O: d0 X- t& F) ]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