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调查船是专门用来在海上从事海洋调查研究的工具,依照其使用目的有综合调查船、渔业调查船、地质调查船、海洋钻探调查船、声学调查船、极地调查船等分类。 9 N2 @, v: c) V5 j+ j5 v
海洋地质调查船是海洋地质活动的载体,是进行海洋科学研究的平台。船上会搭载地球物理、地质等相关调查设备,进行海底地形地貌测量、地层剖面结构探测、海洋地质钻探、海洋地质-地球化学取样、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等工作。 3 I! z# b+ K" e, ]
我国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中国在海洋科考、极地科考、深海探测、大洋矿产、大洋与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中国在海洋地质调查建设方面投入不断加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0 B) h/ u) f) p7 ]7 k0 o. p 国内开展海洋地质调查的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教育部等主要部门,从事海洋综合调查、海洋地质调查、科研、教学和海洋油气勘探等工作。 ; G) A" R4 N) l' B( i4 e
近些年来经常有诸如“海洋六号”、“大洋一号”、“雪龙”号、“科学”号、“向阳红09”号等调查船执行科考任务见诸报端。在此本文归纳总结我国代表性的海洋地质调查船进行介绍。 ! a2 a& X/ W6 c2 E
% [4 n9 C+ @1 n3 W
单位:中国科学院 2 \# ^3 y. F4 b/ i+ X
代表性调查船: 1 g1 B" Y* ]# S0 }( c: @
已退役: 2 y+ ]$ r2 q/ V- t6 N
●“金星”号、“科学一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4 ^/ e* f% U, N1 d5 N# K( c) p
: v9 Z! V6 `" [2 {( d* \5 d" v. `
现役:
) F; ]; ^0 [8 o: r6 W7 t1 A: T ●“科学”号、“科学三号”、“创新”号、“创新二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 e; l/ Q" a4 z/ u) {" ` ●“实验1”号、“实验2”号、“实验3”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s/ Q( w6 K, W% {. u0 W# ~ ●“创新一号”(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z5 \6 _. [$ i7 H* ] ●“探索一号”(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所)
1 n& t9 Q8 q& k' f( e 我国对海洋的综合地质调查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身)将一艘排水量820吨的拖船改装成近海专用调查船“金星”号,从此我国有了第一艘海洋调查船。 % s/ S, e, m+ _: L! n* L5 I
此后的70年代至80年代又建造了3000吨级的“科学一号”和“实验3”号远洋调查船。时至今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考察船队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所共同组建,拥有从探索海岸带、近海到深海大洋的“科学”、“实验”、“探索”、“创新”四个系列九艘科学考察船。 . Y- N% Y8 V( k3 F
9 W7 w3 D8 d7 U7 | 金星号 ! s2 F1 S) B3 L5 ^+ r! D4 M" W
▲▲▲
( x. Z# Y" n. m! ?5 k8 ~ ' X6 w% |- x0 M# D$ f# P% R
1957年6月我国第一艘现代化的海洋调查船—“金星”号开离青岛港,驶往渤海正式开始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综合性海洋调查。 {; G, V# H3 Y9 O0 o5 o9 }# b
“金星”号海洋调查船由一艘远洋救生拖轮改装而成的,适用于浅海综合性调查。总吨位930吨,满载排水量1700吨。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6个实验室和1个气象观测室。船上配备了自记水温计、无线电测向仪等新式仪器,能够自动记录海洋的温度、海流、深度。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海洋考察队随同调查船出海工作。海洋物理学家毛汉礼博士任考察队长,另有4位苏联海洋生物学家也随队配合考察。金星号服役20余年,为研究渤海、黄海、东海取得了大量资料,堪称中国的元老级海洋调查船。 . U2 w& ^ z6 p# Q) `/ d/ H
科学一号▲▲▲
! u% R/ s3 v: \% E7 ?+ @% ?" M6 _ ' v1 R3 f7 X \
“科学一号”由上海沪东造船厂于1980年建成,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总长104米、吃水4.9米,排水量3324吨。问世之时造价超过3000万元,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海洋调查船之一。船上设有10个功能实验室,配备有海洋调查仪器以及卫星通讯、导航系统,可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和环境保护等综合性考察。 ) u9 w8 C& r! g# M0 Z, }, B& w
“科学一号”服役36载,多次承担国家重大航次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航迹遍及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等海域,总航程60余万海里,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功勋科考船”。 3 \( @5 o) p$ }- R1 {
2016年5月20日,“科学一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青岛光荣退役,安置在海军公园改造成为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和海洋科技人才实训基地。“功勋老船”里的设备也被拆分到各个科考船里,继续为我国海洋科教事业发挥余热。
. ~( w3 ?' v' t6 Z 科学号▲▲▲ 4 f8 j1 G5 f1 L2 W$ k
! O) e" W3 r* A O “科学”号2010年10 月由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工建造,2011年11月30日下水,2012年交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对于它的老大哥“科学一号”来说,“科学”号虽然是个“小老弟”,但是它的体型却十分庞大。 + p+ m+ m3 A8 \) o+ E0 |1 q8 ]6 _
, m/ I& r. t9 N0 f2 Z
船长99.8米,宽达17.8米,深8.9米,排水量约4600吨,最大航速可达15节。具有全球航行能力及全天候观测能力,能在海上自给自足可航行60天。船上配有先进的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系统,能够抵御12级大风。装配的升降鳍板、侧推加盖及翻转机等设备,均为中国国内首创。
/ w0 r* }" f0 S" A/ u" z# s4 w! v “科学号”深远海科考船工程,引领了我国新一代科学考察船的建设,创建了国际一流的中国深海综合探测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深远海科学研究的发展,使我国深远海综合探测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j f1 D, a( {4 z2 C& L 科学三号▲▲▲
7 I1 A; @. @3 ~5 {' ?3 t+ \6 s
) ^% I' }( [0 h: _ “科学三号”考察船是由武昌造船厂建造的一艘海洋科学考察船,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8月,“科学三号”在青岛港入列,标志着新世纪我国建造的第一艘海洋科考船正式加入到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行列。2006年9月16日,“科学三号”开启处女航行。 & C$ J; ^. ]! ?* F% {- b9 r( H- v+ h
该船长73.9米,宽10.2米,深4.6米,最大吃水3.4米,满载排水量1224吨,最大航速16节,经济航速14节,续航力5000海里,自持力30天,定员48人(科学家30人,船员18人)。具有全球航行的能力,它的助推装置和可调桨,能够满足海洋考察作业的无级变速要求。先进的减摇装置则能提高恶劣海况下作业的适应性和海上数据采集质量。此外,船上还装备了先进的6000米深水取样试验装置。
% k9 n( Y: x, ~& V 主要用于我国近海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和海洋化学等综合考察与实验。
7 g' k% N$ d' g! y 创新号▲▲▲
3 }4 K/ p2 B9 j& c" |1 Q 9 p D( \8 g3 R3 l
看到这张照片是不是感到和前边的“巨无霸” 产生了强烈的反差? 4 h7 g8 B9 a3 g1 k! ~+ ~% i
* [6 I0 f; [" ~3 n# o “创新”号近海科学考察船为小型科学考察船,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2005年10月3日由无锡造船厂红胜分厂开工建造,2006年5月10日下水。“创新”号总长19.5米,吃水1.2米,总吨位43吨,航速12海里/小时,自持力4天,乘员30人。2006年10月17日至19日,“创新”号在胶州湾内进行了首次科学调查。
2 C4 r1 E) t" P4 q; F5 V8 c 主要用于胶州湾及青岛近海科学考察及承担交通补给任务,该科学考察船的建造和投入使用,为近海科学考察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 i1 i) O* {& m. l I6 S+ h
创新二号▲▲▲
, z! z6 L9 u8 r* Q - ^# F6 B R9 J! R) |
“创新二号”为300吨级河口浅水型科学考察船,由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造,2017年11月30日在山东蓬莱交付使用。采用双机、双可调桨、双舵方式,总长42.7米,宽8.5米,深3.8米,满载排水量450吨,满载吃水2.4米,船舶定员23人。 & |7 U1 I! o2 R% j; p
该船配置常规水文和生物绞车、专业信号传输绞车,具备对河口和近海浅水区海洋生物、生态、环境、化学要素观测和采样能力,兼具水文、地质、气象等学科的观测和采样能力。
3 ]% j, `/ [$ b5 ^# ]' o* Z1 u6 y# z 这艘全新的300吨级河口浅水型科学考察船重点应用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长江口生态站,成为我国河口浅水海域科考的“轻骑兵”。
, `) \& Y* V# u4 B, d/ o# h( L 实验1号▲▲▲ 4 n% p, ^ O" Z7 S
* l5 ^+ r, Y, O/ ~& F- U “实验1”号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于2009年共同建造。 1 v4 m+ Z" g! ] U* j- U
该船是一艘钢质全焊接结构、变频调速电力推进、双机、双桨综合科学考察船。本船全长60.9米,宽26米,深10.5米,设计吃水6.5米;满载排水量2555吨,总吨位3071吨,总载重量700吨。该船是我国第一艘2000吨级以上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也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小水线面双体综合科学调查船,可在近海及远洋进行水声、海洋物理、地质、生物、海洋和大气环境等多学科、交叉学科的科学考察。
$ ~% k1 [ Y' S {( t 实验2号▲▲▲
9 f4 \+ h2 d k+ {( B
4 `8 ~! S5 q2 A9 t/ A" e “实验2”号海洋科学考察船是1100吨级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船,1979年由广州造船厂建造,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9 X8 m6 n q4 m5 _# X& R
“实验2”号 船长68.45米,船宽10米,吃水3.65米,双主机,可调螺距桨,最大航速11.5节,续航力5000海里,定员70人。该船拥有先进的DGPS差分定位系统,多波束地形测量,风浪自动补偿测深系统,反射、折射地震探测系统,电火花阵列装置,海洋重力,海洋磁力,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等调查设备。 ) @# [# q" ]1 V$ U1 L. z; U
主要用于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开发等有关的地质、地球物理和海洋工程环境与井场、管线工程调查。 $ B6 O k0 `4 t/ e4 \% S
实验3号▲▲▲ 0 e) f; b# V: s Z$ K' V
' O" Q2 R7 ~" r) b+ W4 f* } “实验3”号海洋科学考察船于1979年在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1981年交付使用,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A% U. O# x; k" d
“实验3”号海洋科学考察船,船长104.2米,宽13.7米,满载排水量3243.35吨,总面积230平方米,船上装载有先进的海洋考察和实验设备,主要用于执行南沙群岛海域的海洋科学考察任务。
J' v2 G; r) o% A5 {; J1 V: s 为适应多种海上科考项目需求,该船实现模块化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海上综合实验平台,不同航次可装备不同实验设备,可完成海洋地质、水文、化学、生物、声学、探空气象等不同种类与不同项目的海上科学考察实验任务。 1 ~+ d2 k) ]& D2 B. W9 _
创新一号▲▲▲ 7 @2 d+ @% J% p( a9 A! b4 o
! y( m# y9 n' T6 w' C
“创新一号”由中国科学院投资、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承建,于2016年6月29日建成,2016年7月25日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投入使用。
3 H; @6 ]% j: g/ J* o1 X 总长48.7米,宽9米,深4米,总吨位499吨,满载吃水2.65米,经济航速约为11节,续航力约为2000海里,满载定员自持力不小于15天。本船定员32人,其中船员14人,科研人员18人,配有先进的海洋综合考察仪器设备和专业实验室,可满足海洋水文、化学、生物、地质、气象等综合海洋考察需求。 2 E6 Y( j& |& O3 n0 A t \
重点用于海岸带、近海资源-环境-生态综合科学考察、海洋灾害(溢油、赤潮和绿潮等)应急调查和评估、自主研制仪器测试等工作,获取海岸带-近海水文、化学、生物、地质、气象等基础资料,并协同陆地观测平台进行陆海数据收集、传输与集成,为相关单位在近海和海岸带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提供安全、便捷的平台。
1 G- ]- x5 I, R5 Q 探索一号▲▲▲ 8 S$ D, C. e7 o- y, P' k) j' ]
, K y ]+ a/ K3 [2 R/ I( d
“探索一号”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是一艘4500米载人潜水器母船及具备通用深水科考、海洋工程应用能力的科考船舶。“探索一号”原船为隶属中海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海洋石油299”海洋工程船舶,2015年3月开工,2016年5月出厂完成改造。该船为钢质、双层连续甲板、四机双可调导管桨推进、双轴带发电机、双襟翼舵、长艏楼的综合性科考调查船舶,采用国内首例垂直艏船型设计。 + [) ]% \9 E/ _' E
该船将作为潜水器母船及深渊科考和深海工程作业和海试通用平台,未来将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科学家以及潜航员开放;并以实现中国海洋科技中长期规划科学目标为使命,积极支撑各项深海科学考察、海上综合科考作业的开展,为提升我国深海科学考察地位做出应有的贡献。
' i& v2 I/ S/ ]0 ~
; p/ L- R! |+ g* y ?8 k% Q) A# u1 f# G: b: Z8 y
_: ?- g9 t, P* x. @
单位:国家海洋局
) O# B2 T3 c# c# q* a$ H 代表性调查船:
! S* m$ t2 i; w* Z! Y6 |7 Z4 n/ B ●“实践”号、“向阳红16”号、“向阳红28”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 K) w9 E* [' U! @1 g: _: X* f
●“向阳红06”号、“向阳红07”号(原“海勘08号”)、“向阳红08”号、“向阳红09”号、(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 H' C C( S6 a1 m7 N; Q0 g
●“向阳红14”号(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 W( O1 c/ p* p- o' x
●“向阳红01”号、“向阳红18”号(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3 I3 b! O4 R$ c0 v) E7 s
●“向阳红10”号(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太和航运有限公司)
! \0 h9 J! Y; d3 R! J1 ] ●“向阳红03”号(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4 w- J' r- J+ {) C+ {
●“大洋一号”(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 ?2 g9 ?. Z( M4 H' W- C
●“极地”号、“雪龙”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L& ?8 t! K% g" B( R1 w8 P+ Y 国家海洋局是组织我国海洋基础与综合海洋调查工作,领导大洋资源勘探和极地科学考察工作以及监督管理涉外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活动的主管部门(目前已由自然资源部管理)。国家海洋局除拥有数量众多的海监船和海警船外,在海洋调查船方面拥有从事大洋调查的“大洋一号”、从事南极和北极科考、物资补给的“雪龙号”、以及著名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向阳红系列调查船。 6 a. g8 w. z' s0 H6 i% b0 n& E
. U. w7 F& m+ t a( d, v7 {9 n) @/ Q
实践号▲▲▲ - k$ R3 ~- y+ @9 o; i
- a1 E, R Z0 T: ^
1960年,中国科学院组织我国海洋和船舶领域科学家进行综合性海洋调查船建造预研和论证,1961年,实践号由708所开始设计、702所完成船模试验,1965年由沪东造船厂开始建造,1968年10月交付使用,1969年3月由中科院划归中国海洋局东海分局。该船排水量3165吨,长94.73米、宽14米、深7.8米,最大航速16.23节,经济航速14.5节,续航力7500海里(14.5节),自持力45天,抗风力12级。 . y. r& H% G3 y9 U7 {( y- }
实践号先后执行过全球海气相互作用国际合作调查和连续7年的中日黑潮联合调查任务,相继完成了我国近海和大洋的一系列海洋调查任务,期间还曾经受过12级大风等恶劣海况气象的考验。中国海监成立后,实践号有了一个新马甲“中国海监52”,在执行我国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执法监察任务作出过突出贡献。在2014年5月28日,经过全面改装的“新实践”号远洋调查船重新入列。 - H) @/ {) b+ A: _: B# Y
% u5 d& G1 O" P" g' n- [/ b3 B4 A
向阳红系列调查船 6 j" \% i( R. t% d
自1970年“向阳红01”号投入使用之后,“向阳红”系列调查船便相继叱咤于蔚蓝海面上,为国家海洋综合调查立下赫赫战功:1978年11月,“向阳红09”船代表我国政府参加了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试验;1980年5月,“向阳红05”船作为我国“东风五号”运载火箭试验海上编队的“旗舰”,见证了运载火箭的成功试射;1984年11月,“向阳红10”号船承载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从上海起航,跨越两个台风生成区、酷热的赤道和常年盛行的西风带,两次横渡太平洋,航程4万多公里,开辟了一条我国通向南极的航线......
4 z9 h& y2 H( n+ P( ^$ E, a' d 时光荏苒,如今这一带有十分浓厚的时代色彩的系列调查船本身虽大多已报废解体或更名改作其他用途,但仍有新建或改造的调查船重新启用"向阳红XX号”。
+ X: ], e6 g, N7 ?2 ~% I$ d9 Q' z9 F* e: {
向阳红09号▲▲▲
! K$ m: J% y- y: _1 U6 J9 T) b" B' t# q7 y
由国家海洋局委托708所设计,沪东造船厂建造,1978年10月竣工,并于1978年12月服役。船上设有国内首制的万米测深仪和当时国内最先进和最完备的气象设备、通讯设备、导航设备、海洋科学调查设备,可在各海域从事海洋水文、物理、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貌、生物等科学研究工作,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提供海洋科学资料。
3 w% I+ U0 ~/ n- ]; w3 n& `- X 而“向阳红09”号最为公众所熟知的身份便是搭载着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试验母船,2007年11月28日,经过改装后的“向阳红09”号成为国内第一艘深潜试验母船,并且在2012年搭载“蛟龙”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7000米级的海试任务。 8 M/ v r% j/ A8 H V
大洋一号▲▲▲
; X8 V' T0 o- t/ a( K# ~ J: \$ W
# J6 ?$ T, I* q/ ] 船长104.5米,船宽16.0米,吃水5.6米,排水量5600吨。1994年7月,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并改装。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曾先后执行了数十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察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是我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为我国在国际海域获得三个矿产资源勘探合同区做出重要贡献。 W" M# ^& P3 H
“大洋一号”具备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声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条件,可以承担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地质和构造、综合海洋环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工作。“大洋一号”还开展了积极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许多国家科学家曾在船上工作,在一些港口停靠时还举行过公众日活动。可以说“大洋一号”是蔚蓝国土上一张亮丽的名片。
. b0 Q" E% p5 s9 h. `3 A- m6 {( a3 @ 极地号▲▲▲ 9 _& j0 H* g$ M7 C) U
+ q, H% m- n5 V9 l
1986年,中国南极考察开始使用“极地”号科学考察船,这艘船原系芬兰劳马船厂建造的一艘具有1A级抗冰能力的货船,中国购进后改装成南极科学考察船,是我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在完成了6个南极航次考察任务后,于1994年退役。
) V/ b s* D( P# P! |9 w 雪龙号▲▲▲
5 _( B; N( _) f# m8 |- Q/ S" Q, C* _- G, z- b7 Y2 f5 I+ E+ U
船长167.0米,船宽22.6米,深13.5米,吃水9.0米,排水量21025吨,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后按照中国需求进行改造而成,隶属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u" Q" q8 e, A. L
“雪龙号”是中国现役唯一的极地考察船,它不但体型大,还可以破冰前行。怎么样?是不是棒棒哒?“雪龙号”能以1.5节的航速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雪龙号”已多次赴南极、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最近,“雪龙号”搭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又一次挺进南极,让我们在这里预祝极地科考顺利! ! [7 k8 C+ _; r3 l4 ~* ~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雪龙号”很快就要有自己的新兄弟了!首艘由我国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预计2019年就可以交付了,“双龙探极”是不是可以有?中国的极地科考力量必将更加壮大。
% @! }7 Q! w- v: H+ W) h, {9 l U+ v* v% ?! d1 n6 \: K
d* }& m8 L* I4 G2 B/ y) f
6 o+ N! @# B; {7 W/ U- A$ g" \
3 U& \3 ^2 z+ @4 R: t+ P
4 ~+ d. H8 v7 r: D/ W1 w1 ~+ g; h- H8 ? a4 @*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