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空白!“海斗一号”正式开启万米深渊科考应用大幕

[复制链接]
1 C/ E D+ j) ?3 P$ K0 R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0月1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今天,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发布消息称,在我国刚刚结束的马里亚纳海沟深渊科学考察中,由该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挑战者深渊”西部凹陷区的大范围全覆盖声学巡航探测。其成功应用,表明我国全海深无人潜水器正式跨入万米科考应用的新阶段,填补了当前国际上全海深无人潜水器万米科考应用的空白。

5 e) g. \% S3 L

“海斗一号”布放。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供图

4 X5 K2 I* u4 Y5 b7 d! g1 t

“海斗一号”是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支持项目,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牵头联合国内十余家科研单位共同攻关。“海斗一号”于2016年7月立项,2019年8月完成南海4500米阶段性海试,2020年5月实现马里亚纳海沟的首次万米成功下潜。

+ w( T+ w+ \6 J2 `: L# m( m" Q

据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李硕介绍,“海斗一号”作为一款自主遥控无人潜水器,具有独特的“三合一”多模式操控和作业模式,同时具备多种类型潜水器的本领,既能大范围自主巡航探测,又能实现实时定点精细观测,还能够通过所携带的机械手采集样品。

1 {; h. v6 M( D. x M2 H

李硕告诉记者,在无缆自主模式下,“海斗一号”潜水器可以在海底自由穿梭,实现大范围自主巡航观测;在遥控模式下,潜水器通过光纤微缆与母船连接,可在指定海底区域进行定点精细观测和机械手作业,可通过光纤微缆实现回传海底高清影像;在自主遥控混合模式下,潜水器通过光纤与母船连接,既可以大范围自主巡航观测,又可以进行定点精细观测、采样作业和实时影像回传,观测与作业模式可以像“汽车换挡”一样灵活切换,更好地满足科学家对于深渊科考的需求。

; r0 C9 i' n, ]! X: T% ^

“海斗一号”采集沉积物样品。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供图

1 U0 C) E$ d/ z+ G6 {5 e

“海斗一号”拍摄到的海底地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供图

3 m/ c+ {; E, k( q/ H/ ?

“海斗一号”拍摄到的海洋生物。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供图

1 H s2 b4 {' r! J& U4 y% y+ k" R. S

在此次应用中,“海斗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10800米以下深渊海区,成功实现多次万米下潜及科考应用,再次刷新了我国无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取得了全海深无人潜水器连续、稳定、可靠科考应用的重大突破。

( `: ^# {. T5 N4 _1 C* O4 q* z2 k

据“海斗一号”总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唐元贵介绍,在无缆自主模式下,“海斗一号”打破了多项无人潜水器的世界纪录,包括最大下潜深度达到10908米,海底连续作业时间超过8小时,近海底航行距离超过14公里,填补我国全海深无人无缆潜水器无缆自主技术与装备空白,首次实现了无缆无人潜水器无缆自主万米坐底并连续拍摄高清视频影像。

% T7 E' u9 ?% `' s5 R5 b# v! u6 q

唐元贵说,在自主遥控混合模式下,“海斗一号”还在万米海底连续工作超过10小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我国潜水器万米海底最长工作时间的纪录,并实现了万米海底定点实时高清精细观测。

8 m1 m. }4 X: K9 r1 j& ^. i

航次专家组认为,“海斗一号”在目标物探寻、海底地形地貌探测、实时影像直播和目标物在线识别等应用领域体现出明显优势和价值,为万米深渊科考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和装备支撑。

' F- E- Y X2 T; V- y% R! J. N6 u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于海斌研究员表示,“海斗一号”连续万米深潜与科考应用的成功,是我国海洋科技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无人潜水器技术与装备进入了全海深探测与作业应用的新阶段,标志着我国在全海深无人潜水器领域正在迈向国际领先水平。

+ j& N4 B& o8 d- _- {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O+ ~1 n( b& j @, e 5 s. } t# B- {# z/ c7 Z/ k( \; K. \ # y$ B8 S$ f1 P7 Z0 c * o8 C/ Q* s+ G+ y0 K# o5 T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礼子
活跃在2025-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