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踏浪谱华章!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文圣常逝世,享年101岁

[复制链接]
( x" t; @: H2 [- A! F i5 M) F/ ] e( U

2022年3月20日,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我国海浪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在青岛逝世,享年101岁。

( }1 o j5 S; X' S. j

文圣常走上海浪研究的道路,源于他的第一次海上之旅。

5 K, q* _' q3 H6 C# t6 {

25岁之前,文圣常从未见过大海。1946年初,在赴美国航空机械学校学习的途中,面对太平洋上的滔天巨浪,他发现自己乘坐的上万吨重的轮船像一片树叶一样摇摆。他脑海中灵光一闪,这滚滚的波涛何尝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呢?如果想办法利用起来,那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1 \( M9 p( D# D% o

从那时起,文圣常的研究方向发生了转折,开启了战风斗浪、谋海济国的求索之路。

5 N8 K% X3 e3 s5 y0 t+ @/ J

耕海踏浪屡书华章

+ z; V2 K9 i, M" q: {) h% F

1953年10月,受我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赫崇本的邀约,文圣常抵达山东青岛,加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海洋学系,开启了探究海浪的航程。

4 W: z" K0 O# Q, W/ N/ I3 X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文圣常顶住压力、迎难而上。针对国际上两种主流的海浪计算方法——“能量平衡法”和“谱法”,他不迷信、不盲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导出了可用以描述风浪随风时或风区成长的更一般、更普遍的“普遍风浪谱”,被学界誉为“文氏风浪谱”。

! j7 c2 ?% S( {; [, T3 ]- `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沿海港口、海岸工程建设的加快,急需出台适合我国海域特点的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文圣常带领团队集智攻关,提出的工程设计和管理技术标准被纳入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打破了我国在建设港口的有关规范中长期依赖苏联和美国的局面。

! D4 C( m& F% W& a) [

“七五”“八五”期间,在没有大型计算机的情况下,文圣常创造了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使我国的海浪预报工作摆脱了长期使用的经验外推方法,迈入数值预报时代,被日本海洋学家鸟羽良明誉为“东方思想体系的结晶”。

. F3 \& E( d+ c e8 D

20世纪最后十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国际减灾十年”的号召,这与文圣常一直以来倡导的从中国海洋事业的实情出发,研究海洋灾害、造福人类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期间,他主持承担了“灾害性海浪客观分析、四维同化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研制”专题工作,相关产品现已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应用于风浪预报,并进入当时中央电视台灾害海浪预报,在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U: ]' `/ {2 x$ e6 B; s. Z2 v, ^0 H) u

“许多人问我取得成功的经验有哪些,我并无什么经验可谈,唯独信仰爱国主义和追求科学精神,牢牢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我毕生献身于祖国海洋事业的力量源泉。”朴素的话语展露出文圣常坚定的信念、真挚的情感。数十年来,他心怀“国之大者”,潜心蔚蓝、浩海求索,为国家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却始终觉得自己为国家、为社会做得太少,自己的工作微不足道。

. \/ Z" ?, o3 F* C) o2 s& l R

著书立说桃李天下

7 z0 _! k* Y1 ?4 W; o2 p) S

现代意义上的海浪研究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保障盟军顺利进行诺曼底登陆,需要对当地海域的风浪情况进行预报。美国的H.U.斯韦尔德鲁普、W.H.蒙克受命开展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

( p5 l* d4 P! z- F" { ?. N

二战后,伴随着海洋运输、港口建设、海上资源勘探开发、渔业养殖捕捞等涉海行业的发展,海浪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这一新兴领域却没有系统性理论专著问世。鉴于这一学科发展的现实情况,文圣常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于1962年出版了《海浪原理》一书,这是国内外出版的第一部海浪理论专著。

/ m0 }. I0 f k; H; M, f' N6 k' S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海浪研究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文献数量迅速增加。为便于我国广大海洋科研人员开展工作,文圣常和同事余宙文历时4年,编著了《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一书,并于1984年正式出版。该书系统性地梳理了世界范围内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海浪研究成果,在收录的500余篇文献资料中,有近400篇是20世纪70年代后发表的。两本著作被海洋学界奉为经典之作,广为传阅,文圣常也赢得了“世界五大海浪专著有其二”的美誉。

' b6 ^, [+ m2 p4 i6 W

文圣常是令人敬仰的“大先生”。从教70余年来,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海洋学博士孙孚、荣获“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这一国际大气科学界最高荣誉的王斌等海洋领域的许多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皆出自他门下。

% D( E% [& y' I' n8 O

2014年12月12日,中国教育家年会把当年度的特别奖——“烛光奖”授予文圣常,以表彰他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的卓越贡献。

$ o" n. G8 Y" n$ S8 N# Y0 z/ ]( q8 c

崇德守朴百岁荣光

. B3 Y: ]7 y5 k2 o5 n& T

2000年以后,文圣常退居二线,但依然不得闲,总想着为国家、为社会、为学校做点什么。他主动承担起了《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的主编工作,十几年如一日潜心审读修改稿件,甘做幕后英雄。

' w" T& n9 R% p

“我为党、为人民有效地工作的时间愈来愈少了。我要珍惜余下的时间,将有生之年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文圣常说。

/ r S* j7 |5 e0 `2 ^

曾经,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总能见到一位老者,拎着一个黑色的手提袋,缓缓独行在去往文苑楼的路上,寒暑不易、风雨无阻。多年来,这俨然成了这所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 [$ r, A3 o9 v0 C8 Z, g

2007年,因为操作失误,文圣常不小心被理疗仪烫伤了脚踝,后来伤口感染,在医院进行了植皮手术。术后医生建议他少运动并卧床休息,但他不听劝告,把腿搭在板凳上,扭着身子坚持修改稿件。此情此景令前去探望他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8 R4 J7 ^: T+ y% I- M" w' s

2013年秋,文圣常被检查出患有肺炎,经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天气转凉,医生建议他尽量不要外出活动,于是,他就把办公场所彻底转移到了家里,每天花5~6个小时兢兢业业地审读来稿。曾有人问他这样累不累,他说:“我从未觉得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我每天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我一生中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的,我喜欢这种平淡的生活,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就很高兴。”

1 n$ o/ e0 d) W6 o X! r+ Q

生活中,文圣常对自己“吝啬”是出了名的。一件洗得褪色的夹克衫穿了很多年舍不得买新的;办公室的家具和装修至今还保持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样子,学校多次提出给他重新装修、更换家具,都被他拒绝了。

1 O# H, c" y: W5 [

在捐资助学方面,文圣常却十分慷慨大方。2000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奖,20万港币的奖金自己一分不留,其中10万元捐给中国海洋大学,设立“文苑奖学金”,另外10万元捐给家乡河南的砖桥镇初级中学建设教学楼。后来,他又多次向“文苑奖学金”捐赠,截至目前已累计向教育事业捐赠100万元。他曾多次当面或者写信给学校领导和部门,希望不要再提这个奖学金是他倡导设立的。他说,这项奖学金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方法,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倡导设立的。

4 \4 \1 y c. ~7 o/ C

“文先生是中国海洋大学的一座精神灯塔。他功高却不自居、德高却不自显,具有淡泊名利、崇德守朴的高尚品德,秉承治学严谨、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坚持勤恳敬业、持之以恒的执着追求……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才是‘文苑奖学金’的要义和精华所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说。

# I c m5 F7 ~# ]

2019年,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授予文圣常“九三楷模”。颁奖词“从英俊少年到耄耋老人,人生征途上,你一直都在耕海踏浪。崇德守朴,奖掖后学,如红烛燃烧自己,为他人播撒希望。爱国主义的光辉,科学精神的脊梁,你用六十年的执着,奏响九三人为祖国向海图强的华章”,正是这位百岁老人浩海求索、丹心报国的生动写照。

4 M" ~2 u0 A. z" U1 n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冯文波 报道)

" V' ~3 c. C, m7 }3 ]3 v( B4 b! q3 q: p* P( p* C' U) O 8 ~+ M) q: x3 j. V1 g3 E+ f& Z |% b& `" k* P+ u: G/ S% U , T3 I' f& g8 |9 r1 |% D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梅子姐姐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