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如何破题“蓝色经济”——从面朝大海到拥抱蔚蓝

[复制链接]
共3816字,预计阅读需22分钟
' u0 x6 s+ a2 g* L+ X% P
! ?" y, k7 j' p7 x* i. V% y* r8 Z
9 g( A( n/ d( U8 r. S
2 U$ ~' \8 c" E% b& O9 }2 w2 \2 t" ~4 i1 _0 T9 W
6 i0 @6 ?% i$ t) K

! O) K' N: }  h9 b# o/ _8 Q& F2 s; }) E) z8 U$ R% m+ k# a" a

( D+ J9 [6 `- {+ P. Y# k/ A5 w6 Y* M" Q: G

  R4 J- Q# w' O黄海之滨的连云港,海洋资源“家底”丰厚,不仅拥有全长 195.88 公里的海岸线,还汇聚“港、 渔、景、岛、涂、能”等多种海洋资源,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是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 l% u1 r: F7 D" I$ _
, ]/ Q" j7 A$ @7 Z1 u& i! H  Z4 Q
0 V7 A' U3 L, ~6 u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发展“蓝色经济”,连云港该 如何破题?
! [3 c9 d& R6 Y& x' v1 [- S% X7 F4 t6 K6 q% ^5 d9 V
9 t9 U- a4 k* r, c; F: R

: R( z4 a4 p; g2 S; n8 e* o7 k+ h0 Y5 G/ f6 c8 }) g
PART3 P$ ^- b) f  ?
01海洋经济总量偏小
6 ?, c7 n3 M* Z4 t

4 r& ^+ V3 Q) R% w! R% [连云港陆域7615 平方公里、海域 7516平方公里。陆地和海洋面积差不多,但两者发展差距较大:2021 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约 1047.7 亿元,占全市 GDP 比重 33.37%,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3%,特别是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和比重偏低。与其他沿海城市相比,该市海洋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相对滞后。 ! L# o: g; Z1 V7 T0 s7 t7 ]8 h

% W+ u8 ^- _5 S# [

9 y* Y% U5 O! x  T5 f海洋资源禀赋优越,又集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等多项区位优势于一身,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 M( f( F  @1 A# Q8 |/ F8 b- M+ d
# X) \+ e+ a" s( `2 b; m0 x

0 F# ]2 @( _% p4 c9 y4 e1 l《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江苏海洋科技短板明显,海洋领域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重点海洋产业面临核心技术或关键零部件供给不足挑战。“我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全省最高,但从产业结构看,传统海洋产业占比较大,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仍是主导,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等新兴产业规模不大,产品门类不多、附加值不高,产业空间集聚力不足。”连云港市科技局副局长李传志说。- _$ l% M2 l) A, C0 A! E2 O$ u* c) C
7 Y5 g( Q2 }: E7 r' o& `
/ L  C& J7 Z  E' n5 I" u
“与传统产业相比,海洋新兴产业对高新技术依赖性更强。”李传志说,连云港在港口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海洋信息资源等开发利用方面还不够充分,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为涉海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较低,高层次创新平台载体数量较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未能有效满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需求。“
0 j1 c  f  ^, J& ~0 h4 x2 J  Y
, J& W: c- a& w! z' K: p3 ~- c

& `, e2 g+ J( R) }$ s" b5 U0 i2 a& x0 B) @近年来,连云港逐步构建冶金、石化等临港产业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体系。”连云港市工信局副局长谭树林介绍,目前正在紧紧围绕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全力打造三大具有核心竞争力、区域影响力和示范带动 力的千亿特色产业,即石化产业、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1 M1 C- A" D1 f# C* }

" ^$ g2 P+ E6 u. T0 J
9 J- U. U, m  A4 {% h
PART
+ x/ s9 R, A3 B0 R! b02
布局海洋科创平台
& ^  {, H/ \0 P4 U" @6 B

2 `$ w6 {0 y+ k

: y. r3 M/ H1 c/ r+ G& R随着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连云港对海洋经济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和深化。从《连云港市“十四五”沿海发展规划》中,不难看出连云港对那一片深蓝的渴望和 决心:到 2025 年,全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2 J; _+ w( t1 E- M( _. h% a5 ]; U
2 o. \3 s$ x1 E7 @6 }: E  _
7 a1 Y# @+ n' U: L; M+ d
相关专家表示,虽然连云港拥有江苏海洋大学、716 研究所等部分涉海科研单位,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仍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技术不强、创新人才不足等问题。涉海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水平相对较低。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往往局限于短平快项目,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不多。
6 u2 @  {0 D; U: J% v8 m% l& m
/ O2 B1 E6 z6 }0 q* E
2 h- R: |% H4 b% h
去年 4 月召开的全省沿海发展座谈会提出,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布局一批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培养一批海洋高端人才,全力做好科技兴海文章。在此背景下,连云港重点围绕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中心筹建工作,并在我省沿海三市中率先获批建设技术创新中心。
7 \* ~1 y' h0 T) t' A! y9 y: ^; S$ R5 b1 v7 ~2 X8 J3 x* \. ~
& ~' N, G2 O/ u% T- ^
今年 8 月 20 日,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连云区副区长、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范占伟介绍,创新中心以连云港海洋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为立足点,围绕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装备技术、海洋电子信息技术三大领域,为行业提供“技术开发、 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服务,目标是打造全国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铸造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核心竞争力。 % f: v2 i  ?& Y: M: I% ]/ q8 j
- a" P( F( V- ^0 @( E0 M
- R% q5 l1 f; Y7 }, r- D
当天,连云港市政府还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签约共建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与 4 家海洋高校院所、8 家海洋科技创新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以此为契机,连云港将进一步加快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建设,推进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合作共建,强化海洋科学技术攻关,努力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 R( [1 F0 N+ a) i2 {
$ ]7 G: S9 w8 R9 u  i" M3 F6 X6 o
" D" E5 J: k) Q1 g* M- W0 P3 D
PART
  ^: t6 n3 c9 H1 j7 I' @! \03
有“大树”也要有“小草”

- J* P8 a; ^% G( b% D5 B" @
. X9 l" l3 g4 o" z
" W. c/ s* m  x2 }7 s: o  g" k: a
有了这个“最强大脑”,未来连云港发展“蓝色经济”将有什么“新打法”?机制创新是核心。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根据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建设5个技术创新中心、3个中试平台、一个实验室和一个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构建各创新链条价值共赢的创新机制。
& H! D; p" R3 G! M+ i6 _+ Z “只有大树没有小草,不是良好生态。”范占伟告诉记者,以往发展产业,重招商轻培育,没有办法形成产业聚集和产业生态。创新中心定位为海洋科技应用研究机构,配合国家战略和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凝练创新需求,整合创新资源,打通产业、科技、金融的融通路径。创新中心与企业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服务好企业,从而吸引更多优质海洋企业来连、留连,“让连云港逐步成为适合海洋科技企业发展的‘沃土’,这里不仅有‘大树’,还有‘小草’,实现生态良性发展。" c% J. ]# Z% u* i* p' W
连云港是“中国紫菜之都”,全市紫菜养殖占用海域面积达 51 万亩,年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是渔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也出现了病害多发、质量下降的现象。近几年来,连云港开启贝类藻类间养方式。连云区在西连岛村海域建设海上万亩牡蛎园,探索条斑紫菜与三倍体太平洋牡蛎间养方式和南北协同的水产养殖方式,牡蛎养殖的亩均纯利润达到3000元。“技术创新中心将首先启动现代贝藻育种技术创新中心,与高校科研团队以及区内龙头养殖企业合作,立足于连云区海水养殖产业资源优势,加快建成江苏一流、国内领先的牡蛎和紫菜遗传育种、高效育苗、生态养殖、深度净化、病害防治、安全运输、精深加工等新技术的科技创新平台。”范占伟说。 ' ~9 x8 }& ]* p1 l
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核心是装备,该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建设海洋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搭建智能运载平台、智能立体感知网络平台、智能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综合集成和公共支撑平台、领域计算与智能应用平台,整合全球海洋装备科研优势,努力实现海洋装备产业链的跨越式发展。
% t" w# o  V9 O- o& @7 w

8 C- M+ @/ [0 ^- Y9 c- KPART* S1 n. N7 W3 R2 t7 m+ \/ i
04
全球寻找合作伙伴

' f3 t+ h: G6 h# n  C# p
/ i6 W2 C6 [0 ^5 r1 e, Z一直以来,人才缺口是制约连云港海洋产业发展的瓶颈。“虽然我市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一些成果,但缺乏高水平海洋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对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的带动力不强。”李传志说。此外,海洋产业孵化能力也亟需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实力,企业承担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风险的意愿不强。涉海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较弱,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水平相对 较低。
4 G, y' ?! G6 A
8 a" Y3 _- F, f  C" H' v

6 T1 |6 ]9 P/ h对此,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运行模式的亮点之一是,建立国内协同创新网络和全球制造业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的合作团队不局限于自有人才和共建单位人才,而是通过拆分 技术要点,利用知识产权大数据全球寻找合作伙伴。”范占伟介绍,一方面,支持企业开展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技术路线图,征集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创新 中心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寻找解决方案,建立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K# D0 D! i# L+ X
, k/ |- Z8 M# o. X' y' E5 g, Z
( O' |; x' \6 {  y% ?$ `
技术创新也高度重视引进顶尖人才团队,由创新中心提供公共平台和部分启动基金,吸引人才团队来创新中心开展科技攻关,当具有团队、技术且商业模式等较为清晰时,加大基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开展商业化运作。7 M, \1 g& T1 I6 l+ T: Z
. A% ^4 P5 L& }1 c5 Z; Q% }+ k  i

" ~5 }7 j. q) ~# N根据该创新中心计划,到2026年,实现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全国范围内整合应用研究、技术研发等高层次平台10个以上,投入研发经费3亿元以上。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突破产 业关键核心技术10项,培育高价值专利30项;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300次以上,转移转化科研成果20项,衍生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50家左右;人才团队规模层次进一步提升,引进行业内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10个以上,形成500人以上的协同创新网络。同时,中心将在派驻第九纪检监察组的监督和指导下,用好省、市项目资金,充分发挥平台的支撑作用,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5 e& P. Y- J; l" {4 ^$ q
2 F, W2 C" |' G

+ x; _5 n& n% S“更长远的目标是,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搭建海洋产业创新生 态,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共赢,助力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产业升级、人才成长、企业受益,从而将创新中心打造成为海洋科技机制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全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范占伟表示。. c3 I3 ?& V0 a/ S0 }7 O6 c0 F  ?
1 m( Z" t! G8 s" n8 p' 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n8 S; F- w6 U.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