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7.21,白鲟(Psephurus gladius)最终被正式宣布灭绝。! j0 {% F' T9 e
5 J8 u7 U) ^" Z+ l5 E% X/ w8 Q4 x
" C+ D: T9 ~, Q u) W* g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裸腹鲟多瑙河种群(A.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K% Z0 V+ [- g
& h" u+ v6 y) x, E( ?& X IUGIF Sturgeon IUCN Red List status8 _/ y" i8 n2 U4 K) g+ [/ \; f
7 \* W% U& N8 _* |) Y9 j& M
% i6 N& G. ]9 J( P6 J( u. WIUCN最新评估结果显示,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2 r: ]& `( v, L) f
7 i* O: w) G# k+ b2 [/ `7 c6 N0 R
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IUCN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路维(Arne Ludwig)表示,“结果是令人震惊和悲伤的,但却在意料之中。评估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
) b L2 d' b" A- ^" i0 T鲟鱼# u7 u6 o! `& \& L
©️Tudor lonescu
2 o+ ~0 M' _# Q' ]4 O: |. P7 v( u0 l6 I
& F' F0 f4 s' O1 d K; c/ ]
& ]6 Q @) N/ W- r6 X0 t9 @
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鲟鱼与我们的文化和饮食息息相关。若干世纪以来,它们支撑着整个欧洲大陆的渔业,但现在它们在欧洲的未来岌岌可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鲟鱼倡议负责人贝亚特(Beate Striebel-Greiter)表示,“裸腹鲟多瑙河种群的灭绝表明实施‘泛欧鲟鱼行动计划’十分紧迫。如果欧洲各国政府和欧盟再不采取行动,恢复河流的连通性,保护并恢复关键河流的鲟鱼栖息地,更多的鲟鱼将面临灭绝。”3 B x6 n3 S9 f1 l
裸腹鲟8 B- Y7 d/ F+ E7 h- ]2 |9 n4 k* S3 i) Q
©️Thomas Friedrich / ©️WWF Austria
1 r) K/ E( z1 P& p, Y
+ P0 \5 L7 w8 j7 W+ E/ r9 l6 K
- A M" O$ {) B+ G
+ E R/ m7 g3 B0 v: u: R) ^此次被提级的三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和西伯利亚鲟自然种群,其中前两种都是中国母亲河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白鲟2003年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而经常见诸媒体的长江鲟(达氏鲟)则是因为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这一结果凸显了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巨大挑战。+ m3 J2 h" E7 f" B$ |
' t/ T/ v d! v
游动的长江鲟
# O* y; M6 s5 y©️YFI & CCSC2 u6 H, N6 _2 ~1 ]5 ^
# J" C. y2 Y; s/ W0 c
- x* d$ ]3 H5 l' ^9 b/ `0 s0 C: x+ w3 t1 b" F) W" u& I+ T
长江流域分布着多达4300多种的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长江特有鱼类170多种;拥有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生物12 种。
5 F& T/ g) i5 u8 ?* e2 Z' R- h中华鲟幼鱼& G. B$ r$ W5 O# k% ~3 `
©️庄平; f: Z. @; Y) [9 x
9 X# T% |3 H& C! J3 C, {( Y4 [+ e4 ~
- r0 ^' E5 S" |) Y2 |% u- y
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将白鲟和白鱀豚进行了对比:“诚然鲟鱼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但是白鲟灭绝仍然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白鲟和白鱀豚生态习性不同,一个在长江上游繁殖,一个栖息地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但是它们灭绝的命运与时期却差不多,这并不是偶然事件,更是深刻教训,其它长江水生生物万不可重蹈覆辙。”0 n- M) C; r* E$ |: w
4 W; O' e% H1 K2 Y/ s* T
白鲟. V$ e7 m$ [$ F
©️危起伟
, i6 S+ K: A$ p1 g2 C v3 S/ t* F
0 S4 ?, ]% M1 A* P$ o; G3 m- D
3 ]: w8 L+ Q* J. A近年来中国已经加大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中国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了《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 (2015- 2030)》、《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 (2016-2025)》与《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 (2018—2035)》。计划中对于中华鲟的现状描述是“产卵频率降低、洄游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自然种群急剧衰退”,对于长江鲟则是“自然繁殖终止、野生种群基本绝迹、人工群体亟需保护”。/ U! }3 g) {* ~' }+ G, m
* ]: b7 G* T& W
5 n2 u& o2 G) m4 t- C% B危起伟表示,“长江鲟和中华鲟不应该只有灭绝一种未来。它们的人工繁殖已经突破,建立了一批人工群体,但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所幸‘长江大保护’已成中国共识,‘十年禁渔’、《长江保护法》等利好政策已陆续开始实施。”
8 u" Q# u! t) X$ G
5 [* h/ W1 i Q: e% |2019年5月22日宜宾 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活动
+ `6 }% E; i5 {2 }2 N©️WWF
5 b2 ~! |+ }9 G" ?# u) B. X% q* c% g
( w; K f' `0 p. W; c8 I1 e4 M2 V$ W9 K9 o& g7 o
& \* a0 I1 `$ \( |
“白鲟的灭绝以及长江鲟的野外灭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WWF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项目)周非表示,“这次红色名录更新结果提醒我们需要通过抢救性保护来扭转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更需要规划和实施系统性保护措施解决长期威胁,仅靠人工措施和单个部门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支持,帮助长江鲟早日‘降级’,更好地守护江海洄游的中华鲟,共创江海生态系统的美好未来。”; Z" K/ v y/ H, }& C
/ `9 G Q" E& `<hr/>更多背景:
: w, I3 U3 ~& E, O$ `) s
# z# n$ N$ x3 W8 e2 {2 b; i4 M2020年2月19日,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全球淡水团队及其他国际组织总计25位专家联合撰写的《抢救性恢复方案——扭转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Emergency Recovery Plan,下称《方案》)综述论文在知名科学期刊《生物科学》(BioScience)上发表,为遏止淡水生物多样性下降提供了重要建议。, _8 T: A* C- m5 e
该《方案》由WWF国际淡水项目首席科学家戴维·蒂克纳博士(David Tickner)领衔,与全球科学家联合完成,是首个针对保护和修复淡水生态系统的综合性方案。文章分析了淡水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六个主要威胁及其成因,针对每一个威胁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方向,以及可参考的成功案例;结合主流国际公约中需要形成的决议和目标,梳理了达成目标需要具备的政治意愿和详细指标。" g! Z' D4 a# [- w
《方案》指出,必须抓住2020年全球政策机遇,在各国政府回顾生物多样性公约(CBD)、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性公约(UNFCCC)等政府间协议之际,推动各国出台各类积极政策应对目前的现状,通过有效实施这些政策以扭转淡水生态系统恶化的现状,并最终在未来实现淡水生态系统的恢复。目前迫切需要实施的六个对策包括:1)加速恢复环境流;2)改善水质;3)保护及恢复关键栖息地;4)合理管理淡水物种的捕捞利用和泥沙采掘;5)阻止和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6)维持河湖连通性。6 A& Y7 y7 C9 w# W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 D0 ?: u( A! P8 i/ {+ _# ]5 _+ Z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