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Nature:2.5亿年前二叠纪大灭绝时的海洋都发生了什么?

[复制链接]
二叠纪末大灭绝(EPME)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生物危机,发生在约2.5亿年前二叠纪向三叠纪更迭期间,是西伯利亚火山喷发后引起环境扰动的结果,造成了90%海洋物种的灭绝。
  a7 K, [. q, ~" u' M+ I1 v
9 X( z& X" }) M" K! z主流假说认为,海洋缺氧是造成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但其进程和时间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最新研究发现,在海洋缺氧前出现了短暂的大氧化事件。1 f3 \/ _3 _3 _0 e: Q, A

6 S5 s+ V) m) j; P$ @8 V2021年8月2日,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Geo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一篇名为“Transient ocean oxygenation at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onset shown by thallium isotopes”的研究论文,文章的中文译名是《铊同位素显示二叠纪末大灭绝开始时的短暂海洋氧化作用》。. R8 o: @' m: |# [4 Q+ s8 b

3 K4 ^, m% \4 a4 J0 U- K1 J
' o8 I3 T6 u+ \

' A. {! P8 H* y8 P1 ~6 \. S
+ x, U1 i2 J" L! A ( a* U, d3 L- g2 _
  x1 T% f! J/ e* ^,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 O  e$ t' j9 x8 _

9 f/ ~. I: a* F, R( W  M; d : E7 h/ ]7 I7 v2 c5 z
: @3 O! X# O  `0 g
" n, A& j4 C. m7 c6 K
在分析了泛大洋盆地三个地点的铊同位素数据后,研究人员发现,基于某些因素驱动了铊同位素的短暂波动,意味着大灭绝发生时存在一个更加复杂的氧化还原环境。8 q% F; M/ [$ n- k: ~6 k7 j' k4 M

$ Q, m5 Z7 X7 v6 x9 C$ x对此,文章的主要作者Sean M. Newby认为,“氧化事件可能与短暂的变冷有关,在EPME期间,海洋系统对火山引起的高度波动产生了响应。”。
4 [* |3 Q3 X* x) U
4 G; D  `1 b5 B/ b作者Sean M. Newby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地球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国家强磁场实验室的研究员。据悉,研究的起源来自于日本和加拿大地区还保存着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间赤道附近的海洋地壳,这块地壳有2.5亿年历史,地壳样本位置如下图所示。
' f; c3 y) I. q9 h! V6 A; }$ k, m
; Z0 H; a* H9 j% R

# J2 @/ P6 L' r9 ]1 M
) {5 m1 |3 x, Z( _  ?3 V7 R3 X! K7 E' N ; h. l) z- z. ?; G( A, ]

. V' B/ W! U9 d7 p! _2 v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T) E8 D4 l8 r5 P2 | 6 D+ w7 i( B9 f! }, a0 n$ ~
  x' O8 n- U6 C4 e

, L0 h( C, S4 K' C0 B4 s' w铊同位素是一种新的古氧化还原替代物,在全球海水中分布广泛、停留时间短,并且能够敏感响应海洋地壳氧化还原变化。在采集了岩石样本并挖掘了现有数据库之后,远古岩石中保存的铊同位素差异提供了数亿年前氧化还原线索。
& Y* m, v( X" {+ c+ d  H & K. w% u2 A# L8 o. v, `9 W5 j
+ p$ r% e- ^6 e4 V' O, O  N
【注:同位素是一种化学元素的原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 W" @, d3 F: ]& Z  j

' }8 D+ f9 g# k. c6 E& I0 P, ?在对岩石剖面中的铊同位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在EPME之间存在短暂的铊同位素的负偏移,随后表现出向正值的转变,并持续到最三叠纪早期,铊同位素的负偏移指示氧化锰的埋藏,表明在EPME之间存在快速且短暂的海洋氧化事件,如下图所示。* E/ }5 I7 p0 u

1 e# L! x) n2 j5 i' D

6 @+ T% l, v5 k* {3 H! V
( z4 {% L: ?7 r3 p! e% f - `8 k" [7 _, b

2 e1 P# l4 U3 r
! q# Q" a- M0 a; F% }1 w) f8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F4 m6 b" W  S. ^' k7 N
" ~1 S) i" k; h) G9 X

! X& b. ~3 R# m7 k! ` ( a4 F7 \# Z. E* J2 K
作者提出了两种可能增加锰氧化物掩埋的原因:第一,EPME期间发生过海平面上升,该海水入侵通过淹没大陆架扩大了含氧海底的面积;第二,EPME开始时有过短暂的气候变冷,与短期铊同位素扰动同时发生。
2 h' p& s4 {- Y' C+ J6 w $ \- H1 D, G( u* m. Y) q. ?
然而,研究人员认为第一个原因不足以引起EPME附近海洋大而快速的氧化还原波动。因此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引起锰氧化物埋藏增加的主要原因:由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SO2触发的短期气候变冷,变冷可以造成冷水下沉并增加海水中的溶解氧,从而促进温盐循环,增强锰氧化物的埋藏。& K% k" {0 [6 U$ [/ t) H
, Y% p/ u* H' X, d
进而研究人员提出了铊同位素记录的二叠纪-三叠纪海洋氧化还原变化模型,如下图所示:二叠纪中期海洋与现代海洋环境相似(a);二叠纪末期火山爆发导致的温度升高,使得海洋缺氧区扩张进而导致溶解的锰含量升高(b);EPME期间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介导的海洋短期变冷,导致快速且短暂的海洋氧化事件发生从而增加了锰氧化物的埋藏(c);EPME期间海洋快速恢复了广泛的缺氧条件,并持续到三叠纪早期(d)。2 Q3 p6 E  N* D/ ]1 R! F

5 ^/ f1 ]5 H2 p5 X. g* E9 D

$ m& B4 S# L% R2 i! z4 P, X
0 L- @4 w8 q1 u7 y
- q6 x7 W( Q! B: h( { 8 O2 J1 o% Y% \5 m; d) j! S
[img= 685px, 427px]hb.hainanu.edu.cn/__local/6/57/9E/5F44DB73019267A2FE1132F80C6_95B5E5E4_46E2F.png[/img]
5 g7 {% t/ ^: b9 T3 M

3 |7 _5 F. x2 n6 P% @
0 M; q/ q5 R8 v # C  R7 N; n1 n. k7 E3 S
该研究表明,EPME期间的氧化还原历史比之前推断的更为复杂。全球气候和海洋氧化还原状态中的这些扰动表明,EPME不仅仅是由向更缺氧的海水过渡引起的,而且是由快速氧化还原波动以及极端温度变化引起的。
( q% P1 L0 V  [) \! k/ {, \2 B
5 ]6 _! N7 {; A总之,这些极端环境压力影响了许多海洋生物进化,包括那些在EPME之前就早已经适应这些环境条件的生物。
2 ?) P& q1 l5 \0 [7 |) o* h5 ]# \2 `: G  P2 L# r

* |9 ?/ m" K: E9 L<hr>参考文献:www.52ocean.cn
6 _6 o. i; A7 y$ T
, N" l7 [% i+ d, H$ e! `6 @简述翻译者:海南大学研究生李凤莹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gyzghdrpd
活跃在2021-7-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