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毗连中国西部,是“一带一路”倡议构建的核心地区,在中国周边外交中占有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在公共舆论引导、文化品牌打造和传播网络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智库等民间力量也逐步参与其中。但从公共外交的实施方式和操作形态角度来看,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合作性公共外交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竞争性公共外交受它国影响较大处于被动局面,危机公共外交发展落后于常态公共外交。对此,中国应明确对中亚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和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打造中国—中亚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进一步深化合作性公共外交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良性的竞争性公共外交,逐步建立健全危机公共外交机制,全面提升对中亚公共外交的效果和水平。 , W% ~- R/ ^( C8 J- S' b2 J" j8 j9 Q* N
中亚毗连中国西部地区,在中国周边外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实施后,作为中国与欧洲的连接地带,中亚所占据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中亚国家如何看待以及是否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倡议的前景。自1992年以来,中国与中亚各国政治互信日益巩固提高,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人文交往活动频繁。但是由于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在中亚的形象与所追求的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已成为制约双方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 i2 W8 Y7 l6 h公共外交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指一国政府通过传媒、情报等手段和信息、文化交流等项目,影响国外民众对本国看法和观念的外交形式。公共外交突破了政府对政府的僵化和民间对民间的软弱,通过沟通和交流赢得外国民众的信任和承认,是建立国际信赖与认同,推行外交政策,塑造一国和平、负责的国际形象的有利工具。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和周边外交战略定位的明确,中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各种形式的相关活动蓬勃展开。但与现实实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关双方公共外交问题的学术研究相对滞后,难以为当前形势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基于此,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当前中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现状和挑战,总结得失,汲取经验,对于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中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5 t. u6 t' l8 k# Q! y& q2 R& w+ i1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动因 - V4 Y$ Z3 E, y% O l
中国与中亚各国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地缘与能源安全、“一带一路”倡议的成效以及中国西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对中亚国家的公共外交,主要的驱动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点:
9 v0 _" b/ g& I+ z; G9 @# R第一,进一步夯实中国与中亚政治互信的社会基础。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核心利益上相互支持,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然而,当前中亚国家内部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分化,高层和精英对中国的态度总体比较积极,但公众对中国形象负面评价较多。 4 P) c8 l* x7 c( G# L' @- Z- f
从历史原因看,中国与中亚国家虽然山水相连,但双方曾被隔绝长达数十年。中亚是“三股势力”的活跃地区。虽然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共同打击“三股势力”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仍有很多组织在中亚地区活动,混淆舆论,蛊惑人心。
& m6 F2 j3 U: p4 |- v+ a公共外交在现代外交政策体系的作用,主要在于它被视为一种在国外培植信任和理解的有效工具。积极对中亚开展公共外交,让中亚各国民众切实直观感知中国的优秀文化,近距离感受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善,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化发展取得的成就,有助于夯实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信任基础和友谊基石,为双方关系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 [. o, P" W) `0 D" t- q
第二,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的必要途径。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轴线上,是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绕不过去的关键区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贸、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2016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了近70倍。其中,哈萨克斯坦已经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第一大投资对象国,截止2016年中国累计对哈萨克斯坦投资达428亿美元。
: X8 [! T$ O; y: B6 [0 b. n3 o& z虽然中亚五国普遍期待丝绸之路的重新繁荣,但各国政府各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对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态度也有所差别。如交通设施建设上,吉尔吉斯斯坦希望建设连通其南部和北部的铁路,乌兹别克斯坦期待中国启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的建设,塔吉克斯坦继续寻求中国帮助其改善基础设施等。与此同时,中亚国家部分精英和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仍存有一定的困惑、疑虑甚至是担忧,其观点与中方的预期存在差距。此外,中国资本大规模进入中亚,并带来一些变化。如2016年3月,哈萨克斯坦政府通过土地租赁法案修正案,允许将租借给外资的土地从10年延长到25年,一些哈萨克斯坦民众对此表示不满。
2 P" F, _& S7 R9 }! P5 F中国领导人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最基础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倡议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问题,更是民心相通、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通过公共外交,对中亚各国积极传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有助于调动整个中亚社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X6 ~; m- h+ P第三,是应对中亚软实力竞争的现实需求。中亚处于“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再加上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以及在国际反恐中的特殊地位,历来是大国博弈和各种势力争夺的重点。俄罗斯、美国等国结合自身利益诉求,在该地区建立了大量的区域合作机制,这对中国在中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分散了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注意力”。 . h- G5 z* _- H7 z" D
俄罗斯一直将中亚视为自己的后院和核心利益区,早在2011年就提出了“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尽管2015年5月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但俄罗斯对中国在中亚的活动一直存在防范心理,某些俄罗斯专家甚至在私下常常警告中亚各国与中国相处要面临挑战。美国在中亚长期推行“遏俄防中”的政策,自中亚各国独立后一直积极推进该区域的社会民主改造和市场经济发展,相继提出“大中亚伙伴计划”(2005)和“新丝绸之路愿景”(2011)等战略。在公共外交领域,美国对中亚也开展了长期和持续的意识形态宣传。 . B* {( O: R: w# b9 a! c
约瑟夫·奈认为,公共外交的价值不仅在于能获取特定时限的目标,而且具有惠及所有国际事务的潜力,是实现一国长期战略目标必不可少的部分。面对周边国家博弈和域外大国制衡产生牵制性影响,中国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中亚的公共外交,提升在中亚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0 j' u/ Q6 S' L# B: H2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
7 t0 I. H6 z! B: { |7 C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是指由中国政府主导,以中亚各国民众为对象的外交活动;旨在提升中国软实力,塑造中国在中亚的国际形象,加深中亚各国对中国理解、信任和支持。2013年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周边外交战略定位的明确,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工作蓬勃发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 R T* F6 ~/ P5 w: B9 R2 d
(一)将公共外交元素融入领导人高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3 V$ M8 U1 |* _$ h
虽然诸多国家在国际交往中都重视开展公共外交工作,但是很少有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高访活动中精心安排公共外交元素,由领导人躬身亲为,倾力推动。
; @0 F( r+ u5 o- y2 n) {7 q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先后七次访问中亚国家,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塔吉克斯坦人民报》等当地主流媒体发表多篇署名文章,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等发表多次重要演讲,引起中亚当地媒体、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取得了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见表1)。以下仅以中国领导人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的经历为例说明。
3 z" D% w/ o% X* J* |! t \2013年9月7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哈萨克斯坦,受到哈萨克斯坦超高规格接待,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亲自到机场迎接。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中国领导人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重要演讲,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
5 f7 `6 ^2 F% W6 q在演讲中,中国领导人引用谚语开篇,讲述了三个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人民交往的感人故事,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拉近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中国领导人特别寄语哈萨克斯坦青年学子,积极利用中国上合组织奖学金来中国学习交流;同时还邀请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青年学生来中国。中国领导人的访问活动受到哈萨克斯坦以及中亚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亚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大促进了中亚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中国的好感和认知。
7 f2 i+ ^6 l2 Z, o) g3 |(二)多部门协同配合,打造了多个公共外交品牌
3 }- }5 d( P' a- Y" E$ y8 d8 y( M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及其驻中亚各国使领馆,在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外交部门的公共外交活动包括:
: u, B* c% A. M! i(1)针对中亚媒体举办媒体吹风会、接受采访、发表署名文章等,介绍中国政府对中亚的外交政策和双边关系的发展情况,阐述中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议题上的立场。2013年—2017年,中国驻中亚五国大使累计接受中亚各类媒体采访54次,在各国主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20篇,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见表2)。 8 y+ A+ W. v! v4 A! P* ~
(2)举办各类文化和人文活动,包括书画展、音乐会和文体表演等,向中亚各国民众传播中华文化和发展情况,拉近与中亚各国民众的心理距离。如“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由外交部与文化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配合,2009年开始每年在中亚五国举办,引发了当地民众和舆论的强烈共鸣和喜爱,已成为中国在中亚最为重要的公共外交活动之一。
0 S) V, |9 a7 v" J& m第二,招收中亚青年学生来中国学习交流。中国目前在中亚共设有13所孔子学院,培养了数千名汉语人才。以孔子学院为依托,还举办了“汉语桥”系列活动,包括“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以及“汉语桥”夏令营等。中亚主流媒体都进行了现场报道和采访,已成为中亚青年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及风土人情的重要平台。在招收中亚学生来华留学方面,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引领作用持续显现。自2013年中国领导人宣布未来十年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以来,中亚青年学生来华留学规模持续增长,尤其以哈萨克斯坦为甚。2016年,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达到13996人,比五年前增长了的170%。 + W6 x6 q2 a) [* m/ \
第三,地方政府积极利用各种双向交流,对中亚开展“城市外交”和“文化外交”。截至2017年12月,中国与中亚五国共建立16对友好省州和32对友好城市(见表3)。中国新疆、重庆、山西等地方文化代表团多次访问中亚五国,举办“新疆文化周”“重庆文化周”“中国美食文化节”等活动。2012年以来“中国与中亚合作论坛”在浙江、山东、四川、江苏等地连续举办五届,已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传承友谊、增进了解、拓展合作的重要高端合作平台。2017年9月11日,首届“中国—哈萨克斯坦地方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举办。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不仅丰富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人民之间交流的渠道,还促进了城市间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7 O! v% c6 ?( v. S e: H2 d" F
(三)构建了内容丰富、渠道多元的对外传播网络 ! k" z! w( z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自1954年就开通了俄语广播,长期充当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重要新闻媒介。1992年中亚各国独立后,中国对中亚传播方式不断推陈出新。1999年12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上线,推出了俄语版主页。随后,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中国主流媒体网站也相继推出俄语版网页,在增进中亚各国对中国认知方面提供了更多选择途径。
& D0 @: X6 e7 M) {2006年1月,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四套、九套、少儿频道在哈萨克斯坦DTV有线电视网和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有线电视网整频道播出。2009年9月,中央电视台俄语国际频道开播,覆盖中亚五国。频道24小时不间断播出,除新闻资讯节目以外,还包括专题、文艺、娱乐、教育及其它类型节目,向中亚受众提供有关中国的信息。2015年1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推出“知中国——新丝绸之路”哈萨克语手机客户端,这是全球第一家使用哈萨克语面向哈萨克斯坦及整个中亚地区的手机客户端。 * J5 K$ }' H1 Y5 M- B
除了中央媒体外,中国新疆地方媒体在中国对中亚传播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1月,中国领导人在视察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时指出,新疆媒体对外传播的重点放在中亚。 9 T C' l% Z8 r+ d
此后,中国新疆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广播落地、互联网传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中亚的外宣力度,为中亚民众了解中国提供了更多选择。截至目前,新疆电视台一套(汉语)、二套(维吾尔语)、三套(哈萨克语)、十套(汉语体育)频道在哈萨克斯坦DTV有线电视网和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有线电视网整频道播出;中国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中国之声》,已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落地;新疆主办的外宣报刊《新疆经济报》(汉文)、《中亚侨报》(汉文)、《哈萨克斯坦华侨报》(汉文)、《大陆桥》杂志(俄文)和《友邻》杂志(英文)等在中亚公开出版;天山网、亚心网等新疆地方网站俄语频道已经成为中亚民众了解中国新疆的重要渠道。
7 {2 x% A5 U( q& O5 w H3 }+ e(四)智库、企业等民间力量,开始在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8 ~* y$ _+ c5 N/ N: z! ?' m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公民社会的壮大,非政府行为体更多地参与公共外交活动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趋势。2013年后,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中国的智库迎来了历史性的大发展。很多智库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通过项目合作、对话交流、举办会议、发布报告等形式,对中亚的政策精英开展公共外交活动,与中亚学界的学术交流不断拓展和深化,并形成机制化与常态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活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图书馆签署合作协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战略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战略与地区政策研究所等举行智库专家对话并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等主办“中国—哈萨克斯坦‘一带一路’智库对话”和“‘雏鹰计划’中哈青年领袖项目圆桌论坛”等,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 v. a8 u( T0 p4 t
在企业层面,目前有约4000多家中资企业在中亚五国投资,成为中国与中亚社会互动的重要载体。中国产品的质量、中国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等因素,直接影响中亚各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中资企业对中亚公共外交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有:
/ y6 g+ X# _7 h# ~' U(1)2013年9月7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成立中哈企业家委员会,这是中国同中亚国家成立的首个双边工商界合作机制,体现了两国务实合作的高水平。目前中哈企业家委员会已连续召开四次会议,成为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企业家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
" ^& I: g4 U3 B8 ?; I% n(2)中石油哈萨克斯坦公司自1997年以来在哈萨克斯坦投资油气开发业务20年,累计上交税费410亿美元,公益投资达到3.5亿美元,为当地提供超过3万个就业机会,先后有5人获得哈萨克斯坦友谊勋章,成为惠及两国人民的互利共赢典范。
6 d1 O" z" E- U, B+ k9 [(3)2017年8月30日,吉尔吉斯斯坦为表彰中国路桥集团在吉尔吉斯斯坦道路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授予中方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米宁”奖章。
* E" O) J! y+ m7 x8 [" I- G4 a(4)2017年11月14日,民营企业华为在哈萨克斯坦举行中亚创新日活动,邀请政府代表、行业精英、智库学者、媒体代表共同探讨信息通信技术(ICT)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等热点话题,成为展现中国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 \8 Y7 ?% h2 l+ Z3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D# e( R; t& q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是以传播中华文化为核心,以中国驻中亚各国使领馆和孔子学院为抓手,以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为媒介,以智库、企业等民间力量为补充,面向中亚民众的国家形象塑造计划。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中亚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度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渠道不断丰富,从孔子学院汉语课堂拓展到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大量中亚留学生来华学习,正成为双方了解和沟通的重要桥梁。
( P# |. g5 d' c$ `7 e但是了解并不意味着认同,文化的魅力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吸引力和向心力。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实施效果与预期的目标意图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根据范晓玲等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的调查,“中资企业冲击哈萨克斯坦经济”“中国产品质量差”等负面评价占据很高的比例。哈萨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与中国交流交往最为密切的国家,由此可推知中亚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仍不客观和全面。从实施方式角度,公共外交可分为合作性公共外交和竞争性公共外交;从操作形态角度,公共外交可分为常态型公共外交和危机型公共外交。下文将从公共外交的实施方式和操作形态两个视角,探讨当前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E6 `7 r3 G. \* m; Z(一)合作性公共外交的总体趋势较好,但具体实施层面还存在很多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 R0 J, B' [% e第一,官方色彩过于浓厚,还没有摆脱“独白式”的对外宣传模式。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社会和非政府组织参与较少,很难让中亚民众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 p4 z, y6 C6 k* R/ l8 F+ H
第二,多以传统文化为主,缺乏对中国现代化成就的宣传。2017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曾对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七国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七国青年眼中中国文化虽然不陈旧(60.10%),但却是神秘(75.70%)、保守(72.90%)和难以理解的(66.70%)。这反映出对中亚人文交流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简单阐释和简单运用上,一方面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下大力气创新,讲好故事;另一方面,要多介绍中国的现代化成果,这些中国智慧、中国创新和中国经验,也是中亚人民非常渴望了解的内容。
. ^ g+ d& y5 Q/ Q S第三,单向性明显,缺乏双向互动。2017年1月,零点集团曾做过“中国人眼中的中亚”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89%受访者对中亚国家不了解,仅有千分之四的人能完整、准确地说出中亚五国的名字。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不仅只是中华文化向中亚传播,而应该是双方文化的互动。尊重中亚各国文化,才能得到中亚各国的尊重,也会使中华文化的推广更为轻松。
* B$ N$ L. ]% _, Y @第四,未建立定期的效果评价反馈机制,不能及时掌握中亚各国的民意动向,以便对公共外交活动做出针对性的调整。目前对中亚民众的中国形象调查多是学者自发开展的零星研究,而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环球舆情调查中心等机构定期开展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都缺失了中亚这一地区。 ( ^9 c( n) G0 _
第五,过于依赖传统媒介,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重视不足。网络已成为中亚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接触中华文化最主要的渠道,但是中国对中亚传播的新媒体渠道亟待建设,相关网站(如门户网站、驻中亚各国使领馆以及孔子学院等)的俄文界面的信息量少、更新慢、体验不佳,很难吸引到中亚民众的关注。
' h4 T1 p; h1 P+ Y3 |/ m/ A$ p8 w7 m+ a(二)竞争性公共外交,俄罗斯、美国是影响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成效最重要的外部变量
9 w$ K5 k4 M1 i$ F; S% _中国与中亚各国发展关系不针对第三国,也不会妨碍和排斥其它国家与中亚的合作,但是俄罗斯、美国等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竞争性不容低估。俄罗斯(包括苏联)已经在中亚经营了200多年,由此奠定了俄罗斯在对中亚公共外交中所拥有的强势地位。由于历史和语言等原因,俄罗斯媒体对中亚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对中亚舆论的形成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俄罗斯一些私人媒体经常就跨界水资源利用、中国产能和劳动力输出、土地租赁等话题制作和发布对中国有负面影响的新闻产品,导致部分中亚民众对中国的感知错觉。
) B" B* L( }, }4 _/ T美国是公共外交的首创者。苏联解体后,美国基于安全、民主和能源的利益考虑,乘俄罗斯虚弱之机强势进入中亚,积极宣传西方的“民主”和“自由”价值观,并开展了一系列公共外交活动。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组织体系完善,经费保障充足,在科学教育、卫生健康和公民社会发展等领域开展了大量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美国在中亚民众中的形象,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美国和西方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好感和向往。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特点是高度重视精英群体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中亚各国有多所大学实施全美式教育,大量精英学生到美国高校留学。如哈萨克斯坦,80%的公派出国留学都选择到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高校。这些精英人群毕业回国后亲西方情绪明显,很多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了中亚各国反对派的中坚力量。
8 p0 N, b% K+ P(三)危机公共外交明显后于常态 / G! x) |) I+ F& }$ W
公共外交,须增强风险意识,提前做好防备危机公共外交与常态公共外交不同,主要是针对一些紧急情况,通过应急性公共外交,以化解不利影响。危机公共外交和常态公共外交相互配合,方能形成合力。当前,中亚各国形势仍存在着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而中国对中亚危机公共外交,明显落后于常态公共外交。可能影响中国与中亚关系的风险主要分为三类:
% ]: ^0 U% G- M$ T2 a d一是中亚各国国内的政治风险。中亚各国存在领导人交接、民主政治转型等多重政治风险。其中,接班人问题是中亚各国政局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如果继任者引发政局动荡,或者不能继续保持对华友好态度,中国如何通过危机公共外交应对还需要认真谋划。 K* A8 e4 @2 ]2 t# Z
二是中亚突发事件风险。目前,中国有4000多家企业在中亚投资,容易出现利益纠纷、暴力冲突、安全事故或者环境污染等突发情况。之前发生的多起突发事件,中国往往缺乏应急公关措施,不能及时应对;进而被别有用心者炒作成公共事件。
5 `. F4 k% S% H4 i/ h三是国内的一些涉及中亚五国的事件,这也是对中亚危机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如果不及时进行危机公关,势必会对在中亚民众中的形象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 `* r& f K' G$ q7 q3 G4 A( R7 O
4提升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基本思路
# N0 N1 f: ?- Q% G: Z" d0 x; v公共外交作为国家外交的一种实现形式,其根本目标是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不同时期的国家利益优先排序不同,公共外交开展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当前,中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短期目标是合作性的,主要是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与中亚的经贸合作;中期目标是建构性的,即塑造中国在中亚民众中的良好形象;长期目标是战略性的,与中亚各国一起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要紧紧围绕新时期对中亚公共外交的目标要求,在总结既有成绩、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创新思路,全面提升对中亚公共外交的效果和水平。 1 }, {3 r% w1 P+ c% @ |
第一,做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顶层设计,制定差异化的活动战略。要深入研究对中亚公共外交工作,根据当前的目标重点和各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活动战略,提高公共外交的针对性。在统一的战略指导下,整合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好各个部门,有序开展对中亚公共外交工作。加强各类对中亚公共外交平台的建设,加大对中亚公共外交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建立对中亚公共外交效果评价反馈机制,及时掌握中亚各国的民意动向,根据舆情变化调整和完善对中亚公共外交活动。 9 I% ~' F3 D; ^9 o0 y
第二,进一步深化对中亚合作性公共外交,夯实中国与中亚关系的社会基础。努力提高汉语在中亚的竞争力,扩大中亚孔子学院的数量和规模,加强对中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汉语教育。充分重视互联网、社交平台、手机APP新媒体在对中亚传播中的作用,加大用中亚各国语言制作中国新闻信息的力度。创新对中亚宣传内容,在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介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果。扩大民间交流渠道,引导和支持智库、企业、社会组织等民间力量广泛参与对中亚公共外交。加强对中亚在华留学生的管理,注重培养中亚留学生对当代中国的感性认知和认同感。进一步增加中亚来华留学奖学金名额,积极招收中亚优秀学生到中国一流高校学习深造。
' a1 b$ K4 A3 W8 _! Q6 M( N第三,积极发展良性的竞争性公共外交,有效应对它国的负面影响。深入研究中亚媒体的发展状况,了解中亚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和报道倾向。加强与中亚媒体的互动与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大人员交流力度,增进双方了解。就双边重大事项,与中亚媒体积极联合策划媒体活动,带动双方民众沟通与交流,为中国与中亚各国关系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于双边关系中的敏感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大定向传播,及时解疑释惑。对于双方关系的负面炒作,要主动发声,澄清事实,避免中亚民众被误导。此外,要积极学习它国的传播手法和技术特点,做到知己知彼,为我所用。 7 W% K8 s; y" H* ~- K( h
第四,建立健全对中亚危机公共外交机制,充分作好应对危机事件的准备。建立公共外交危机反应机制,认真评估对中亚公共外交的风险因素,做好危机应对预案。出现危机事件时冷静应对,不随意评论,也不妄图干涉,按照应急预案迅速果断地进行处理。充分利用常态公共外交积累的丰富资源和建设的成熟渠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有效防范风险,转危为安。同时,要注重倾听中亚各国民众的诉求,尊重他们的利益关切点,承担好自身的大国责任,并做好相应的解释沟通工作。
6 @8 f3 P2 [, S- V, ~' X8 A文章来源:新大学报(哲社版) & d7 _, q8 _# g9 @! H
作者:秦海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莉莉,单位系新大政管学院 ( z" o- {0 W* N1 K
! V! Z" ]# X; F h0 f1 N&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