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劲动力,也是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与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并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国家自主贡献的最新举措。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落实工作做出具体部署,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 c" v: A- K7 @; M( N" R3 ^2060年碳中和承诺及决策部署,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体现了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表明了我国积极倡导疫情后推动经济“绿色复苏”的鲜明态度,对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碳中和愿景也将加速我国能源系统革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也必须认识到,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国,我国排放体量大,减排时间紧,低碳转型任务艰巨,需要在涵盖能源、建筑、工业、交通等关键部门的长期战略指引下,从政策保障、试点示范、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多目标协同等角度探索碳中和实现路径[1]。 7 E$ u7 \# s9 B, p1 I
(1)政策保障。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我国将在经济、能源、技术等领域迎来重大变革和挑战,亟须健全配套相关保障、支持和激励机制,构建自上而下的创新政策体系。尽管自2007年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来,我国已经逐渐形成推动低碳发展的目标体系、规划体系和工作机制,但碳中和愿景下社会、经济、能源体系的深刻变革对政策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政策的科学制定与有效落地,需要跟踪调研现有政策的执行效果,及时总结工作进展,识别关键问题,为政策体系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提供经验借鉴;强化创新政策体系研究,探索基于市场的政策方案,为促进从“命令—控制型”管理转向多手段综合管理提供转型依据;全面评估拟颁布政策的多方面综合影响,充分了解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打通政策落地的堵点、难点,为切实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与激励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7 C9 G$ p7 R& q# _) h) x(2)试点示范。区域及城市是落实国家长期减排任务的责任主体,碳中和愿景的全面实现需要重点区域及城市先行先试,开展自下而上的探索与创新。在过去十年里,我国区域低碳转型、低碳试点示范工作持续推进,各具特色的地方低碳发展初具规模。碳中和愿景下,需进一步深化低碳试点示范工作,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特点,研究探索适合的转型路径,突出地方优势,识别发展短板,破解制约低碳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打造一批多元化、可推广的低碳发展现实样板;研究构建低碳试点的建设规范、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加强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开展区域及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典型路径研究,厘清减排阶段性特征,识别关键排放驱动因素,量化评估长期减排潜力,凝练总结区域典型路径与模式,为制定区域和城市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 A" l4 p7 [' R( ]! @(3)科技创新。科技支撑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和基础。经过持续的科技投入,我国对关键减排技术的原理研究逐渐深入,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能源消费电气化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电力系统负排放技术、工业部门工艺革新技术、绿色建筑和智慧交通零碳技术研发初见成效,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气候治理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然而,面对具有挑战性的碳中和目标,目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承诺兑现。亟须针对数字化与低碳化协同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支撑技术,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重点领域的近零排放技术,非二氧化碳减排关键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和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等先进技术开展研究与示范;开展面向碳中和愿景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评估前沿低碳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综合影响,系统谋划“碳中和国家”建设的技术路线图,为我国实现二氧化碳达峰目标及碳中和愿景提供科技支撑。
* Q/ d5 {) U1 X6 A3 |) f(4)金融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然而,由于市场投资行为一般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环境社会效益,因此我国低碳产业发展始终面临融资缺口较大的问题。目前,我国已颁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以期通过政策杠杆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在此基础上,突破中国低碳产业发展的融资瓶颈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完善气候投融资体系,解决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与碳中和目标不完全匹配、绿色金融产品与碳中和需求不完全适用、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未能充分反映碳中和要求等问题;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为企业提供合理的减排成本预期;引导金融机构将低碳、绿色投资的潜在社会收益纳入其投资和风险管理的考量,促进金融机构业务调整,加大资本市场对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 % P* m$ p* @7 W( J, j) \: z* i7 ]
(5)多目标协同。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必然要求。日前,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围绕落实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强调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突出协同增效,协同推进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根据文件的指示和要求,亟须推动碳中和目标任务全面融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规划,加强相关专项规划编制研究工作;探究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增效的内涵与外延,统筹技术、规划、政策、法规、区域等多方面协同工作;厘清多目标协同的推进思路,研究绘制协同增效的实施路线图,统筹谋划气候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增强综合治理能力。
- F, q l, {. v" n- f5 N( H. g本期选取的几篇文章反映了以上五个方面的积极探索。付琳等[2]构建低碳发展指数对中国“十二五”以来低碳转型进展进行了系统评价,为碳中和愿景下政策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展望。郭芳等[3]和郭扬等[4]分别探讨了城市和工业园区碳达峰趋势和路径,提出了差异化碳达峰行动和方案设计的具体建议。张贤等[5]和李晋等[6]分别从科技发展需求和电力部门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的角度探讨了支撑碳中和愿景的技术发展路径和战略部署方向。陶忠维[7]和张跃军等[8]分别对气候投融资制度和碳交易制度的完善进行了探讨。董战峰等[9]分析评估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增效潜力、推进方向及实施保障路线图。这些研究是支撑碳中和愿景研究中的缩影。碳中和愿景下的低碳转型具有长期性、系统性、革命性,需要不断实践、总结、探索、创新,形成支撑中国实现碳中和愿景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政策体系。
/ w6 B" L( _6 M1 [) g0 G. p) @; e g文章来源:原刊于中国环境管理,2021,13(1):13-15.
+ U3 C/ V- D* u, j- H3 U作者:王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