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环等:BBNJ环评制度的立法取向

[复制链接]
8 [0 v1 u1 J# f
环评从具有一定原则性和伸缩性的习惯法规则逐步发展为确定性的成文法制度除了关注法律文书外在形式的演变,还需深刻领会规则背后的价值内核,把握立法实现的内在逻辑,进而准确研判未来发展走向。作为BBNJ国际协定的基本制度之一,环评的立法定位既融于整个BBNJ法律体系的发展脉络之中,又具有其鲜明的取向:1 `0 ^& b* Y9 g
一、问题导向。
% G* h; \3 G' M( O  ?) g5 JBBNJ环评制度“立”的过程不是在现有法律框架的“废”或者“破”的基础上推进的,而是对现有治理体系和能力进行补充、完善与提升。UNCLOS等相关国际条约中所规定的环评义务在执行成效上存在差距;适用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的环评制度存在覆盖区域和适用领域上的法律空白;同时,现有法律框架呈现出分散和重叠等碎片化特征,这些问题的叠加凸显了BBNJ环评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6 k( e( v3 p9 p; n9 Z% V
目标导向。" u* @7 O& e/ z7 b3 b# h- `& m3 P1 z
BBNJ环评制度的目标除了落实UNCLOS有关规定外,还旨在为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活动建立协调、连贯的环评框架。其中,对于“协调”目标的追求,体现在通过设置冲突条款以明确新规则与其他法律框架和机构之间的关系,明确BBNJ环评规则的法律效力,避免产生法律适用冲突;对于“连贯”目标的追求,新规则参考通行实践做法,初步搭建了环评制度框架,并注重对实施全过程的关键环节控制,未来立法进程将在这个框架内继续明确和细化相关规则。& z; d, M  f) W3 D$ [1 V. r5 j
三、功能导向。  h# F' \" f$ K7 ^$ S  G
环评制度的功能价值是其法律生命力的体现。环评是一种基于活动的预防性环境管理工具,BBNJ环评规则的效力将及于现有法律框架未涵盖的和未来新兴的海洋活动,实质上将确立一个全球性BBNJ环评的兜底性机制。环评作为一种程序和技术性较强的措施,在协调保护和利用、平衡公海自由及权利与义务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提升,相关技术标准和准则有助于指导各国的实践。另外,为了服务于BBNJ国际协定的整体目标,环评议题谈判进程基本上依循了“以功能定形式”的路径,由实体规则到体制安排并逐步走向“深水区”。对于触及环评规则的关键问题上,未来仍将诉诸各国在现实利益诉求及共同利益之间的衡量与博弈。1 K" p! z) @6 l0 k, h3 A

# c$ P" l9 Q: ~5 J, Q: l
+ M0 r: x% C* M# S  t$ G文章来源:节选自《BBNJ国际协定环评规则制定中的焦点问题分析及中国应对》,原刊于《太平洋学报》2021年第5
4 W7 v  y/ L- r. K/ w作者:姜玉环,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继伟,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kscg7a827t
活跃在2021-7-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