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政策支持下,我国海上风电取得突破进展。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215万千瓦,同比增长102.0%,与此同时,海上风电安装船、海上风电母港、海上风电装备公共服务平台、海上风电运维船等也取得了建设性成果。: i" j7 C4 ~/ L
" C4 B2 x, u& J8 t' E1 f6 ~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成果的“十个最”。3 J% k: ?/ q( n7 y) y7 m8 F1 w
2 H+ R5 a3 j' F1 [% Q# @4 Z
一、亚洲在建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场——三峡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 a, O, P; S# B6 l5 o& P
3 z5 F3 U4 t8 e. f三峡沙扒项目共规划5期,总装机容量170万千瓦,安装269台海上风电机组,建设3座海上升压站,采用220千伏海缆接入陆上集控中心。项目创新使用多种施工技术和基础形式,其中吸力筒导管架、单柱复合筒、芯柱式嵌岩导管架、大直径四桩导管架等多个基础形式均为国内首次使用,并完成目前国内海上风电唯一的斜桩嵌岩海上升压站导管架基础。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上网电量约47亿千瓦时,可满足约200万户家庭年用电量,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00万吨,将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有力支持。截至2021年7月15日,该项目风机吊装容量突破100万千瓦,标志着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从蓝图走向现实。. C: u- J* y5 N( M: H$ [& X5 Z
% E, d4 T7 }* m5 x二、国内最大已建成海上风电场——华能如东海上风电场9 A& [7 p, {" S% W# u) m
+ U# Y- p p$ q8 M" E O E总装机容量达70万千瓦,规模为目前国内最大,预计年发电量为17.5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46万吨,可满足约50万户家庭年用电量,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每年节约标煤约28万吨、节约淡水约111万立方米,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 D# v4 L( _* ?2 ~- g/ G5 Q8 a" W, l! B; ^- Y1 r. \
三、国内离岸最远、水深最深、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在建项目——广东华电阳江青洲三5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 G# U) U4 i& `1 }
! ]' @. y4 r& Y& f. z6 F. i
场址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附近海域,在阳江近海深水风电项目规划场址东侧中部区域内,场址涉海面积约81.03 km2,水深范围41m~46m,场址离岸最近距离约55km。本海上风电场规划安装37台6.8MW风机和30台8.3MW风机、1 座海上升压站、220kV送出海缆、35 kV场内集电海缆、陆上集控中心等工程项目。风电机组发出的电能通过35kV集电海底电缆接入海上升压站,升压后通过2回220kV海底电缆输送到陆上集控中心。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为社会提供1.55亿千瓦时清洁电能。' H% H! ?7 m+ i9 m3 X: w
1 `, F4 I1 ]* h2 z; l8 k H4 R, x
四、单机容量亚太地区最大海上风电机组——东方电气10MW海上风电机组, E9 K' t( B8 Q6 k7 {# q
; B; E0 V9 D% D) S# T5 R- ?) a该机组于2020年7月13日在三峡集团福建福清兴化湾二期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一代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其采用水平轴、三叶片、上风向、变速变桨双驱调节、中压电气系统、外转子永磁同步发电机、全功率变流的总体方案,是实现海上风电重大装备国产化的重要成果。该型机组针对福建、广东等海域I类风区设计,具备超强抗台风能力。在年平均10米/秒的风速条件下,单台机组每年可以输送出4000万度清洁电能,可以减少燃煤消耗12800吨,二氧化碳排放33500吨,可满足20000个三口之家的家庭正常用电需求。5 w: j" C9 T3 ^. J) k1 P+ x
7 [- t" k a: }% c$ P五、中国最长10MW海上风电叶片——双瑞风电10MW-SR210型叶片
: h* ~9 ]1 V' K
; k& Y! V* n8 b7 l) \10MW-SR210型叶片,其长度102米,适用I类风区,风能转化系数高,单台风机全年发电可满足5万个中国家庭一年的用电量,每年能够减少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该产品于2021年2月8日在中国船舶集团七二五所双瑞风电江苏盐城基地下线,具有安全可靠、设计创新、定制化降本等优势。+ o: r8 h4 m% l4 m3 m+ U( Q3 D
1 c( {( N. J% z) z$ m8 R7 J六、中国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海上风电场——华能盛东如东海上风电项目' v& a; T' s) b5 K3 o% A5 K7 a, k/ h$ e
! g1 _4 z/ i& A) q该项目是国内第一个批量化、规模化应用5兆瓦级国产机组的海上风电场,也是目前国内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海上风电场,其安装的HZ-171-5兆瓦机组实现一级部件100%国产,所有元器件级零件国产化率超过95%。该项目的建成投运对于助力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实现,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实现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国产化和海上风电平价化具有重要意义。
2 t9 ]! n I( C4 k1 Z# W( d- t8 b; i1 F
七、单月吊装12台6.45MW海上风电机组,创该规格全国单月最高吊装记录——“海龙瑞彩”号+ x/ H) S) w$ r$ K! d& Z* V7 |
# W; ?# ]% V6 z; H
“海龙瑞彩”入级CCS,总长118.0米,型宽38.4米,型深6.6米,满载吃水4米,最大作业水深50米,甲板载货能力10T/㎡,主发功率800KW*4,拥有航行锚2个,定位锚4个,配有一台600T全回转起重机,其主钩吊重600T,副钩吊重100T,锁具钩吊重10T*2,稳货钩10T*2,最大吊高108米,可满足目前市场上各类海上风机吊装需求。项目船机人员仔细分析风场海况的风向及潮流转向,合理安排主施工船舶、运输船进撤点,制定最优进点计划;项目技术人员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最大程度提高海龙瑞彩施工效率;项目安全人员高度关注现场施工,确保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截至2021年6月底,“海龙瑞彩”号共顺利完成24台风机吊装任务。
2 a7 k; e. x! A* L1 o
3 I* r: @/ i, M Y4 s八、全国第一个海上风电母港——如东小洋口风电母港' n7 N. g( F- ^
v# A8 Q0 _+ O# g作为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的重要“出海口”,如东小洋口风电母港的建成投运,有效解决了本地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大型机组出海难的问题。过去,风电机组走水运,需要从长江多次转运,成本高,隐患多,一旦受到潮汐影响,还会耽误交付。而小洋口风电母港建成后,几乎可以满足大型机组24小时出运需要。截至2020年底,小洋口风电母港一期核心功能区已全部打造完成,形成长2.5千米、平均水深7米的航道和长、宽各400米左右的挖入式港池,可满足5000吨船舶全天候出海。同时,二期进入设计阶段,全面建成后,年吞吐能力将达到100万吨至150万吨,并且功能也更为多元化。
& F" U2 u+ K- i' w% b v: n
) Q0 @2 O" |" L九、全国最早的国家级海上风电装备公共检测检验与技术服务平台——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8 m+ E- _; s6 D& [7 s9 H
2 N" r% o/ P: Y9 C3 Z U$ Q+ d+ Y5 b该中心建有整机实验室、叶片实验室、在役机组检验实验室、化学实验室,配备风电仿真计算平台、风电机组机械载荷、电能质量、功率特性、电网故障、电网适应性、噪声、无损探伤、叶片固有频率、静力、疲劳、化学品理化性能等各类检测系统200余套,检测、检验、研发各类人员100余人,在海上风电装备领域形成了从原材料、部件、整机到在役机组的全生命周期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同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入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逐步打造成国际领先、全球知名的创新型海上风电装备公共服务平台。
t z: K! _( X# l- W- `# C
0 {7 i/ w+ K: a/ E/ \ a; G( x4 w十、国内海上风电运维船最大基地——南通7 j2 y1 c+ O2 T! E5 \
2 O1 T4 T3 t/ q' J( D! `# k根据DNV的测算,每台海上风电机组平均每年有高达40次停机故障,整体故障率约3%,大约每30台海上风机就需要1艘专业的的运维船。相对于海上风电突飞猛进的开发建设,运维船的市场也即将在国内盛大开启。国内九成的风电运维船出自南通,像启东的南通风电运维海工公司,就是国内这一领域的“拓荒者”之一。来自于南通风电运维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风电运维5号”,是国内最早投入工程应用的海上风电运维船。- j+ R) Q1 V3 F+ F! A/ j. V" ^" T
/ i) Y5 r5 f; `2 M, Q/ d3 K0 p8 ?$ u7 y* ~# o
% N5 a) U: R, @" A- L( P1 M/ O+ u0 |, X$ p. _;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