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2月14日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查清了南黄海海域绿潮后期大量漂浮绿藻的沉降区,并揭示了沉降区生态环境在绿潮发生前后发生的独特变化。相关成果发表于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上。- \) R$ r/ x5 Z
大规模绿潮暴发后期,会有大量漂浮绿藻在南黄海海域沉降、腐烂、分解。围绕黄海绿潮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海洋所于仁成研究员带领有害藻华与海洋生态安全研究团队,以石莼属绿藻中的主要成分28-异褐藻甾醇为标志物,基于多年对表层沉积物的现场调查数据,发现绿潮后期大量漂浮绿藻主要沉降在山东半岛东南部海域(36-36.5°N,122-124°E)。
9 i4 v. ~! n# _+ z, c' i
/ _' n" ?4 S2 o( F7 z6 i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分析了绿潮发生前后沉降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发现大规模绿潮消退后,沉降区浮游植物中抑食金球藻丰度及优势度均有明显增加。综合相关调查结果,推测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受到绿潮发生前后沉降区环境变化和黄海暖流形成的双重影响。
Z* [; M/ A6 G5 o! Q3 e8 y2007年,南黄海海域首次出现浒苔形成的绿潮,至今绿潮已连续15年暴发。每年绿潮发生过程中,都有大量绿藻在南黄海沿海一线堆积,对沿海地区旅游业和养殖业等社会经济活动构成严重威胁。' B0 l, m# p& E/ g
抑食金球藻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系统破坏性藻华原因种,2009年以后在黄渤海海域多次形成褐潮,对海域贝类养殖及沿海地区经济动物苗种孵化产业造成了巨大破坏。深入探究绿潮与褐潮之间的潜在关联,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黄海绿潮造成的生态环境效应。+ @% ? S3 s0 ]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既要治标又要治本
2 [' r9 p) P1 ]4 V6 X- u5 ~% p" {3 g8 y# R- C! l; J
2022年1月11日,自然资源部在盐城市召开浒苔防控工作专题座谈会,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国际合作司司长张占海,海域海岛司司长高忠文,海洋预警监测司司长王华,东海局局长黄海波,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诸纪录,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刘聪,盐城市政府代市长周斌,副市长吴本辉出席会议。9 z% s! Z2 P& c- T! R2 q6 D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充分肯定江苏省为浒苔绿潮防控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要求要注重浒苔防控“最后一公里”的管理和监管,继续加强除藻作业,做好生态化养殖新材料的推广,谋划做好前置打捞工作,既要治标又要治本,严防浒苔绿潮的暴发。+ p3 @0 b B, l
诸纪录指出,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浒苔防控重点难点,全面推进联防联控各项工作;强化责任担当和落实,确保浒苔防控工作取得更好成效。; G5 c* Y# p+ L' N$ }4 L
刘聪从开展海洋生态红线区养殖用海的清退,推广覆塑PVC缆绳新材料试点,加强紫菜养殖设施防藻监管,提前谋划前置打捞等方面汇报了全省浒苔绿潮防控工作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 s( ]. M4 S+ b3 d. y江苏自然资源部厅有关处室负责人,沿海三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 o( i0 C+ R& P& N: S浒苔规模破纪录,连续泛滥15年,“病根”到底在哪里?, z7 `. e D8 B. s6 p& }2 D- G9 E
从2007年开始,浒苔绿潮已在黄海肆虐15年,几乎每年夏季都会发生。比如在2013年的黄海浒苔绿潮,覆盖面积足足有760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万个足球场这么大。$ h; c) G8 A$ `7 v
2021年,黄海浒苔绿潮再度袭来,而且变本加厉,覆盖面积刷新了2013年的历史记录。仅在6月26日,黄海浒苔的分布面积就超过了60000平方公里,集中覆盖面积1746平方公里,规模是2013年的2.5倍。
g! @) F: A8 p \
; j z7 V9 o( H E& \0 d* E- h6 {! s; v0 [2 N
# h- ` i# D; k/ a6 r" ]
青岛浒苔爆发
: l+ c) s( q# a8 l# R$ ]每当浒苔集中爆发,青岛近海都会被染成一片“绿海”,2021年“海上草原”的面积超过5万公顷,形势相当严峻。从植物分类学上来看,浒苔其实是一种大型的丝状绿藻,全球的绿藻约有40种,中国有11种。在我国,条浒苔、扁浒苔是常见的代表种类,大规模聚集容易引发绿潮灾害,对近岸的观光旅游、水产养殖(海参、鲍鱼、扇贝等)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4 G2 o/ W, b. C9 Z' D6 @
$ F1 x; i; F1 j; Q# T0 o4 N浒苔泛滥
4 w: Y: z/ P+ S' X! m! }浒苔繁殖能力强,不仅可以通过无性繁殖快速克隆,还能和异性交配实现有性繁殖。尤其是在水质肥沃、光照充足的海域,浒苔在短期内就能迅速爆发,日相对生长率能达到20%~36%,泛滥风险很大。( y7 j4 C; f1 ~0 n* q" w
浒苔爆发的危害有很多,堪称“生态屠夫”。一方面,浒苔在生长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氧气,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另一方面,浒苔成片聚集会显著降低水体的光照条件,其他藻类便会因无法完成光合作用而逐渐消亡。
; t" R; d' ]7 t! \% U ~0 C f) ~, N0 K3 P2 v/ T% L
$ g d- e1 e1 u6 ]' f3 j浒苔打捞5 o- l* H0 Y( x. J' l; }; j
4 \, y4 g6 w1 j3 \* _/ \- f# l+ p1 v8 P$ G
当浒苔死亡以后,腐烂时还会产生有毒的硫化物,对底栖海洋生物具有毒害作用。浒苔的爆发是对贝类、虾蟹类等无脊椎动物的一场浩劫,甚至连高等的鱼类、海鸟以及海洋哺乳动物也会受到波及。浒苔被打捞上来后如果不及时处理,还会散发出难闻的腥臭味道,严重污染空气,很多居民都表示难以忍受。浒苔还可能成为害虫大规模繁殖的温床,不利于公共卫生建设,影响市容,污染环境,是青岛市民的一个“心病”。
0 T# M6 A2 u" `' A* {& M" h" m# M7 N f5 S1 t M
主流观点认为,浒苔爆发的原因是海洋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超标——海水富营养化才是病根所在。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近海的工农业的迅猛发展,沿海城市排放的生活废水与日俱增,近海的网箱养殖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这都加大了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量,导致近海的水质越来越肥。
1 ~; m! V2 f6 O$ @! r) W'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黄海浒苔绿潮的分布面积常年维持在3~6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最大的覆盖面积为200~600平方公里。尤其是最近几年,浒苔的爆发规模呈现出扩大态势,比如2019年的最大覆盖面积为508平方公里,2021年就增加到了1700多平方公里。
9 E$ C$ v* E: M" X. |) }
( ~7 K2 Z b5 M* V& ]9 D黄海浒苔的频繁爆发,反映出了日益严峻的富营养化问题,这一点不容置疑。需要指出的是,海水富营养化并不是黄海本身的问题,同样的现象在东海表现得更为突出。
5 R' O \7 Y) S: I# ]以2020年的调查报告为例。在受调查的四大海区中,东海受到污染的海水面积共有4.8万平方公里,远高于黄海的2.5万平方公里以及渤海的1.3万平方公里,占我国近海污染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z) U& m. N6 E: M; ~, N% }
5 \: t7 @6 B4 l t' n7 p0 r( z" b; N8 {7 H/ J$ M7 o
从水质的富营养化程度来看,东海是最严重的,其次才是黄海。而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浒苔的爆发并不能完全归罪于山东近海,江苏南部的紫菜养殖也难辞其咎。% H" b0 d9 h5 r$ g8 Q7 s. ]$ L
! r h7 T: V* l& B# Z4 T在江苏近海,营养盐的来源除了陆源输入和近岸养殖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南黄海洋流的营养输送。江苏北部沿岸的上升洋流导致南黄海表层的氮磷含量过剩,再加上长江源源不断地输送有机质,进一步加剧了江苏近海的富养化程度。
6 i/ X, W: s! C* E' T8 U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5 V) `0 _+ y9 A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