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Q, u) O0 W' q; j* I最后的电子光学组件(DOMs)被放入组成冰立方阵列的一个冰洞里,冰立方是全球最大的中微子望远镜,它建在美国阿蒙森·史考特南极站附近的南极冻原下。
, s8 R: y% N. T+ k8 I ' B4 b( b7 C1 s" i" W& O
+ ?; A4 _* I) r) F * e1 {5 H/ W6 y- y
冰立方阵列由放进很深的冰洞里的众多传感器串组成。靠近冰面的IceTop由两层探测器组成。图的右下角绘制的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图像,是用来与这个探测器进行对比,让它的大小更加一目了然。
; w: ]2 e8 {5 k. n8 }; Q0 S& T d # _5 W1 T& V4 ]; x7 h( b
/ M! W V% b. X' L
, a3 G1 J8 o6 B& b7 p \6 ?/ \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马提亚斯·丹宁格尔正在协助安装最后的电子光学组件 - i0 I- X4 z0 ~4 M
3 Q% o L& p# a8 ^/ a; Q
" g" c) S6 r! I3 h) Q7 ^9 v
, r! s) @7 D0 L% ?7 N' Z: y6 T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的建设工作已经完成 ; E j- K; s2 S R1 t
/ R& D% m( }( ~- q
0 }" h7 K. Y v9 q0 `3 w2 x: b 12月27日,在南极洲8000英尺(2.44公里)深的冰层下,巨型望远镜——冰立方中微子望远镜的建设工作已经完成。1 O4 d1 [5 _$ V0 w1 ~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是建在南极的一个巨型望远镜,它的目的是发现以光速穿过地球的中微子,这是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亚原子粒子。尽管科学家利用冰立方收集数据的时间已经长达数年,但是它的建设工作直到上周末才结束。人们对中微子知之甚少,但是认为它们携带着有关我们的星系和神秘黑洞诞生的信息。, b' o% L. T$ ~' N
物理学家认为,中微子在猛烈的宇宙事件中诞生,例如位于宇宙边缘的遥远星系相撞或黑洞的产物。这些神秘的高能粒子能在太空里穿行几十亿光年,而不会被磁场和原子吸收或偏转运行方向。通过它们,科学家能找到一些有关宇宙最基本问题的答案。不过要实现这个目的,首先你要发现中微子。为此,科学家正在利用冰观测中微子撞击(组成水冰分子的)原子的罕见场面。( b* c' i5 I6 M% i
这个巨大的望远镜建在南极深达8000英尺(2.44公里)的冰原下。整个项目耗资2.79亿美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其提供了2.42亿美元资助。建设工作的最后阶段是为5160个光学传感器钻86个孔,现在这些传感器已经安装完毕,成为主探测器的组成部分。中微子与原子相撞产生的粒子名叫μ介子,生成的蓝色光束被称作“切伦科夫辐射”。由于南极冰的透明度极高,冰立方的光学传感器能发现这种蓝光。
0 D* X" V, ^1 E7 K5 f[NextPage]
/ ?" I! d4 T- V+ E- a' c9 ]% d' A9 L6 D' `# s% Y
f% ?- H; Y8 \$ t5 B8 V: O" ~人们准备安装最后的电子光学组件,它上面有全队所有成员的签名。
2 [. S' ~5 u7 h b2 `" D2 m+ G % l5 `: x H( A4 N& R- y5 d9 G
( y. g% l: \5 k7 j9 n
6 B& ]* H3 p/ q2 Q% y这是一束“切伦科夫光束”穿过冰立方望远镜的艺术概念图
6 q1 ^7 Y3 e% h# m( ~ b! X2 `
+ K0 D7 R0 b' K; p' \: }# i* p6 ^* S
6 h! U- i: q8 N( k 3 P) e* W8 ]( J: n9 e2 j
冰立方将会把南极μ介子及中微子探测器列阵(黄色圆柱体)团团围住,后者是一个更小的中微子探测器。彩色斑点显示的是通过冰立方阵列的中微子的路径,这是由电子光学组件发现的。 Y ?; N/ E4 X. ^5 P
, z, F4 j0 c! D) ?8 N
- T/ P% |3 b+ n2 n- M0 N2 V 8 { U& j1 ]8 c& q) Y! i; M2 w/ `- K
美国阿蒙森·史考特南极站附近的南极冻原上的冰立方实验室。过去5年科学家一直在建这个望远镜,直到最近它才竣工
4 s; h: x( s. Q) E: T7 ` 4 C' d- _2 |$ g- W4 a' v! F8 u7 G5 [
5 h: q9 {$ M2 l
科学家通过在亚原子相撞后进行的试验,可以追踪到中微子的运行方向、查找到它的起源,看一看它是由黑洞还是由撞击星系产生的。然而,这一过程比探测μ介子更加复杂。因为每个μ介子都是由一个宇宙中微子产生,而位于探测器上方大气里的宇宙射线可以生成一百多万个中微子。为了避免这种干扰,冰立方的传感器直接瞄准下方——经地心指向北极天空,用来探测穿过地球的中微子。2 c( D3 o; j( m6 Y8 O |4 M
由于中微子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过物质的粒子,故冰立方和南极μ介子及中微子探测器列阵(AMANDA)把地球当做过滤器,以便选出中微子与原子相撞产生的μ介子。令人捉摸不透的中微子的性质,还决定了冰立方的建设位置。中微子望远镜的透明度必须很高,以便分布很广的传感器阵列可以发现撞击产生的光,而且这个环境必须足够黑,以防自然光产生干扰。除此以外,它还必须深埋地下,以避免南半球的宇宙射线对其产生干扰。南极冰符合所有这些条件。
. B; N& b' b \. D. M 天文台的大小(边长一公里的立方体冰块)非常重要,因为这可增加中微子与原子相撞的机会,大大提高观测成功率。另外,南极冰是用来观测这种罕见事件的完美选择。全球大部分冰里都含有气泡或其他杂质,这会使观察结果产生误差。而南极冰基本上完全是由水冰组成的巨大冰川,这意味着它包含更多原子,因此会大大增加中微子撞击的机会。圆形探测器被串成串,放入用热水钻开凿出来的冰洞里,钻每个冰洞需要融冰多达20万加仑。每根电缆线上有60个传感器,86串这样的传感器串组成冰立方的主探测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