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8日报道,这组照片展现了为期10年的海洋生物普查发现的一系列奇特物种,其中包括雪人蟹、冰海天使、圣诞树蠕虫、深海“小飞象”以及毒海蛤蝓。此次海洋生物普查于4日宣告结束,旨在对所有海洋生物进行记录。6 o8 @$ Y0 R2 m6 O) z5 f# w7 c+ A6 x
" ~3 q* y, h" v) p
' q) s* U( v% C 1.雪人蟹' V0 [$ k* h/ v
! c( G2 f: Z* q; |
! Q1 [$ _( f# I0 `
雪人蟹(图片来源:A. Fifis, IFREMER)
3 y; g7 W. U7 Y- c c / P- `0 Z4 E* M! m' ~3 `& P4 P; U
; O& E: ?9 q- l" }1 n2 t) P 看着它毛茸茸的冬白色外套,人们可能认为雪人蟹的故乡就是喜马拉雅山,但实际上,这种甲壳类动物是2005年3月在复活岛沿岸南太平洋海下大约1.5英里(约合2.4公里)的热液喷口周围发现的。这只盲蟹长6英寸(约合15厘米),正式名称为“基瓦多毛怪”,是海洋生物普查发现的6000多种新物种之一。海洋生物普查为期10年,于4日宣告结束,旨在对所有海洋生物进行记录。
/ r9 U4 Q: j8 q2 B. L1 t 此次海洋普查过程中,研究人员共上演了500多次远征考察之旅,拍摄了大量奇特生物的照片。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其中13幅最精彩的海洋生物考察照,雪人蟹便是其中之一。
; ^/ w' L- P% I9 l0 K
) G) |$ {9 V: \! T9 e8 `4 M. J& }- _7 _: R+ _/ n! ^
2.冰海天使
/ S' O+ {: @8 \1 [! N, z1 l' w- O: q b) h: t$ s' \$ Q" p2 F9 Q2 M' }
5 u* y9 A9 [. f0 ^( Y* V/ f冰海天使(图片来源:Kevin Raskoff, Monterey Peninsula College)
( |$ L5 y. I, L% B( _3 _
: u( Z! ^1 f) ]5 ?
1 X9 U( ]- G C$ n! H( W- l2 ~ 冰海天使是2005年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科学家远征北冰洋过程中发现的,学名“Clione limacina”,生活在水下大约1148英尺(约合350米)。科学家在2009年12月表示,尽管绰号冰海天使,但这个小精灵显然并不介意展露其少许皮肤。它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壳的裸蜗牛。! H$ L: j* z0 b/ K M. H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生物学家格雷琴·霍夫曼在2008年的一份声明中表示,类似这样的海蜗牛绝大多数的体型只有一个小扁豆大小,是很多动物的食物,可谓是海洋世界的“炸土豆片”。此次海洋生物普查共在两极地区发现数百种令科学家吃惊的物种,冰海天使便是其中之一。& M' D# M5 N) d# _# L& Z# {
" {5 ~/ O, x% R. K! }1 M! ]- q4 ~) b0 \ g1 ^& c
3.鱿鱼蠕虫9 u! i$ f# `) i; Y2 J R. U# D
7 T$ G2 h2 H" A' M; c0 ~9 A8 N' @
: R6 t- J$ m1 K% ]1 M
鱿鱼蠕虫(图片来源:Laurence Madin,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 o, ]2 r: ^3 [9 k3 s3 ]9 H8 Y5 N$ K
) }" s/ k. @4 x
9 g c# l5 a9 u- B 鱿鱼还是蠕虫?这种新物种长有基于刚毛的“桨”,用于在水中游动,头部则长有触须。面对这样一种奇特生物,海洋普查项目的研究人员大为困惑,只能举手认输,简单地将其称之为“鱿鱼蠕虫”。这只鱿鱼蠕虫是远程遥控潜水器2007年在西里伯斯海海下大约1.7英里(约合2.8公里)处发现的。它身长4英寸(约合10厘米),是多毛纲身体分节蠕虫世界一个新家族的第一位成员。
. L% J/ {$ y2 X8 T } ' N% E$ j# k; E: G4 Y
! [; D5 {7 @7 j1 @+ _
4.蓝色圣诞树
5 k! o/ z$ m- a S
6 m2 z) r# a$ r. p% u
2 {$ T5 N" S% i蓝色圣诞树(图片来源:John Huisman, Murdoch University)
8 I8 ~ h7 Q- l1 U& s) G0 }+ K. ~ : s* s* C# w% ^% ?" Y/ r' [! a/ x
: N {9 ?- O! }: a. Z3 f 只要被外物轻轻地触碰,这些“圣诞树”便会暂时缩回洞内,缩回速度之快超乎我们想象。实际上,这是圣诞树蠕虫的一种防御机制,它们中绝大多数栖身在活珊瑚表面的“地道”内。这幅照片是海洋生物普查远征队在澳大利亚蜥蜴岛沿海地区拍摄的,两棵蓝色“圣诞树”实际上是一只蠕虫的“冠”,每一个螺旋结构由一系列触须构成,用于呼吸和被动捕食漂浮的小型生物。
4 @$ R- Y* e$ W
# r( R! d. ~/ L7 H% G% i4 O[NextPage]- ^; G/ E* z4 H! K5 u. g
5.松胖先生) O1 W% g; q* R) p$ l5 U
8 D0 ~; X0 f. i3 ?/ i7 i, [ 5 }2 u' r% o% f& C. M6 a0 I
松胖先生(图片来源:Kerryn Parkingson, NORFANZ)
+ P7 d. D' @& D1 m
& D( q7 B" k6 y# M$ x0 {
3 ?1 r) k y0 C9 M 悉尼澳大利亚博物馆表示,这条胖头杜父鱼是2003年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组远征新西兰时发现的,被亲切地称之为“松胖先生”。胖头杜父鱼以其肥大的球形脑袋和松软的身体得名,生活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海下大约300英尺(约合100米)至9200英尺(约合2800米)的区域。“松胖先生”目前被保存在澳大利亚博物馆乙醇占70%的溶液中。博物馆网站称,它的鼻子已经皱缩,“可爱”的形象已经成为过去。: y- z2 b( Q4 w7 U f
0 x1 B* q% L1 T$ U2 Z. {$ C
# L5 @$ C& h1 { 6.深海小飞象2 p# [4 ~# d5 X: W8 k: G5 C
' m2 \! H4 m) y: _ 2 x3 Y5 U1 [: Q$ r
深海小飞象(图片来源:David Shale)
0 ~) v4 N3 G8 B3 T+ b$ j
1 y6 G, O$ d, w9 w8 H& ?/ O9 H% p2 b+ w
深海“小飞象”是2009年发现的,外表可能给人一种浑身长满耳朵的感觉。这些突出物实际上是它的鳍,帮助其在海下1英里(约合1.6公里)漆黑一片的环境中游动前行。在远征大西洋中脊期间,深海生物普查项目组捕获了这个深海“小飞象”,它是此次海洋普查发现的数千种此前未知的物种之一。深海“小飞象”身长6英尺(约合2米),重13磅(约合6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软体动物Grimpoteuthis(一种类似章鱼的动物)家族体型最大的成员。
& R9 ]) K$ S. }* L) }# ` 1 b, O8 h% t& t% ~5 U9 P8 x
9 F0 @) Z J2 B3 j( | d 7.令人恐怖的龙虾
4 k& K! j2 Y: z' S) ? S8 Y6 W( a$ w) o+ k
: s2 K* g+ q" k. L* e: V令人恐怖的龙虾(图片来源:Tin-Yam Chan,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Keelung) ! {# Q9 x" m: R l3 g2 e
5 S3 _9 x+ Z4 I0 H) ]( b
- M0 B4 ?$ c4 g4 I; K/ U 这只盲虾是2008年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组在一次远征过程中发现的,是罕见物种Thaumastochelopsis家族成员。此前已知的Thaumastochelopsis标本只有4个,种类为2种,均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
7 ~6 I# U' C. m0 N4 n 这种罕见的龙虾学名“Dinochelus ausubeli”,来源于希腊语中的“dinos”和“chela”以及“ausubeli”。“dinos”意为可怕而恐怖,“chela”意为爪子,“ausubeli”则是为纪念海洋生物普查的联合发起人耶西·奥索贝尔(Jesse Ausubel)。这种盲虾可能利用其夸张的爪子或者螯足抵御其他甲壳类动物。
) f! g) ]5 v; @% [8 O! G
" |' a# W$ Q0 J( g2 _( h3 p" N& p+ s9 Q# m8 B2 P9 l/ A
8.管水母
' r/ F" ^% M; U7 U! ?& i- |4 z/ ^" j7 Z5 t4 W4 L9 {
0 ]3 {' p- n# n) L( D
管水母(Laurence Madin,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3 O5 h U6 t T* s) V/ }
+ a- o: O! s6 a7 H
{; R% X: R" S D( i' T 这种粉红色管水母学名“Athorybia rosacea”,是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组远征东大西洋马尾藻海期间发现的。与僧帽水母一样,这一新物种实际上也是一种群体生物,由大量动物构成。
* |( R3 R4 t5 G% G# v' P 3 i$ I4 z2 T. ~2 R- ~: x
- ? R( t' o9 }/ J6 u3 }- W5 f
9.美丽而致命- u9 N( V/ m; i7 p2 I( ]/ q
" I$ `- F6 C0 v1 p# B9 I6 C2 h$ |
# E7 _. s, K& R5 `1 w$ F9 V2 n" w+ V美丽而致命(图片来源:Ian MacDonald,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 M7 {* i6 \% Z8 ]! s
/ M: j8 Y1 W0 i7 b, B1 `: {! `3 M* \" |) f8 Q1 T* g% ^+ f
美国地质调查局表示,墨西哥湾捕虫草海葵美得令人吃惊同时又具有致命性。正如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它们会利用触须阵列刺杀猎物。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科学家指出,这种动物主要分布在地中海、中国海域、波罗的海以及加勒比海的海湾地区,是海洋地区面临人类活动威胁最大的动物之一。报告称,来自陆地的污水和肥料中的营养物通过形成无氧“死区”让海洋栖息地不断退化。更为可怕的是,墨西哥湾的漏油可能让这些死区进一步恶化,对处于食物链底端的动物的生存造成难以形容的破坏。; ]$ R, u& O6 D! q. M" ]- N4 D4 F
. m0 }" R8 Z' i# R, a( O/ t
[NextPage]
2 C6 T/ G9 p. C' v. Q% m& _( F0 U10.火焰色殖民地+ O5 j$ h, |) w6 @9 x% v7 ]- N' E
! ?4 J/ U" w" B& p) d5 U( H# B* [
# b, G# @3 A* g
火焰色殖民地(图片来源:Kevin Raskoff, Monterey Peninsula College) 1 k5 Y0 a0 s% ]1 M; B* _
" D: V- N- t% ?9 J$ S( v# X
1 F! H! u3 E b5 \2 c1 B8 L 这是2005年发现的physonect管水母新物种。它是一种群体动物,由大量同类动物构成,例如位于右上方学名“nectophores”的泳钟,负责为这个“殖民地”提供推动力。在2009年的一次远征中,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组在水下980英尺(约合300米)至4900英尺(约合1500米)的区域发现了大量深海管水母。专家们指出,一些管水母的身长可达到10英尺(约合3.1米),是深海地区体型最大的动物之一。; y p7 _6 P; o9 U
, u0 f: m8 s( K" u7 b/ C
% Q9 K# \+ A' I2 p
11.婴儿版琵琶虾
6 r H0 o( `8 Z4 _% e$ K! Q% u
0 q: J7 R! p" _( i& Z _# {2 X4 @9 i8 W+ }
婴儿版琵琶虾(Peter Parks, SeaPics.com, from the book Citizens of the Sea)
0 e- z, S# J' s. m4 [. ? 8 j( K5 x0 v: R& r* }5 S
) U. d4 f3 e' Q0 g0 f 婴儿版琵琶虾是在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组一次远征期间发现的,它们的身体完全呈透明状,虽然也覆盖着厚厚的壳。根据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新书《海洋居民:海洋普查发现的奇特生物》,这种龙虾的眼睛非常奇特,漂浮在浮游生物或者小型动物中间时可能起到迷惑捕食者的作用。9 K2 \+ O" c' C% c3 w5 D2 j
. o. @0 h' C9 r% t8 Q
L1 M& A& h- T6 a 12.毒海蛤蝓
2 b1 Q& N! y. `1 N- k6 {' J& @. D- E. \! ]/ j; `* l. o! O8 n9 u
4 @2 @1 G1 f8 o5 w K O毒海蛤蝓(图片来源:Gary Cranitch, Queensland Museum)
5 ?9 o4 m- n# U( N; ]
! e+ q4 q3 e+ [; ?0 `! ^& U9 T6 w
这种毒海蛤蝓学名&ldquo hyllidia ocellata”,栖息在珊瑚礁上,是在海洋生物普查一次远征过程中发现的。根据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新书《海洋居民:海洋普查发现的奇特生物》,毒海蛤蝓的颜色鲜艳明快,警告捕食者不要将其列入菜单,否则后果自负。
6 z6 k: P, G9 I& i+ B/ \2 w 4 g! r+ l; w( s7 c
, A7 ^2 e7 i; v9 M; g
13.黑色中的观察者
g n, F8 d' w' x* L* a. X+ v8 C; J2 O/ ~0 H
5 [$ ?! X8 v8 [ |5 w( z0 Z
黑色中的观察者(图片来源:Darlyne A. Murawski, National Geographic, from the book Citizens of the Sea)
0 |" @% ?' h9 J. d) h
0 y! Q { J- E$ L2 l5 R; G( f7 B/ r' ]/ i4 Z4 [ R! U+ M+ ~
在这幅未标注日期的照片中,昆士兰州热带博物馆的研究员尼尔·布鲁斯正对澳大利亚蜥蜴岛一个被照亮的鱼缸内的海洋生物标本进行研究。海洋普查报告作者马克·柯斯特洛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次大规模海洋生物普查因两个原因而显得极为迫切。他说:“首先,分类学方面专业知识的缺失削弱了生物界发现和描述新物种的能力。其次,海洋物种数量因人类活动大幅减少,某些物种的损失高达90%,正如很多陆地动物的遭遇一样,它们也可能因此走向灭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