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潜水器设计师叶聪:探寻万米海底奥秘

[复制链接]
上午9时接到电话:“计划有点变化,我现在忙完了,你找个地方咱们聊聊。”
) ~6 }" }  U* B$ J# O* j一个小时后,记者见到了中船重工702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 s% }2 U. D0 K9 ?6 d" S, m8 c
一身黑色休闲装,单肩挂着一个黑背包,当时他已离家4天。0 N5 h9 k! F+ d0 a
“先去沈阳开总师组会,然后在北京看了球壳焊接工艺的进展,昨天还在北京上海间往返了一次。”甫一坐下,叶聪感慨,现在压力太大,日程计划得满满当当,但往往还是赶不上变化。
' E) ]- `+ g+ _/ H) c4 O9 u但叶聪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国家对海洋事业的重视,在不到20年参与3个深海载人潜水器型号,而且是3个完全不同的型号。
. a% t3 q; _0 Z' X1 O修改百遍完成“蛟龙”号设计任务
  @1 {  l! ]5 _" F长江边长大的叶聪对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2 d, C/ {- d! ]3 M( }2 m9 G; }4 K- Y. F2001年毕业时,国内船舶行业还比较景气,不少同学选择传统行业时,喜欢尝鲜的叶聪却对水下的新概念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去了中船重工702所。6 S% L0 Q" g/ C' M5 _" y7 Y8 k1 X9 [, G
幸运的是,一到702所,他就接触到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对业内从事水下机器人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是一辈子才可能等到的机会。
( v  o( [$ _8 Z7 U% G* E虽然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打杂之余,凭着自己的理解,叶聪坚持做设计图,一版不行,再来一版。% c& v- s+ H* h  [. v: z1 o
这给“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个很有想法,做事踏实、细心、执着的年轻人。”$ X5 r" H: f# m- k" }
2003年,刚刚工作两年,叶聪以助理工程师身份担任“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也是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6 ?4 Q: N5 D4 Q' b; l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总布置主任设计师类似办公室职能——所有潜水器设备的功能、指标、接口都需要通过它来协调和配置。
; M0 C& Q1 o1 q9 Z从立项设计开始,“蛟龙”号每个设计阶段的潜水器总图均出自叶聪之手。他需要熟悉“蛟龙”号的每一个零件,把正常和应急状态下的每一个的操作和应对分析清楚。. O+ k5 R; J" m; r0 d
叶聪自认不是个优秀学生,但优点是喜欢自己动手设计,并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z; T: ?( u( t; ^5 W
耐压构件密封、控制、水声通信……面对研制中一块块难“啃”的骨头,叶聪从零开始,边学习边设计,从最初的草图到完工图,几年下来修改了几百遍,在没有母型船提供参考借鉴的情况中,完成了“蛟龙”号的总布置设计任务。1 ?! n5 e* g$ w
在下潜中完善设计# ?$ ^7 Y) a4 J5 D1 N' ^- H
比起设计师,叶聪更出名的身份是试航员,俗称“深海的哥”。
; J# k" [, H* s5 ^海试4年,“蛟龙”号累计执行51个潜次,叶聪参与的下潜任务就达38次,这一数字甚至超过职业潜航员。( P; L, l4 S2 `' `
叶聪说,对设计师来说,如果不下潜,设计只能来源记录的数据,如果亲自下潜,将多方数据进行有效关联,是提高潜水器实用性、总结设计方法的绝佳机会。4 t: S6 ~/ V1 X* n- k" b) N% C% i
4年间,“蛟龙”号首部的灯光、采样篮布局并不一样,都是通过边海试边改进的方式完善,从注重潜水器的机动性到向作业性能倾斜。" i( q) Y6 S8 ~0 F: [$ W' B9 T
因为不同作业特点,蛟龙、深海勇士和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外形也并不相同。( i+ U3 G4 g0 \) e, ~
“深海勇士”号更强调作业性能,身为型号副总设计师,叶聪将潜水器前脸设计得类似越野车的车头,给予灯光、摄像机和作业工具很大增改装的空间。+ `# O2 C5 v0 Y. A6 X& v
在设计全海深潜水器时,因为在经验、方法上已有很多积累,可以很好地平衡和优化机动性和作业性能。- B- Q2 [: v7 ^( {4 Y
“协调地完成潜水器的功能和性能指标是设计的第一层次,经过优化,精准极致地完成是第二层次。”叶聪说,自己一直努力的方向,是能够在方式、方法和模式上取得创新。
/ S6 y6 B* P& i* m7 h0 c' m希望能乘自己设计的潜水器造访万米深渊' Z4 a5 w4 \$ W3 T! m4 X  p8 P* J0 J
2016年,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37岁的叶聪正式挂帅总设计师。8 M5 T7 h/ r; }. a7 m
“蛟龙”号在7000米处的压力是700个大气压,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还要增加400余个大气压。这样的高压对潜水器的结构设计、材料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 D: O6 `" d7 |% o" ~8 C今年7月,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设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叶聪形容,是骡子是马,要开始遛了。. o' H0 M0 R8 G
作为总师,他感到空前的压力。“在研制的每一个阶段,从方法、材料到部件、装置都需要像体检一样做评定。考核的多个指标里,可能会有些偏差,这都需要总师综合平衡后拍板。”5 t0 b& B: O6 v. x% K& R# M
这些年,国内参与载人潜水器的核心单位已经多达40多家,部分装置级的项目甚至引入了PK机制,作为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团队少帅,叶聪还有个小目标,2020年项目完成时,他希望搭乘自己设计的潜水器,造访万米深渊。
# E& B& `- i- I9 G* B. `
& h, w, \7 V" l5 R. g% h# F0 D  Y7 ~/ O( ]% }2 d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leejiafu
活跃在昨天 16:4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