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2 {- V4 ^4 c2 u
向海图强看海南
+ a9 Z" b% A3 w0 L. g7 N6 E3 h0 ^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梦瑶 % e% b2 l8 m( S0 R1 z; d
7月6日,海南岛东部海域,1000多头鲸豚动物接连跃入中国渔政46016号船观测团队的眼帘。 2 ^# K8 M4 j1 o4 S6 w7 s
尽管其中并没有“海棠”的身影,但观测团队通过对信标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这只曾在三亚海滩搁浅后被成功救治并实现野外放归的短肢领航鲸,已逐渐适应野外的生活环境,游向了族群的常态栖息地。 1 S6 q, h$ n) G$ J% E- `) {
蔚蓝之下,“鲸”喜连连,一次次佐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q7 H; ~3 z& k- i
海南是陆域小省,却是海洋大省。立足这一独特生态优势,近年来,海南坚持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稳步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探索海洋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正努力守好、用好这份“蔚蓝家底”。
# X5 q6 v4 g* Q 同心同向,共护蔚蓝
7 z! s& Q3 x2 Z" M* R& n 有人在水中一泡就是好几个小时,只为帮助它保持身体平衡;有人送来鱿鱼等食物,为它涂抹凡士林保护皮肤;有人制定治疗方案;有人组织义卖活动…… / p& Y* F7 d# X: Q# }$ z
“海棠”回家的背后,是一场历时145天的爱心接力。
: _1 |3 S1 s) N$ ]+ J 就在它重获新生之时,7月18日晚,曾帮助过“海棠”的人们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接力:一头短肢领航鲸在三亚海棠湾一处沙滩搁浅,三亚市多部门紧急响应,将其送至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进行救助,取名“海莉”。
Q7 E$ i% l/ J5 Q+ d! G: }; B “‘海莉’这两天的状态又有好转,可以自主下潜、自主进食。”近日,三亚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工作人员分享了“海莉”的最新消息。
2 y8 q- R+ j5 O- [* U0 Q D% b+ H 从“海棠”到“海莉”,一次又一次的接力护鲸,无不说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已深入人心。 $ L, G- G" r% {- u
每次出海捕鱼,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渔民钟强彬都会特地在船上留出一部分空间,用于装载海上打捞的各种垃圾。半船垃圾半船鱼,他足足坚持了20余年。
! ^+ s) J2 N6 _4 Z7 b' g5 y6 r 海里垃圾少了没?钟强彬也不确定。但他能看到的,是自己身边越来越多的同行者。
2 T9 I m6 {+ j 从一船、一人,发展到500多艘渔船、2000多名渔民参与……试行于海南昌化渔港的“渔船打捞垃圾”模式,鼓励渔民捕鱼时将海洋垃圾带回港口、积分换物,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渔港效仿。
: `/ s6 C- E: T5 L 为有效治理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海南还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推进海上环卫的省份。目前,海南基本实现海南岛岸滩和近海保洁全覆盖。
0 Z" E: ], ^- t( z3 S 2021年至2023年,海南在三亚湾、海口湾、博鳌湾、洋浦湾开展海面漂浮垃圾、海底垃圾和海滩垃圾监测,在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入海河口开展表层海水微塑料监测。
9 Z) x7 c, ^+ m6 E2 m5 m 监测结果表明,海南岛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垃圾、海底垃圾和海滩垃圾平均个数呈逐年持续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83.2%、81.7%、22.2%。
8 j' T" b' V t: g 海水更清了、海滩更净了,变化不止于此。 . W1 P: G2 a$ H
人工礁体陆续“入水”,珊瑚断枝陆续种下,在三亚蜈支洲岛海域,一场海底版“植树造林”持续进行中,为海洋生物筑起“新家”。截至目前,该海域珊瑚修复面积近5.3万平方米。
8 w% {) v L; Y, K4 {8 h 消失的鱼虾贝类重新现身,曾经的“稀客”如今频频到访,在海口东寨港,退塘还林、生态修复项目持续开展,潮起潮落间再造“海上森林”。自2013年至今,该保护区修复红树林4523亩,新增红树林4731亩。
" X2 N7 j- P2 F, K5 O2 D5 l 变清,变绿,变斑斓,海南上下同心同向、群策群力,持续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效渐显。
' o6 C T1 q1 i/ @ 近年来,儋州湾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吸引越来越多候鸟来访。图为黑脸琵鹭在儋州湾翩翩飞舞。(资料图) $ h# A) I- M9 V
一湾一策,各美其美
4 W) y* n5 E8 a* P4 h 琼西儋州湾,盘根错节的“海上森林”依依偎偎,唤得成群水鸟翩跹而至。 H$ B0 {: B5 I' ]$ J; r; B w
“不仅是各类常见的鹭鸟。”过去这几年,当护鸟人陈正平在儋州湾举起望远镜,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出现在他的镜头下,如白肩雕、勺嘴鹬、黑脸琵鹭、黄嘴白鹭和小青脚鹬等。 . h7 q( V' f. E6 n9 {, ?5 g* \3 ~
今年上半年,任鸟飞儋州湾项目监测记录到儋州湾水鸟合计种数56种,数量56528只次,水鸟数量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加。 & b4 Z+ R9 Z$ m( _8 M9 c, D' H2 g
群鸟翩跹的景象,不单单发生在儋州湾。 1 j0 \2 D6 s4 F% p( f1 y
“海湾既是各类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重要生态空间,也是各类人为开发活动的主要承载体,是公众亲海戏水的重要生态空间。”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邸伟杰介绍,近年来,海南充分发挥美丽海湾建设的统领作用,坚持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推动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U0 k* s: V, G7 t 一方面,海南统筹开展入海排污口核查整治、海水养殖污染防治等工作,将全省1985个入海排污口纳入监管清单;另一方面,海南构建“两空间内部一红线”近岸海域总体布局,强化岸段综合保护利用,基本形成陆海统筹生态修复格局,稳步推进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建设。
/ g( n+ R/ i5 P2 {* z5 V 2023年,海南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优,优于国家下达考核目标。
* _3 j" m6 ?' o0 j' g 不仅是“总体为优”,将镜头拉得再近些,会发现海南岛岸线上的58个海湾地理单元,可谓各美其美—— / x6 q) l" d6 O, m
海口湾坚持控污净海、打造畅通工程,提升亲海空间品质,打造了“椰风海韵,湾城融通”的美丽海湾景观;作为著名的城市会客厅,三亚湾和海棠湾坚持“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两山”转化成果显著;东方感城港湾拥有悠久历史,正朝着农旅文融合发展方向迈进,打造“海湾-河流-湖库-乡村文化融合一体的生命景观线”……
: `! \6 p2 ^. h' J5 ]% N% a. `* ` “立足海南实际,注重沿海市县地域特征,结合海湾的生态环境特点和湾区发展定位,我们量身定制了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一湾一策,力求生态环境改善与湾区优化发展相辅相成。”邸伟杰介绍,目前,海南沿海各市县已全部完成一湾一策的制定工作。
- G* K, E: i3 Q) Y- p “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这是美丽海湾建设的目标。 ; r7 \9 W+ [. c
可以预见,随着海南在海湾保护上越来越精细,机制保障日益成熟,系统治理不断深入,也将不断增强市民游客临海亲海的获得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潜能。 ; E$ u( Z. z( j' [* i) X: }, Q
迎“蓝”而上,“碳”路前行 : Z8 Y7 n% |- _# j ~% B% f) Q
8月初,万宁小海,成片红树林交织伸展,将周遭滩涂浸满绿意。
' z+ Q) l; y! ^7 S “原先这里都是渔排。”万宁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万宁小海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如今,小海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
( G7 A' M4 f, ^2 e& h 生态修复,带来的不仅是“高颜值”,更有“高价值”。 - r* K, ?- B0 m% p
去年4月,万宁小海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完成首单碳汇量交易,中国石油南方石油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每吨110元的价格认购220吨碳汇量,捐赠给消博会主办方,用于抵消第三届消博会期间产生的碳排放。
6 d6 z: @$ s8 C2 \1 E9 b “‘买碳’助力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与我们发展理念相符合。”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娄序光解释。
0 p" P, t8 M4 X$ F6 K! n9 z “双碳”背景下,企业、单位或个人参与碳交易的意愿越来越强。而对于海南而言,发展蓝碳事业更是必然选择。 : L0 Q5 O, X4 O6 d+ p- F
273.6吨/公顷,这是海南岛近岸海域红树林的平均碳储量,为全国最高。 % B: L+ H7 `) [* ~6 k: c; p
不仅是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国际公认的其他蓝碳生态系统,在海南也均有广泛分布。“海南蓝碳资源丰富、资源禀赋优异。另外海南海域面积广阔,渔业碳汇和微生物碳汇开发意义很大。”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邢巧说。 ) t+ y7 q( o A3 Q5 w9 e3 Z
市场有,资源也有。问题是,如何真正将“碳”变成一种可交易资产?
. ]3 Z: c( x/ W6 v/ Q 近年来,海南结合实际和优势,持续“碳”路向前——
- Y" w% h& E% h! G 高水平建设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摸清全省红树林、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碳汇本底,出台《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创建海南本地红树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实现全省首个自主研发方法学下的碳汇项目开发、备案和交易,构建全省首个蓝碳通量观测系统和蓝碳数据平台……
6 F- S% o# l8 r8 w 作为全省首个自主方法学下的碳汇项目,万宁小海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核定5年计入期的碳汇量为5500余吨、40年计入期碳汇量为76000余吨。目前,该项目产生的碳汇量已多次被用于抵消大型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在海南掀起绿色低碳办会潮流。 1 `- z8 N% I3 a! Q
去年底,首批3宗海洋碳汇项目在海南“土地超市”上架。点开超市内的海洋碳汇货架,可以详细查询到上述项目的名称、造林面积、预计减排量等信息。这意味着,如今在海南,海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变得更加便利。
$ H+ g( t, h+ I% ]! w4 S “海南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争当双碳工作‘优等生’,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将有力支持蓝碳研究与应用活动。”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周学双表示,海南将继续在国际碳汇制度的制定、国际碳汇市场的形成等方面深入探索实践,“海南有条件、有优势在蓝碳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 T/ R7 n& @; z2 `5 z( p! F6 C (海南日报海口8月7日讯) * }' d) _$ K: g
@( O7 r: o$ M5 j% Y% d4 U
' t5 C$ d! {6 ]9 ?- L4 r% @# W6 U; W4 k: c7 Q
" h4 ^5 T! \) D7 \! M
# w* X. \% i7 Z- M8 Y
& s0 @+ y; M. _6 i# h7 O! u3 u2 s( `
. I8 V( a2 g4 p" X+ F; D- ^8 r& Q" o% F/ f; D( W8 C" X- p
) w; L$ ]% {3 ^) N4 w
* i! v# d) j* ]0 A.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