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W* o. v+ ^2 _, L; \4 Q; E7 Q 原标题:活动资讯 | 校史电台第二章第一集——《闻一多先生》
9 `8 f% K( v9 C. y$ V$ b H
+ x3 P& L( T5 o3 X 校史电台第一季——海大红色基因
% \) T# w" x9 \2 O: y 第二章
$ N8 p; q! q+ {* o$ h* S. V 《沧海明月》 - t7 L- H$ w9 I5 c* L
·第一集 《闻一多先生》· 6 ~! N' I8 z3 I |! j3 P+ f, Q
建校以来,海大人秉承“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创校宗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5 F' `3 a' A- L0 e 
7 v" w% b- C7 r/ M, _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
9 j9 ]4 e; X h, Z/ V 从创校开始的四栋楼房,到现在四校区5000余亩的校园;从王淦昌教授带着学生自制教具到现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启动运行;从早期师生出海科考时乘坐的小渔船到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5000吨级“东方红3”船入列。从青岛近海到极地深远海。一代又一代的海大人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乃至生命。他们的奉献,他们的精神,沧海可鉴、明月可证。
7 f+ x+ ] u% d, Z1 r 
. j Q& ?+ T0 X' w) x) n “东方红3”船 # K) C+ b! v. l1 Y! K; o
接下来,我想先为大家讲一讲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 R# G( z! j& n1 @7 P8 c( x6 \
闻一多,现代学者,诗人。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1930年至1932年在我校工作。
7 v" _. r; z3 F4 O  5 q4 G2 d+ k5 Z- f9 g+ n
闻一多肖像 5 X# M" A! k4 i/ V. \7 u' I
1930年秋,闻一多接受老朋友杨振声的邀请,举家由上海来到青岛,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 O. u8 N1 g- k. a6 O
1931年暑期,闻一多将妻子高孝贞及孩子们送回湖北家乡,然后自己搬进了位于学校东北方的第八校舍,是一座二层小楼(今“一多楼”)。闻一多住楼上,有里外两间,楼下住着游国恩教授。游国恩系先秦文学研究专家,两人时常聚谈,切磋《诗经》《楚辞》,相得益彰。
% p. ^& x7 q: c3 u7 |/ @ Z7 ] 在青岛期间,他先后完成了《说杜丛钞》《全唐诗人小传》《唐文学年志》及《匡斋尺牍》(《诗经》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获得学术界的广泛好评,郭沫若称赞说:“他那眼光的犀利,考察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7 r$ O+ O; s4 c; b1 `. R
 3 C) F$ T7 B7 w$ T$ z
闻一多工作照 ) ]/ e6 Y- ^$ F
1932年夏,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其母校清华大学任教。为纪念闻一多在青岛这段珍贵的岁月,1950年山东大学将校内的闻一多故居命名为“一多楼”。1984年,中国海洋大学又在楼前建了花坛,中间立了石碑,上有闻一多塑像。碑文由他当年的学生、著名诗人臧克家撰著并书写,内称:“杰出的诗人、学者、人民英烈闻一多先生,1930年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瞻望旧居,回忆先生当年居于斯工作于斯,怀念之情,曷可遏止?立庭院以石,以为永念。俾来瞻仰之中外人士,缅怀先生高风亮节而有所取法焉。
9 Q2 F( z# b( i) N6 U 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2 o) D# n3 ?+ k, W1 |5 q3 [: }: j 中国海洋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
& w; E6 Q: o5 r% o2 ^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团委
! E! C( D) m2 u3 [ 承办: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会
4 s- A7 K4 \; T. z8 ^ 校史电台合作单位:海大之声
; \( E8 ^5 y/ R 来源|中国海大地学院 " R* b( D. ?6 O; A9 {
值编 | 武丽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 y7 h" F6 \4 k7 i
9 F+ b8 [* z) D 责任编辑: , R* l4 @ q! d7 h
- a( w' M x- h- d
9 s [4 m. O/ j# ^
9 N% `, _2 T/ s% w" ]! E7 Z& q
/ U# [2 `: {0 X9 @4 B6 C, B" e1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