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关于海洋微塑料污染,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 海洋微塑料污染源

[复制链接]
不健康饮食以及环境污染会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威胁,且这些威胁往往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容易让人忽视,但危害严重、影响深远,例如微塑料污染问题。随着科学界对微塑料污染的范围和影响的日益了解,我们发现,微塑料早已通过污染水源、农副食品等方式进入人体。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伤害,迟早显现出来。 5 R, ]: a% Y, I S

什么是微塑料,如何产生?

    微塑料污染在最近10年才逐渐得到重视,但实际上早在50年前就被发现。1971年秋季,海洋生物学家Ed Carpenter首次注意到在棕色马尾藻垫中漂浮着一些奇特的白色斑点。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那是一小块塑料。这一发现使人震惊,因为这意味着距离大陆有550英里的大西洋中部,可能已被成千上万的破碎塑料颗粒占领。 " Y% y( l2 s! l% i+ {

' N: y4 Y& E2 k1 Z- X0 F6 z. o

△ Carpenter发现的典型塑料颗粒

, U! n* R; @& `+ y

    而“微塑料”一词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Richard Thompson教授于2004年提出。微塑料尺寸要比Carpenter发现的塑料颗粒小很多,是长度小于5mm的任何类型的塑料碎片的统称。当前存在两种微塑料分类:初级微塑料是指进入自然环境之前尺寸小于5mm的任何塑料碎片或颗粒,包括衣服的微纤维等;次级微塑料是指大型塑料产品通过自然风化过程进入环境后降解而产生的微塑料,来源包括水瓶、塑料袋等。

    研究人员指出,人类每年生产约3亿公吨塑料,它们通过化妆品、服装和工业过程等各种来源,降解成数以万亿计的碎片潜伏在环境中。1 V' F* Q1 t: k5 o3 f7 H0 a! W

) a. X( l! p; [* P" {$ m2 q

△ 微塑料来源

2 }3 f# T' U" J! m

人体如何摄入微塑料?

, ~2 w& V7 a" Z. c

    目前研究显示,海洋、冰层、淡水生态系统、土壤、空气中都含有微塑料。

    早在婴儿时期,人在使用奶瓶时,就已经开始摄入微塑料。10月19日发表在《自然·食品》(Nature Food)上的一项研究估计,在使用聚丙烯塑料瓶制备的每升婴儿配方奶粉中,婴儿可能摄入多达1600万个微塑料颗粒。    研究人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备婴儿配方奶粉的标准,将聚丙烯婴儿奶瓶消毒、风干,然后倒入加热到70℃的水。在摇晃瓶子一分钟后,他们过滤了液体,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分析,发现了数以百万计的微塑料颗粒,无论他们使用真正的婴儿配方奶粉、去离子水还是自来水,都会发现这些微塑料颗粒。这证实了微塑料产生的即时性。 7 N1 R0 \7 d, u8 s7 }& g

! F# a& |4 h) b8 d

△ 使用含有聚丙烯的婴儿奶瓶冲泡标准配方奶粉时,奶瓶可能会释放出塑料微粒

  聚丙烯是非常常见的塑料器皿,我们日常使用的水壶、杯子、饭盒、食物包装都源于这种材料。仍旧以奶瓶举例,聚丙烯婴儿奶瓶在婴儿奶瓶总市场中占比可达83%。而微塑料脱落是聚丙烯的普遍特性。    同时,这些微塑料颗粒可能不止来源于奶瓶脱落,也可能有一部分来源于饮用水。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塑料摄取来源应该是饮用水,普通人每周仅饮用瓶装水或自来水,就可能摄入多达1769颗塑料微粒。    蔬菜和水果也“不干净”。土壤中同样存在严重微塑料污染,这会致使农作物“感染”微塑料。今年就有两项研究对此进行阐述。    首先,在5月份,来自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在《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Research)上指出,当地售卖的农产品都含有微塑料。研究人员对采集的胡萝卜、生菜、苹果和梨等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水果与蔬菜中存在微小的塑料碎片。! ?# O; E2 v- Z% m* d0 A

4 a5 n; D% V& o, K

    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也难逃此劫。2019年,日本的《西日本新闻》曾报道,福冈工业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福冈市内的空气里检测出了浮游的微塑料颗粒。

7 g$ W; R U& T( p. J

    这些研究都提示我们,微塑料污染早已无孔不入。

- a; s3 g) k. ]! V; [' q

微塑料会对健康产生哪些危害?

; O2 A& q ~) ]- M& I% h

    海洋微塑料体积小,但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很强。例如,如果海洋环境中存在多氯联苯、双酚A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微塑料相当于成为污染物的坐骑,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

: N; S/ M& [* g3 L
    微塑料部分来源于塑料制品,本身释放着有毒有害物质,对海洋环境造成直接危害。同时微塑料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噬,在海洋生物体内蓄积,危害海洋生物安全,危害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潜伏在环境中的微塑料最终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体内。2018年,欧洲肠胃病学会首次报告在人体粪便中检测到多达9种微塑料,直径在50μm至500μm之间。这提示我们,微塑料会到达人体肠胃,可能影响消化系统。 5 S" Y) ?, D& x; t C1 ^0 f

虽然微塑料颗粒会被排泄出来,但是否在体内留存聚积尚未可知。但我们已知最小的微塑料——纳米塑料颗粒,能够进入血液、淋巴系统和肝脏。根据所使用的定义,尺寸小于1000nm或小于100nm的塑料被认为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虽然目前尚未证实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存在哪些确切的危害,但值得警惕的是,微塑料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肠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s" V$ a; Y% a4 S

微塑料存在形式多样,生成机制复杂

) H8 |6 Z2 a% X

    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广受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认为,从海洋垃圾的角度来讲,塑料垃圾是海洋垃圾里面占比最大的,大概在80%左右。

    目前,微塑料根据来源可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排入海洋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环境中的微塑料肉眼难以看到,但这些不同来源的塑料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层层分解,由大变小,由小变微,几乎遍布全球。据有关专家表示,如果放任海洋塑料污染的问题持续下去,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总重量将超过鱼类总和,全球99%的海鸟都会误食塑料制品,“最终损害的是人类和海洋”。 3 D! m& E6 e9 Q) }5 g$ p/ o

确保源头减量,加强全球共治

. ]& Q0 I5 }! h3 ]. j/ |

    我国是塑料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大国。2019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平。这一结果的取得既离不开我国政府长期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2 D* U$ R- V# q% p$ E

    为了科学地应对微塑料污染,我国自2007年正式启动了海洋垃圾监测工作,并于2016年将海洋微塑料纳入监测范围,2017年首次将海洋微塑料监测范围扩大至大洋和极地领域。

/ [. R% N/ V9 b) g+ O

    生态环境部针对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治理,采取了源头减量、替代使用、加强回收、开展治理等一系列活动。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对禁塑限塑阶段性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 h' e W% m# ]* x2 i3 B% q

    减少塑料垃圾,遏制微塑料的扩散,是人类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霍传林表示,海洋微塑料与海洋垃圾既要协同治理,又要作为全球的问题一起来解决。中国一直坚持同世界各国一道,深度参与全球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污染防治。未来,生态环境部将结合法律法规的修订,强化自身职责,共同推动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治理,共同守护碧海蓝天。

! f; V" }4 d6 B* }* N0 Q- O

来源:环保科普365

4 z j6 f L4 K" Y . r3 Q% R6 ]! H4 A. o

审稿:福州工人E家亲编辑部

+ r" W0 f0 f) P5 y- f' h# | ( _0 {& s. i" S* Q5 ]: B4 D" F* Z% [- g' i+ c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蒙自博越科技有限公司
活跃在4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