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p4 Z" M* c( W1 x6 [4 n
学 术 报 告
) T6 ~. y; {/ s* N$ V3 N SCHOOL OF OCEANOGRAPHY 1 i7 W- f. z! o
海洋藻毒素的化学生态学研究 4 v) g% f) S9 K. |+ Y8 J
【报告时间】
2 G( s( W4 y) c 2024年4月17日,周三,13:00-14:00 # }/ n4 Z ^0 N
【报告人】
0 P/ P# x1 d+ p% q. ~6 l5 U 李爱峰,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 k1 {$ |% z. G3 C+ U) T! c0 P6 c& `+ m
% x, V- l0 _/ W" S6 p 【参会方式】 ; h4 Y! y* y Z8 _6 _: q5 n9 t! O
海洋学院徐汇120会议室;腾讯会议:776348921 $ u A5 ]. C* F5 j9 X) v
会议密码:666666 + a# Q, M8 w: R8 N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jAMDWgXozCsF . c0 M6 p9 Q. f; X# A; Z
报告摘要
# v% h5 m. P2 s 当前有害藻华在我国乃至全球近岸海域频繁发生,由产毒藻形成的有毒藻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近海环境中藻毒素的污染现状,尤其是大田软海绵酸(OA)、鳍藻毒素-1(DTX1)和蛤毒素-2(PTX2)在海水、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广泛分布。研究证实OA和DTX1毒素可通过被动扩散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并积累,说明海水中溶解的藻毒素可对海洋生物产生化学生态效应。除常见的藻毒素外,最新发现海洋硅藻可产生神经毒素β-氮-甲氨基-L-丙氨酸(BMAA),且该毒素能够沿食物链传递并具有生物放大现象,被认为是诱发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环境因子。报告重点介绍了OA、BMAA等藻毒素对微藻、青鳉鱼、海胆胚胎等不同受试生物(或胚胎)的毒理学效应,以期从化学生态学视角揭示藻毒素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危害机制。 : t+ k% `+ C- q7 K
报告人简介
; m7 }; n: P/ d, C$ Z! L- s# n 李爱峰,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主要从事海洋藻毒素与生态系统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目前担任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近海环境污染与生态健康研究所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有害藻华专题政府间工作组(IPHAB)国际顾问(2022-),全球有害藻华(GlobalHAB)国际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23-2025),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理事等。主持NSFC-山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NSFC面上项目等10余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 2 部(副主编),以第一位次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毒理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山东省青年科技奖等奖励。
. U5 p4 ~% B1 L5 O -END- # N5 ]$ ~8 e+ ], N* U# s- ` w E
' n% K+ s, I& ^- W# X. Q. p
* f/ K9 T9 ^) J) \
0 [( E6 `; \. e4 @; f% {
6 b- ?. b) Y ]# D8 L8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