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2 H% p: \8 Z6 q& x4 { * B2 g$ Y2 O1 l. H! ?/ o3 @
文\本刊特约撰稿 颜建超
8 C* v, z* G. \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时至今日,百年考古,枝繁叶茂。沉船考古发现便是这百年考古大树上结出的硕果。除了此次在南海西北陆坡发现的古代沉船,我国还有不少重要的沉船考古发现。 - v6 b# w, r) X; U, W: `, \$ q
年代最早的沉船 : y; x( N# ?; ?6 y9 s2 `
船的“诗和远方”是江河湖海,但每一艘船都有寿终正寝之时。它们沉没或损毁之后,便留在了历史的角落,静待后人去发现发掘。 8 n: ?4 t1 N, r0 p; Y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距今约8000~7000年的独木舟,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舟船遗迹。该独木舟体态轻薄,船头上翘,残存长度为5.6米,最宽处0.52米,厚约0.025米,由整棵松木刳剡而成。
/ T9 T! ]6 b' ~! S6 \ 若论沉船,福建平潭分流尾屿五代沉船是我国水下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沉船,于2010年发现。该沉船遗址曾被盗捞破坏,表面未发现船体遗构。出水遗物均为五代末期越窑系青瓷,器形有碗、盘、盏托、执壶等。 / c5 x* P2 ?, u
具有重要意义的沉船发现 + T& n+ v. F$ j' ~
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开山之作”。1991年该船被发现时,船体保存状况较差,仅有一些船板残片。出水器物以瓷器为主,部分为铁器、木器等。发掘该沉船是我国首次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的一次正规的水下考古发掘,对处于起步中的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4 v6 i8 n/ i' D, E( e* }
“南海一号”沉船于1987年在广东川山群岛海域被意外发现后,勘探、保护和发掘工作面临重重困难。历经漫长等待和艰辛付出后,该船于2007年被整体打捞出水。“南海一号”是一艘满载远航且保存尚好的宋代海船,出水文物极为丰富,生动展示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目前,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全船货物总量超过20万件,堪称目前我国水下考古之最,其中铁器、瓷器为大宗。 3 R) j( i" c" X( d3 z: @
工作人员采用沉箱静压下沉和水下穿梁的方式,将“南海一号”沉船及其船货整体打捞出水,再移入为其量身定制的博物馆进行精细化发掘,堪称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一个壮举。 * j2 I* E, l, C$ R' k& O( a
发现于西沙华光礁的“华光礁一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又一实证。1996年,该船由渔民发现。1998年到1999年,有关部门做过初步调查和试掘。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7年、2008年先后两次对该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该船出水瓷器、铁器、铜镜、铜钱等文物1万余件,年代为南宋。
- \3 n; E& H0 v" {
5 g! \4 m- _4 _4 z" [$ P0 Q8 g; q) G1 A9 x
& @0 @& | c8 [+ I. u/ W/ f
+ s+ }, r a/ {4 r9 Q
: d7 x; T4 w$ ~5 c' b
; n8 {- O8 F+ T: V' E1 }
0 v9 @9 L3 H- M1 `$ H7 S% ]3 S1 h( Q: x4 ~
) D8 m G; o0 K7 \$ w9 l
7 p6 y3 Y8 e% T# Z+ l! s, P+ }2 ~ ^: g% f
0 D4 I- D. p7 `' x( c8 F+ V8 L! a% y# P7 P- ?3 q X; M/ D: l t
2 S7 {$ R* J! n$ D8 D8 q
' l. X- d$ O' H y* ?4 d7 X2 K3 K4 R! ~7 G: P4 i/ j" H
/ k! W/ h" H0 P+ x/ `
6 }0 s2 d* m( p% X
# Z' \+ R, T1 z: Z
( H9 v# q; J" a0 e1 J3 d# t
# i' M: l9 g8 b# T0 U6 T Y
& ^- I8 d, t/ L7 j6 |" i
% ~0 m7 Z7 c% s# C) T; a4 }4 a) ]0 N+ S% {+ x: w
; l7 t5 j: P; F2 K- @
1 }( n* q3 J* [8 i
' H$ Y8 }) y; q
( l, J( B6 F7 G* @9 \( R* K* L* s* R2 K4 y u2 }
5 z' K- S5 ~) H4 r6 [6 Y; k
& S( q" ^0 T* N3 }7 U 8 p, C0 y% V. ^# D
& e% N4 a1 w8 ~4 u% C3 k/ D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2 A' P6 Y& @6 q$ S3 ]7 B 6 C- [" ~7 l$ a1 b) u) Q, J
7 }+ E! a% }0 S6 b
% ]: O% w0 y6 _- @ `( ^7 s
3 n& p7 M! r" R7 [$ g
) X/ V; v" f2 ` E- w0 |2 P
1 B$ r: D% k1 J) N- c! Z" q& H0 ~% a5 _
* F+ x* }# f6 H6 ?" F. u
; G9 ]$ O* @) i) e! W4 i7 q" \7 v! P" j3 |& C0 X0 @; X
9 a" F0 c, q# e" v
3 W- F) H" {6 n7 C# O3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