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海洋 门户 海洋圈 海洋杂谈 查看内容

黄海浒苔绿潮调查研究呼唤尊崇科学精神(上篇)

leejiafu 发布于 2023-10-26 19:06 290 0

分类专栏:海洋杂谈

近二十年来,围绕黄海浒苔绿潮调查研究的论文、报告,真可谓层出不穷;转化为前期防控、源头治理和前置打捞等的锦囊妙计也是不在少数,但真能见到实效的却是寥若晨星。倒不是没有适合的调查研究成果、谏言献策,而是 ...

近二十年来,围绕黄海浒苔绿潮调查研究的论文、报告,真可谓层出不穷;转化为前期防控、源头治理和前置打捞等的锦囊妙计也是不在少数,但真能见到实效的却是寥若晨星倒不是没有适合的调查研究成果、谏言献策,而是未能充分听取不同意见,真正做到集思广益披沙拣金,导致“源头治理”的目光只盯着绿潮“种源”-浒苔及其“发源地”-养殖筏架,而忽视了绿潮的真正源头-水体富营养化及其丰富营养物质的来源上

尽管基层管理和科技人员很难了解到上层是如何决策的,但17年来黄海浒苔绿潮此起彼落、且规模还在不断创“新高”的事实,却摆在人们的眼前:过去一段时间采取的防控策略和组织实施的防控措施,并不如媒体报道的那么“成效显著”。

个别承担浒苔绿潮防控项目/课题任务的单位、团队所提供的调查研究报告和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等,反映出一些科技人员有违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乏存在调查研究工作缺少全局、系统性和科学性,甚至存在“有罪推论”、伪造数据等嫌疑;一些管理人员身上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依然十分严重,缺少广谋从众、谏鼓谤木的气量。

受篇幅限制,笔者只能列举几个代表性案例进行简要剖析,以正视听。希望大家能够对事不对人,只对这种现象或者倾向给予关注和重视,并能够及时纠偏、止损,确保这场应对黄海绿潮的“打浒战”,能够取得节节胜利并圆满收官。 

一、一篇发表在顶级国际学术刊物上的论文

这篇发表在国际海洋科学顶级(Top)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简称:MPB;中文名为:海洋污染通报)上的文章,标题可译为“中国黄海苏北浅滩水域漂浮浒苔团漂移与扩散机制—应用于减少世界上最大的绿潮”。文章称,黄海浒苔绿潮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绿潮灾害,在国南黄海海域已连续暴发十余年,如何有效控制浒苔绿潮规模,减轻绿潮灾害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是国北方海域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国逐步开展浒苔绿潮源头防控,除了在浅滩区实施清洁养殖之外,绿潮早期拦截打捞也是防控的重要手段

进一步了解获悉,该科研团队通过多年船舶调查、海面流浮标、无人机、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浒苔绿潮早期分布及浅滩区漂浮浒苔汇聚与漂移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发现发源地漂浮浒苔主要通过十二条潮沟汇聚并输运出浅滩,根据地形将浅滩及邻近海域划分为十二个汇水区,定量研究发现约82.7%的漂浮浒苔主要通过浅滩北部和东部的6条潮沟汇聚输运,潮沟漂浮生物量与筏架绿藻生物量呈正比

表层漂流浮标示踪实验还表明,漂浮浒苔主要沿潮沟边缘汇聚,漂移速度约0.28米/秒,经过46天漂移出浅滩。据此,团队提出浅滩汇聚通道拦截打捞的两道防线,明确了早期漂浮浒苔打捞位置。该方案在浒苔绿潮防控试验中得到初步验证,明显遏制了浒苔绿潮的规模

为此,文章公开称,在两周内,从建议的阻藻线上收集了大约2790吨漂浮浒苔。苏北浅滩的这一初步努力,以及江苏沿海最初的藻类清除,抑制了2018年黄海南部绿潮的规模。

然而,有业内专家认为,这个结论并非是事实。因为2017年黄海南部海域先有马尾藻金潮暴发、后有浒苔绿潮,消耗了水体大量营养盐,导致2018年绿潮规模进一步减小,应该也是可以成立的

事实上,从2013年(最大覆盖面积约790平方公里)以来,黄海绿潮的最大覆盖面积一直在下降;一旦触底,则又会缓慢上升。这几乎是被2010年后的统计结果所证明了的。也就是说,2018年的小规模绿潮(约193平方公里),完全归结于采取“防控试验”所取得的成效,并无足够的说服力。

倘若真有效果,黄海浒苔绿潮规模就不会出现2019年(约508平方公里)的急骤上升,以及2020年(约192平方公里)的急骤下降和2021年(约1746平方公里)的破历史最高记录,如同“过山车”一般的跌宕起伏。

另据知情人透露,自2018年开展“拦截打捞”防控试验后,接着又采取了“前置打捞”等措施,黄海浒苔绿潮规模非但没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反而“大年”的规模越来越大,且不再是间隔几年一次的高峰或低谷,而是一高一低交叉呈现;况且,已有的两次历史最大规模绿潮都发生在2018年之后。这些显然都不是“防控试验”和“前置打捞”想要的结果。

然而,该团队既然还在文章中大言不渐地称,本研究描绘了苏北浅滩初始浮藻聚集和运输的主要水道,揭示了藻体的独特扩散和漂移模式,从而为苏北浅滩初始浮藻的管理提供了早期控制策略清除浮藻群是应对邻近开阔水域绿潮爆发的一种紧急而有效的策略”,以及“2020年和2022年的绿潮规模(总分布、覆盖面积和生物量)在源区(苏北浅滩)和北部开阔水域均有所减少

但文章就是避而不谈2019年和2021年的绿潮规模。如果再看一下2023年的最大覆盖面积(约939平方公里),不难相见,在苏北浅滩海域采取“防控试验”和“前置打捞”措施后,黄海浒苔绿潮规模不是在减小、而是扩大了

二、一份由权威绿潮课题组提交的调查报告

接着再来欣赏一份由权威绿潮课题组提交的"南黄海江苏沿岸绿潮藻调查报告"。据悉,该课题组曾在2022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对南黄海江苏三市各区县沿岸绿潮藻分布进行了一次调查,分别在潮间带和入海通道(养殖池塘与河道)水域设置了40多个观察站/采样点。

通过现场调查及部分分子检测结果显示,绿潮藻广泛分布于南黄海江苏沿海各生境,养殖池塘中绿潮藻生物量巨大,藻体具备气囊结构。据此。课题组判断,江苏沿岸养殖池溏和入海河道中的黄海绿潮暴发种浒苔分布广泛,生物量较大,藻体入海风险极高,可能成为黄海绿潮暴发潜在源头。故建议采取防控措施,阻断沿岸养殖池溏和入海河道中的浒苔入海

据曾经研读过该报告的学者提供的一份书面材料,谈了一些粗浅认知与看法,摘录如下:

1、就报告本身而言,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不足的是,缺少山东沿岸的调查结果。或许该课题组下一步会提供山东,甚至是河北、辽宁和江苏、福建沿岸有关绿潮藻的调查报告;

2、河道、池塘里和滩涂上均检测出暴发种浒苔,难道该种浒苔的适盐能力极强,既能在淡水中又能在海水中繁殖、生长?

3、这份报告已经把浒苔源头从早期的紫菜养殖设施或者苏北浅滩区域,扩大到了整个沿岸和河道、河口区域。这应该是个很好的信号,表明前两年把浒苔绿潮源头直指紫菜养殖区是偏面,甚至是错误的;

4、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国沿海均发现有浒苔种分布,但近几十年来再也未见有重新调查的。这显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可以建议该绿潮课题组能够再接再厉,除了江苏外,对我国其他沿海省份也能做些类似的调查工作,以便获得全面、系统的认识;只有做出公平公正、科学的调查研究成果,才能解疑释惑,从而为主管部门和两地政府科学决策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5、作为一个由主管部门资助的课题调查报告,应体现公平、公正而不袒护任何一方,并能以科学的调查结果来指导浒苔防控工作;而不是只针对一个特定的省份(注:似存在"有罪推论"之嫌疑!),又是前后矛盾(注:前些年直接指证来自紫菜养殖设施)、且难以让人信服。

何况,暴发种浒苔是否真的能够在咸水与淡水中繁殖生长?且只出现在江苏的河流、池塘和滩涂上?而在其他沿海地区均未发现,包括黄海东边的韩国、朝鲜沿岸海域,以及由频繁的远洋运输通过压仓水和船底附着生物(作为外来生物)入侵我国近岸海域等?显然,在这些问题还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弄清楚之前,盲目下结论无疑是武断的,也是不科学的。

该学者还补充道,早期国内针对黄海浒苔绿潮提出的“溯源治本”思路,错误地把源头当作是紫菜养殖筏架,似乎只要筏架等养殖设施上没有了浒苔,绿潮也就会消失了。事实上,浒苔是与紫菜伴生的,两者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性;没有了紫菜,浒苔还是会有的。紫菜大都是人工养殖的,但浒苔到处都有,且以自然繁殖、生长为主。所以,确切地说,应该是养殖设施有利于浒苔生长,从而吸引了浒苔在养殖区域集聚,倘若处置不及时,还会招来祸害,造成紫菜减产,甚至绝收。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南黄海浒苔绿潮现象每年都会出现,而且在绿潮生成之前,也总有马尾藻金潮暴发。尤其是在2017年,黄海南部海域马尾藻金潮泛滥,还曾造成苏北浅滩养殖区紫菜重大损失,但也未见相关方面给予相应的重视;至于马尾藻的来源或者源头,更是无人问津。同样是海洋生态异常现象、且又发生在同一个海域,为何不能一视同仁、而要厚此薄彼?

类似这种有选择、有倾向性的调查研究成果,特别是挑选有利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可谓举不胜举,从而有了无数“首次发现”或者“创新”。如:暴发种浒苔就源自苏北浅滩的紫菜养殖筏架,是养殖渔民把筏架上摘除的浒苔掉入海中生成的,甚至还有人称作为“青岛漂浮型浒苔”的。似乎除了苏北浅滩、青岛和南黄海,其他地方就没有发现过类似黄海中的暴发种浒苔或者“漂浮型浒苔”?以及定生/附着浒苔在自然环境条件和作用下,就不会演变或者进化为“漂浮型浒苔”?

如果多阅读、浏览一些相应的科技文献或者综述文章,可以发现,不但定生浒苔可以变为漂浮浒苔,而且就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海域,也早有发现,并非罕见。

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请指南

针对黄海浒苔绿潮的调查研究,国家和地方可谓重视有加,不仅拨巨款批准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还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地方对浒苔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陆续取得了一些以论文为代表的科研成果和以浒苔试制产品为主的研发成果,但真正用于指导浒苔绿潮防治及其取得明显成效的科技成果,以及能够投入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浒苔产品,却极其罕见。

或许浒苔绿潮防治及其资源化利用,还是一个全新的科研和研发领域,尚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持续投入,才能有所收获。但若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创新”和首次/第一,缺少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即使花费了再长时间和投入了再多资金,也只会是竹蓝打水一场空。除了增加发表论文和获奖成果,以及发明专利和试制产品的数量外,或许会难觅国家和地方真正需要的东西。

拟以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黄海浒苔绿潮源头防控关键技术”为例,略做剖析。

申报指南显示,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包含进一步夯实黄海大规模浒苔的早期发源地和产生机制,深入研究并揭示其起源、早期发展关键过程与驱动机制,阐明黄海浒苔在迁移、发展过程中的生物、生态学特征研发基于浒苔源头关键过程的黄海浒苔绿潮早期监测与预报技术,研发浒苔着生防控、生态化清除与落滩防控等关键技术,研发适应于源头区特殊地形与水动力环境的浒苔绿潮汇聚通道早期处置技术与设备形成黄海浒苔绿潮源头防控技术方案与综合管理对策,并在国家和地方浒苔绿潮防控中进行应用

相应的考核指标夯实黄海大规模浒苔绿潮的早期发源地和产生机制;精准预报浅滩漂浮浒苔运移路径与通量,每个路径位置误差不大于6″注:大约185米、浒苔通量误差不大于10%;形成定生浒苔着生与落滩防控技术各1项、汇聚通道浒苔绿潮早期处置设备1套;形成黄海浒苔绿潮源头防控技术方案1套与综合管理规范1项,示范应用>1年;浒苔绿潮源头生物量减少量不低于95%,黄海全海域浒苔绿潮生物量减少量不低于90%。

1、对拟研究内容的扼要分析

“申报指南”可以发现,这既是个基础研究、也是个应用研究,还是个技术研发的“三栖”项目。

指南与前述的论文主题、思路、设想如出一辙,一脉相承。莫非文章论述的12条潮沟海域采取的浒苔“前置打捞”或者“打早打小”思路是"正确"的,也是“有成效”的而2021和2023年的绿潮规模连创新高,纯属意外,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在2022年的基础上,2023年完全可以继续实施这一防控方案,为何就戛然而止!然而,却又要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再次立项、继续沿着上一篇文章的思路,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不过,人们深信,势必会有另一篇公开发表在国际重量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再次证实在潮沟海域采取精准前置打捞措施是有成效的,或许不仅2024年,还有2026年的绿潮规模,都会比2021年和2023年小得多;至于2025年有可能会再创另一个新高,则完全可以全然不顾,纯属意外;如此循环往复,……。难道这就是黄海浒苔绿潮防控,或者是在潮沟海域实施"前置打捞"所要的结果!

据悉,该项目已经于2022年底正式启动,但至今未见公开报道。相信,其中标单位、项目组及其项目研究成果一定会是奔着"夯实"浒苔绿潮源头而去的。

然而,作为基础研究范畴的“发源地”和“起源”,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起源”需回答暴发种浒苔来自哪儿?寻找起来应该十分困难。有可能在我国沿海,也有可能在外国的哪个沿岸海域。因为海水是流动的,且海洋交通运输业又如此发达,都有可能将浒苔种源从一处搬运到另一处。

至于“黄海大规模浒苔绿潮的早期发源地”,寻找起来或许就简单得多。尽管每年的4月前,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等沿岸海域也时常有小规模浒苔绿潮暴发的报道,以及在浙江等沿岸海域都发现有黄海浒苔绿潮的暴发种,但黄海大规模浒苔绿潮的早期发源地显然不会在浙江、福建沿岸海域,甚至于更遥远的广东和海南沿海;不过,其浒苔种源或者称起源,来自于这些地方还是极有可能的。

长江口以北的苏北浅滩海域,其复杂的海底地形地貌受构造、物源、海洋水动力和生物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表层沉积物系黄河和长江的早期输入物(注:陆源碎屑物),具有侵蚀沉积的特征,富含营养物质;还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辐射状沙洲群和全球最有代表性的辐聚辐散潮流体系。

而辐射沙洲又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和,雨水丰沛,沿海和潮间带的滩涂湿地兼具陆地与海洋环境特征;粉砂淤泥质滩涂既可固定水分、盐分等营养物质,还比坚硬的岩石海岸更利于多种生物的生存

以江苏盐城东台市条子泥湿地为代表的盐城沿海湿地,这里的粉砂淤泥质滩涂及周期型的被潮水淹没,早已成为海岸带最具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的地带,并已得到普遍公认;盐城沿海湿地孕育了数百种底栖生物,是经济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繁殖场、索饵场和鸟类栖息地,这里渔业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也早已被誉为经济贝类的基因库。

所以,黄海大规模绿潮的浒苔种源埋藏于苏北浅滩或者辐射沙洲海域,并随着气/水温升高、早期或者最早发源/发现于此,应该是完全有可能的,似乎也是被证实了的。

但早期一些海洋生物学家提出的黄海大规模绿潮的浒苔种源来自于苏北浅滩的紫菜养殖筏架,甚至描述为由紫菜养殖渔民"创造"出来的?所以得“进一步夯实”!就有点匪夷所思,让人捉摸不透了。难道漂浮浒苔这个藻种在黄海绿潮暴发前,已经确定没有在国内外海域发现过?而且已经排除了是外来物种入侵或者由物种自身变异、进化的可能性?这种种疑问,希望真正的海洋生物、藻类专家能够帮忙解疑释惑!

至于那些数字定量化考核指标,看似苛刻,指标硬、要求高,实际上却是含糊不清,极易蒙混过关。特别是针对“精准预报浅滩漂浮浒苔运移路径与通量”的两个“位置误差不大于6″”和“通量误差不大于10%”的考核指标,以及另两个高达90%以上的“生物量减少量”考核指标,着实让业内专家、学者大吃一惊!

2、对定量考核指标的简要剖析

(1)精准预报浅滩漂浮浒苔运移路径与通量,每个路径位置误差不大于6″注:约185米)、浒苔通量误差不大于10%这应该是个伪命题!不说是否能够实现这两个技术指标,即使“达到”了,不知有何什么实际意义。难道就能精准打捞,甚至可以“一网打尽”?再者,如果通过项目实施,养殖筏架上真的没有了绿藻或者有绿藻也不会入海了,那么浅滩还何来漂浮浒苔?

有业内专家指出,海域中漂浮的浒苔与滩涂上生长的互花米草不一样,后者或许可以挖干净,但前者无疑是捞不完的。况且,还有专家认为,作为生物学家不应该对生物体不同阶段的形态熟视无睹,而早期的藻丝是不能打捞的;更有物理海洋学专家、学者提醒,苏北浅滩辐射沙洲海域的潮流十分复杂,剪切、涡旋随处可见,潮沟流速普遍在3-4节左右,利用船只定点观测或者实施前置打捞,都会十分危险。

此外,也不知该“6″”和“10%是依据什么确定的?实际的浒苔运移路径从何而来?浒苔通量误差究竟是指观测仪器设备全量程的10%?还是其它所指?有业内专家依据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结果认为,由于在辐射状沙脊区存在辐射状潮流场,如果是释放粒子预测路径,基本上没有规律可循。而从模拟和现场的观察来看,各个潮汐通道高潮时是可以联通的,大小潮和不同的潮周期会串通,不纯粹是个简单的通道问题。所以说,要想“精准预报浅滩漂浮浒苔运移路径与通量”,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补充说明的是,要获取浒苔通量必须同时有每条潮汐通道的水通量数据和平均浒苔生物量数据。首先,浒苔绿潮汇聚通道-潮沟,不象河道那样岸线清晰、容易布设站点监测流速,而潮沟在平潮时是没有明确岸线的,且潮沟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监测流速本就不易;其次,采用什么型号的海流观测仪?流速的测量误差又会是多少?最后,对潮汐通道中的平均浒苔生物量又将如何测量、估算?其误差又是多少?

据早期的现场调查表明,这里的潮汐通道中均为往复流,而且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才会维持潮沟存在;此外,潮汐的特征还决定了,顺着潮沟流出去的浒苔生物量,一部分还会趁着涨潮流进入岸边水域。不象河流一样几乎都是入海通量,所以这里的浒苔通量是指沿潮沟的入海净通量,还是包括进、出通量,也需要明确说明才是。

(2)浒苔绿潮源头生物量减少量不低于95%,黄海全海域浒苔绿潮生物量减少量不低于90%。通过该项目3年实施,若真能实现“浒苔绿潮源头生物量减少量不低于95%,黄海全海域浒苔绿潮生物量减少量不低于90%”的考核指标,仅剩下5%的“源头生物量”和10%的“全海域浒苔绿潮生物量”,黄海浒苔绿潮也就不成气候了。但这些指标是否真有科学依据、还是在糊弄人?相信大家一看便知。

显然,倘若由项目组自定义两种"生物量减少量"考核的依据,也即"生物量的基础量",这两个考核指标无疑会顺利通过。但项目验收结束后,相信在每年的黄海浒苔绿潮暴发季节、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人们一定还会如往年一样,看到“海上草原”的壮观场景。

当下,一些项目负责人以提高“站位”作为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主持研究的项目或者产出的科研成果,不是存在认识片面或者不足,就是措施不力、见效不大,甚至是适得其反等问题,显然会延误针对黄海浒苔绿潮综合防治的宝贵时间。

早期的调查研究业已表明,浒苔种源无处不在(几乎那儿都有)、水体富营养化居高不下(氮磷等污染物入海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持续加剧(在南黄海区域表现为水/气温与二氧化碳升高并存,极端天气影响加剧、降水增多,底层沉积物中的浒苔种源和营养物质受到大风大浪搅动释放而大量进入水体等)、人为干预活动不断加强(如紫菜养殖面积减少、养殖季节缩短,前置打捞产生了更多的浒苔微观体或者藻段、种源大幅上升,打捞浒苔经腐熟处置后再抛入海洋、以及浒苔正常衰亡后的沉降区域,都成了浒苔绿潮暴发的新种源等),导致浒苔绿潮暴发此起彼落,看不到任何减缓、消停的迹象;相反,紫菜养殖业成本却在不断增加,其品质和产量呈现双双下降的趋势,沿岸海洋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损失越来越大。

然而,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竟然会以一个存在严重缺陷的研究结论和明显存在争议的“发源地”、“起源”及其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为指南导向,开展深入调查研究试问,该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又是什么?是否意味着,通过本项目组织实施,在苏北浅滩的紫菜养殖区采取严格的浒苔着生防控、生态化清除与落滩防控技术与措施,并借助浒苔绿潮早期监测与预报技术以及利用早期处置技术与设备,对浒苔绿潮汇聚通道内的浒苔采取精准打捞后,就能够解决或者逐步缓解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严重关切的浒苔绿潮问题?

换句话说,通过利用本项目研发的黄海浒苔绿潮源头防控技术方案与综合管理规范,以及相应的技术与设备,就可以降低绿潮规模,而且绿潮也不会靠近青岛,或者至少可以减少浒苔在青岛登滩的数量等,但或许这些只会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那么,该项目至少会动用国家财政近千万调查研究经费,究竟又能够达到什么目标呢?

在南黄海外源氮磷等营养物质入海途径尚未切断,以及内源水体营养盐含量没有降低、恢复到绿潮暴发前的水平之前,实施该项目的结果或许只有一个,即尽可能让黄海南部海域的马尾藻金潮规模扩大,从而抑制绿潮暴发规模。这应该就是本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不是真正要铲除该海域藻华暴发的根源-水体富营养化。

在一波波神操作(先在家、部省级层面上立项、研究、论文、成果、报奖;再酝酿一个新的项目指南,筛选一批“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继续申报立项、深入调查研究、夯实前期研究成果,论文、成果、报奖,……;不亦乐乎)下,使得地方政府、企业误认为已经找到了防治绿潮的技术与策略,黄海浒苔绿潮规模会不断减小,甚至很快就会消失,从而麻痹了地方政府的思想,降低了对浒苔资源化利用的热情,其重视程度也是从早些年的高涨到近些年的低落,导致企业期盼的规模化、商业化利用前景始终无法实现,浒苔资源利用率十多年来一直徘徊在20万吨(湿重)左右。

据悉,近些年,个别具有浒苔规模化利用能力的生产企业,其浒苔原料收购量仅是年生产能力的20%,完全丧失了浒苔资源化利用的信心。

剖析当前黄海浒苔绿潮防治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怪象,与当下海洋科技领域暴露的各种乱象,以及与一些科技人员的科学观、管理人员追求的“短平快”政绩观,甚至是人生观的一时扭曲不无关系!

有评论称,现在中国做科研,其实不是在做科研是在做论文,因为没有论文,评职称、拿项目、谈合作等等,都会非常麻烦;所以,没几个人是有科研情怀、科学精神,是为了揭示真理去做科研的。正因为做科研的出发点不同,自然好多事情不去研究了。从而导致了中国科研成果难落地,解决不了一些真正的脖子”技术问题,或者是急迫的国家需求,如黄海浒苔绿潮问题。

科研人员为了评职称、申请基金、缓解科研院校的考核压力,无法静下心来将一些全新的、具有综合和系统性的工作细嚼慢咽,而是快餐式饕餮,以便早日发表论文。很多研究不仅没有解决已经存在的老问题,反而又创造出了新问题。科研人员很多时候连自己都不相信的研究成果,又何谈推广应用,甚至还被当作决策依据!

在此,需要告诫的是,即使一些人选择了相信“黄海浒苔绿潮源自紫菜养殖筏架”,主张生态养殖,但也不能为了求生存、谋发展,而靠学术造假、违背科学精神来支撑这一信念。(后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