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3 p2 i4 l9 i8 D5 [3 z: S
8 Y( M% c9 o+ p! x 根据中国军网今天消息,在圆满完成环球航行训练和出访任务后,中国海军竺可桢船6日上午顺利返回舟山军港。 $ z/ d& G o/ Q, U9 ?
上午10时,军舰缓缓靠上军港码头。任务指挥员、东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副支队长吕界栋走上码头报告:“竺可桢船圆满完成任务,安全返航!”
' z+ I. R; \! V. O: @% i7 F 竺可桢船自2月9日从舟山军港起航,历时179天,先后跨越了5大洲,航经3大洋、7个海峡,6次穿越赤道,航程环绕地球近2周,先后停靠毛里求斯、南非、巴西、厄瓜多尔、密克罗尼西亚等5个国家,开创了中国海军史上调查测量船首次执行环球航行任务先河,并与相关国家开展了海道测量技术交流。
. J! Q& k7 `, C- }- T0 u% i 竺可桢测量船:为什么是我国绝无仅有的一型船 : w. [2 s/ b0 M% {
“竺可桢”号远洋综合调查测量船,以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的名字命名。这是一艘代表中国海军测量先进水平的综合远洋调查测量船,中国首艘636A型海洋综合调查船,2003年5月在芜湖造船厂建造。船长129.28米,满载排水量5883吨。 测量船上装备有20余项测量系统,可对距岸100海里以外海区进行水深测量,地质探测,海洋气象观测及执行水下搜寻任务等。
. u5 @# L+ y8 y3 A “竺可桢”号综合远洋测量船是一艘代表中国海军测量先进水平的综合远洋调查测量船,是一个多专业、多学科、高新技术密集的海上综合测量平台,以数字化测量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海洋测绘手段能够为海上作战、训练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战场环境信息保障。
2 O3 K. \% `* N 竺可桢测量船:都干了哪些以前我们没干过的事情 ! W2 P; [7 j' Y! Z0 H6 ~) [5 |
竺可桢船于2014年4月27日从浙江舟山起航,赴南印度洋执行马航失联客机搜寻任务。期间,全体官兵克服海域生疏、海况恶劣等困难,坚持每日开展气象会商和技术会商,抓住一切有利气象间隙,最大限度提高作业效能,基本实现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成图一体化。 , R0 ^# g4 F7 E# n) t& ^8 o
竺可桢船上的全体官兵通过科学搜寻探测,密切军地协同,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等形式,共完成多波束地形地貌测量4万多平方公里、测线里程达1.2万公里,7批次向澳联合搜救中心提供扫测成果数据,为研究分析可疑区域海底地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后续商业化搜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下步任务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创了海军专业测绘力量首次成功参与国际性联合搜救行动等多个首次和海军单舰海外部署时间最长、航程最远、海况恶劣条件下连续航行时间最长等多项纪录。 a; Y# k" {5 r
2015年5月17日,正在执行环球航行和出访任务的海军竺可桢船,开始对巴西萨尔瓦多进行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竺可桢船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型海洋综合调查船。此次环球航行,该船将跨越4大洲、航经3大洋、6个海峡,6次穿越赤道。这也是我海军舰船首次访问巴西萨尔瓦多。 & [9 |) D' h1 y) P1 G( J
竺可桢测量船:回来后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 ]% S! ]8 T8 r4 m9 ^! q! n8 L% p 经过长期的海上数据的搜集和采集,下一步就是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类研究,并绘制出相应的精细化的海况图,虽然我们自身的自动化搜集处理能力,在船上就可以完成初步的绘制工作。单是更大规模数据汇总仍然需要借助我们的超算来完成。同时针对这些数据,要分析模拟计算。同样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运算能力,这正是我国超算发威体现实际应用的时候。
# Z1 d0 Z% g) o ? - d2 j# x0 o0 v2 R
/ u; e' Q; _" V4 r0 _. W% j; ?
# F. O1 A5 Y' g% M% I" j
: R! w2 e3 {6 n) a- w" K& F
) o' c8 I; ^: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