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风的种类与风向的判断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底地貌,一次搞懂! - 海底地貌图

[复制链接]
B8 \; @4 s% c0 C6 J; J: q+ ~4 J4 _

原标题:高考地理中风的种类与风向的判断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底地貌,一次搞懂!

' x' z: Z2 s/ ?8 g* M 5 M2 A+ K3 L# q

1.风的形成

/ V) I3 ^4 N8 u% T

(1)高空风与近地面风

4 s+ {# z. W9 r! o* b( y, f

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与等压线有一个30°45°的夹角。试题没做特殊要求,一般指的是近地面风,三圈环流中各风带的风向均为近地面风。各类等压线图中凡涉及风向问题,一般通过作图解决,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根据所处南、北半球进行左偏或右偏得出风向。

- n! w1 V; J6 ^; k8 }, Q" f

(2)海陆风与季风

" [. S: a9 z% y7 B1 O, ^

海陆风反映的是海洋与陆地之间风向的日变化;季风反映的是海陆之间风向的季节变化。两者都与海、陆之间的气温差异导致的气压差异有关。成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 y1 T8 h, c+ C$ n6 A

(3)山谷风

- V( ?6 {: ], U% h: P# H) S) z) T

是由于山谷的山坡与谷中空气在白天、夜晚的温度差异造成,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

& ~, _& E* p& P. o! N o

(4)城市风

. I f% @+ Z, m# P5 ^

城市由于城市热岛,城区温度总是高于郊区,导致近地面城市气压低于郊区,风总是由郊区流向城区,形成城市风。城市风的强弱取决于城区与郊区的温差大小,温差大城市热岛强度大,温差小城市热岛强度小。

' N# M" F( y2 v8 P1 \

(5)台风

2 k" z+ X, x( W5 o/ t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 ℃以上广阔洋面上的热带海洋气旋,盛行于夏秋季节,主要发生在太平洋。飓风发生在大西洋,热带风暴发生在印度洋。

+ f) R4 M* H4 N h

(6)狭管风(效应)

/ e0 }* w- x8 [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狭窄地形时,风速加大。城市狭管效应指城市高层建筑物间距小,导致风力增加。因此建筑物布局可加大楼间距或让楼间走廊与城市主导风向偏离一些。

$ `) C# M: h+ j" ]4 a! g' g

(7)焚风

" n% w" ?, l+ s$ i, p, _* w

是指气流经过山脉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湿度减小。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可以促进春雪消融,作物早熟,也易引发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 o& m4 y, ?. \0 t' {% g

(8)龙卷风

2 p# ^" F/ j2 P1 a# ]" U

发生在陆地上叫陆龙卷,发生在海洋上叫海龙卷,又叫水龙卷。龙卷风属于气旋系统,中心气压低,接触水面时,水流被吸到龙卷风的中间空洞里,并随向上的涡流不断向上运移,形成特殊的吸水景观。由于重力作用,液态水不易长时间在空中停留,龙吸水后,吸到天上的水就会倾泻而下,形成暴雨。

9 V/ W; r' L4 \2 [5 S f

2风的运动形式及性质

: \$ c; u8 i- m5 w

水平方向上,气流有辐合和辐散,如锋面形成时冷暖气流的辐合,暖气团上升;气旋则是四周气流向中心辐合,垂直气流上升,这是由水平气流导致的垂直运动。

1 u9 S( ^1 n. D5 o, z

气流按性质分,有干湿和冷暖之分,水平方向上,盛行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由于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故性质为温暖。来自较高纬度的风,气温较低,为冷气流。低纬信风一般是干热的,但如果来自海洋,则是湿热的。

$ F T1 L' y8 z& W$ s P

3风的表达

4 [/ k' V. R/ t% j, K

(1)依据等压线、风频图、风向标判读

+ ?+ S( B" ~; B/ @# g0 B

①风向标:如下图,长竖线为风杆,代表风向,风尾标在风杆的左侧,一道风尾代表二级风,标风尾的一侧为风向,即风吹来的方向。

1 O6 h, ?9 E) {' w- X" l

/ w3 u8 J) y1 i& T2 z

②风频图:如下图,风玫瑰图中的点与坐标中心点连线长短表示出现频率高低,风向都是吹向中心点。下图中最大风频风向为西北风,最小风频风向为东北风。

$ @1 c% s2 j; C1 ^3 [0 o+ W+ o/ N

: @: g" G. g) ~5 N" \

等压线图:风向的判断主要通过作图法确定,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再左偏或右偏30°45°角。

z9 A9 g) N1 w1 B. H( D! \, u/ b

(2)依据当地的气候类型及所处的风带位置判读

! Z9 H% b3 S1 D 2 v3 k. l( ^. ?$ L+ P% ^1 n' k2 c- I7 h6 ~$ E9 W f& Z. l+ ]' d) ?7 J6 x M& x" l7 l, I1 T/ y, _2 Y( w9 B# V

气候类型

( L, i- q. u/ F

风向

# Q7 ]* m2 ?: N4 P: o. F: N# B/ E1 o9 d2 f; _) F& s( B. { 2 T. Y+ i& W. `, s+ X% b" ~

热带季风气候

2 s$ l8 C O* w5 ~, O1 \. _5 ]2 S

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

2 k3 W# y$ U$ b' f6 M( a6 c8 e; P+ }2 w( }/ c* K2 _. D3 M* X * w" K8 | ?" A! S) n1 s

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 s; B: a9 k3 a2 g: A

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

* _ J S1 h K % N$ J6 l, a6 _# m6 S% `, }7 Q) Z0 L# L3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K$ l0 p' `" Q' l) R

终年受西风带影响

: B9 l, n7 H+ X& W0 J" e2 t 4 Q& C. M! o/ o, N) W0 z 5 x! Y8 p$ _( {- C

地中海气候

0 w. W( M1 { m1 g) _, l

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 ]3 u. F. M" I9 E/ z! A6 U 1 U9 h2 ?( ?, L( C+ v& i- o+ t. @, Z) k, y0 Q- f6 d6 c& ]& M 6 P! m1 c2 ?' V8 }/ o

(3)依据工业区的合理布局判读

5 U) E: |0 F" Z$ a0 d$ }

工业区位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3 Y! K- v2 `/ f

(4)依据风造成的某些地理现象判读

1 O" x) Y1 F) I8 _" F

①沙丘: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g* ~) A$ A7 X

5 S4 h6 z% J3 E9 {+ T/ s- U$ t

②旗形树冠:迎风面树枝受损,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树冠指向背风的一侧。

6 ~, e2 t4 F# _- y- H# E( k9 X

③机场跑道:机场跑道方向一般与当地主要风向平行。

$ ^( y/ n7 i# n4 R5 Z9 j7 P8 H9 a

④大气污染浓度:一般下风向污染浓度比较大。

, i& `7 ^2 M' s" S

⑤火山灰厚度:顺着盛行风向,距离火山口越近其厚度越大,距离火山口越远火山灰厚度越小。

% X( W* p7 [5 ]- u! ~' g

喀斯特地貌

* H& a) f$ Z' T) x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2 }3 a/ t$ n" f2 f& N

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 ~5 G4 s' D/ r# b% v0 l

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 s6 {2 }% O0 G1 P0 ~

3 f+ [) c w6 u7 V! z

7 t8 v+ f3 s' d: [ M

8 [1 [+ s* [" n2 G I

6 J8 B$ z6 Y* y' C

. g7 @; ]9 m+ R. `. M0 w; R, S

: y) a) j r) Q- U' `0 L

风成地貌

, V, S, X5 [$ ]0 b+ e

在风对地面物质进行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统称为风成地貌。世界上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我国西北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风成地貌分布。

9 m: J i- {2 k0 h3 C

冰川地貌

0 c$ B! S" v8 S5 J- w% M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 H+ ]4 ~3 I5 P+ { 8 z. c6 e9 l4 K

如果冰川消融的速度低于积累的速度那么冰川将会向前扩展冰川逐渐加厚

9 N$ X# s" d4 W4 v& h ) i+ l5 Q1 M8 v' w" T7 t: T4 V

如果冰川消融的速度超过了积累的速度那么冰川将会向起点后退冰川逐渐变薄

4 M* i M5 X( S! n2 ^ 8 A( I* v2 s9 G5 u s

如果冰川消融的速度与积累的速度大致相同那么冰川尖端位置不变将会不断产生冰碛物沉积

3 {* o& H/ G% j& i+ l. q! W/ k, W" ^9 c- M+ O5 x

冰川侵蚀地貌示意图

) w, F3 \! w/ C* }% X! i$ A $ p: V7 Z4 n2 H" b) N

冰川侵蚀原理

o9 ]1 R- Q9 a9 H1 f% w7 Z! V ; S, k1 |) s. i9 ~% x

U型谷的形成

7 p* K/ t/ R9 i3 @$ |5 A 0 w! `! |5 x$ g1 S3 \0 B3 H

冰川侵蚀地貌成因整体示意图

" H% y+ b Y1 Y! n' L! Y7 ]# [0 d, a: ]2 P

冰川侵蚀地貌成因整体示意图

9 I0 s& D6 [7 m1 n) q7 X5 K " D/ T% \$ Z% i$ }4 i

角峰形成示意图

( x h% [- h! w N/ b, F) X, x3 H/ D8 Z3 [. k' t* T

塔状尖峰示意图

J6 Q4 @2 l( S3 p0 w 9 B) C5 r6 F8 P) W

峡湾的形成示意图

, N& o7 X, N( M; m3 M* C+ {; y! w* }) C1 H O

羊背石形成原理示意图

) e* E' Y* s2 j& C8 w0 F' y

冰川堆积地貌示意图

' m u9 N( P( u* P, m" r7 b5 G

冰川沉积原理示意图

2 y0 H w2 Z) b B5 s% p! T O7 @8 e: F' C

海底地貌

6 }' c; X5 n+ }# @ J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 8 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4 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 8846.27米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①大陆边缘 ②大洋盆地 ③大洋中脊。

, g) U6 n) Z9 l% d 9 x/ n# h( B2 [: N$ 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u5 g9 @2 r" o1 p & A8 W/ p/ j( x1 S" ~

责任编辑:

1 n8 Z4 i, H/ C* P! N" U$ R 3 \+ N/ f, |+ O+ P8 G! A ! r; @$ }; g/ M# g/ A3 I! z+ u2 Q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梦里寻你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