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c$ J! U% q' b* n7 b 人们常用“海誓山盟”来形容长久的誓言,其实海与山并非恒久不变。相反,大洋的海底火山和海陆板块交界处,都是地球上地质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世界各大洋海底都存在巨大的火山山系,被称为“大洋中脊”。这里海底火山不断喷溢,岩浆冷却后形成新地壳,新生成的地壳向两侧不断扩展,老地壳被它们推挤运动,最终冲撞到陆地板块,这一过程一直持续着。 3 R ]6 }! }8 W; B5 f
9 [4 ^$ I. _# E! F+ |" `
全球板块构造分布图,六大板块与其他小板块彼此镶嵌,挤压碰撞、分离重生
3 \, B) ~9 d% ^; E8 H( O
- B, _( F# [4 o/ Y0 U 板块分离,地火成岩
; s. B" y8 y( j+ ?* E6 e 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鸡蛋,地壳不过是鸡蛋表面那层硬而脆的蛋壳,地壳之下,厚度高达2800km以上的“蛋清”便相当于地球的地幔。早在地球诞生之初,地壳本来是一个联合的超级古陆,在此之后的数十亿年中,这块原本完整的古陆一直经历磨难,地下流体“蛋清”的涌动使得泛古陆支离破碎,分道扬镳,就成了如今的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并与其他小板块所镶嵌组成的局面。 , r% A/ C; Z: [: {0 F$ P+ O
9 T. Z8 u0 o1 v
大西洋中脊海底示意图,形似纵贯地球南北的“伤痕” 7 P( a( h5 U9 b
9 O- i- m6 r5 J+ w 在大西洋的中央,绵延着一条贯穿地球南北的海底山脉,在遥感卫星眼中它如同一道海底的巨大“伤痕”,地质学家称它为大西洋中脊,沿着这条海底山脉,分布着由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分离运动所形成的中央裂谷。两个板块分离处的边界,在地质学上称为分离型板块边界或扩张型边界。由于板块分离,便会形成深深的裂谷,地壳变薄,地下的熔岩很容易上升,以海底火山的形式喷出玄武岩形成海底山脉,继而使得新地壳不断生长。由于这部分板块扩张型边界的地壳很薄,释放的能量相对也会减弱,因此经常出现的海底地震震源会很浅,而且强度并不大。
) C* H- H# B% s$ L; g
8 A8 b% ?# }* p. G7 \( f0 Q 东非大裂谷延伸示意图。属于非洲板块与阿拉伯板块的分离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的陆地型 s& a4 K: N" ^6 R5 B* T
s- r7 B6 {" i4 G( F. {4 H$ M 跟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类似,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也属于分离型板块边界,这条素有“地球伤疤”之称的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经过红海,北至死海,长度超过5000公里,而且还在持续发育之中。不过东非大裂谷属于陆地地表裂谷,发生的地震虽然震源也很浅,但比起大洋中脊的地震,东非大裂谷地震释放的能量要大很多,强度通常也会更加猛烈。如2005年12月5日,非洲中东部坦噶尼喀湖地区发生的里氏6.8级的强烈地震就是大裂谷扩张中出现的阵痛。 . T" s7 ] Q+ L3 D
n% b1 d& P- L- y6 T& \
海底地形示意图 " G5 e0 r L2 u2 ~
3 t7 A9 Q2 ]& l: {: a
隐匿海底,绵延8万公里的地球最大“山系。 - i& f) F) }. x0 u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海水覆盖下的大洋底部也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地貌形态:有由大陆边缘向海底逐渐倾斜的大陆架、大陆坡,有辽阔平坦的深海平原,有大陆坡与深海平原间巨大的沉积体—大陆隆,有陡然下降的海沟以及傲然矗立在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
9 M! w; i8 P: J( k3 u- v% b 4 E Y! \7 A7 J" k3 V
大洋中脊绵延约8万公里,宽数百至数千公里,其面积约占世界大洋总面积的33% * R+ w# K- d6 |* f
! _) v* @/ U" k" X; \% i
1925—1927年间,德国“流星号”考察船对南大西洋进行考察, 科学家利用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海底“山系”的存在,并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隆起“山脉”竟然通过南非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随着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的海底“山脉”和东太平洋海底“山脉”也陆续被发现。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已经探明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而且这些“山脉”彼此相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系”,合称“大洋中脊”。 - x: R% E! J$ M: Y0 \
, H' h( @) m/ J! ]1 w
大洋中脊三维示意图。大洋中脊是洋底扩张的中心和新地壳产生的地带,岩浆从中脊处的火山口中喷出,成新地壳
- f }& Z0 n! i( J/ W # }. j7 m" d( n- [
大洋中脊比陆地上任何一个山系都要庞大,它们高于两侧洋底,相对高度达2000—3000米,绵延约8万公里,宽数百至数千公里,其面积约占世界大洋总面积的33%,几乎可与全球大陆面积相比。 0 p) {- L; ]3 l9 \0 B: y9 X
* l. R: h7 O! y% [. _ 地幔对流示意图。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涌之后冷却形成的新洋壳
" i; v+ P7 f( X7 j6 m) v
& }, P: I7 H! q& Q! @ 不过大洋中脊与陆地山脉虽然同为巨大山系,但是生成机制却有很大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于板块相互挤压形成,而大洋中脊则是新的大洋底部地壳生成的地方。在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灼热的岩浆由地幔柱上涌,然后逐渐冷却,凝固的玄武岩流形成新的洋壳。中轴线处的洋壳由于刚刚形成,温度高,密度小,所以升得最高,形成了大洋中脊的峰线。然后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新洋壳不断从中轴线处往外扩张,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慢慢下沉,新的板块逐渐形成。
1 c& [ @% t. A6 @* G
) `3 F: [7 c" [# b; g. a 冰岛露出海面的大洋中脊。特征:大洋中脊中间是一个纵向延伸的“中央裂谷”,两侧各有一条脊线。
7 f. k8 y; a6 ]
- g9 ]/ t. R. E! Y7 Y 露出海面,一睹真容
- ^; o2 R# c; M6 h" w2 g8 p 由于深藏在海底,所以能够见到大洋中脊的真实形态基本都要考潜水艇或深潜器,下潜到大洋深处。不过大洋中脊偶尔还会出露洋面让我们一睹真容。这其中冰岛和夏威夷群岛就分别是大西洋中脊和太平洋中脊露出海面的一部分,因此被认为是考证大洋中脊构造最方便的地方。特别是由夏威夷、毛伊、拉纳伊、莫洛卡伊、瓦胡、考爱等岛屿组成的夏威夷群岛,这些岛屿由东向西排列,年代一个比一个老,其中最大最年轻的便是夏威夷岛。
" u. ^! P" V8 [% Y
: U% K' S. D3 o$ y- f8 H3 j# r; V 位于夏威夷岛中部的冒纳罗亚火山喷发周期加长,但位于东南部的基拉韦厄火山自1983年以来喷发从未间断。
( S3 U9 K) M! Z) b6 k+ w8 I ; X, l" Q2 p$ ?, w& b
大洋中脊是火山喷发的策源地,距离越近火山活动越强烈。夏威夷群岛的整齐排列,正是由于大洋中脊造成的海底扩张,使得夏威夷诸岛一个个被推移到远离冒出岩浆的地幔柱上方,火山活动随即也逐渐停息。如目前仍处于大洋中脊之上的夏威夷岛,便有两座著名的火山——基拉韦厄火山和冒纳罗亚火山。在过去的两百年,这两座火山平均每两年会喷发一次,但从1950年开始,位于夏威夷岛中部的冒纳罗亚火山喷发周期不断加长,主要是位于岛东南部的基拉韦厄火山在喷发,并且自1983年喷发以来一直没有停息。这个方向与夏威夷诸岛的排列顺序完全相符,是验证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等重要地质理论的极佳场所。
8 z7 d; G' g& \, L , b5 f) [: X1 V# x9 e/ C0 L
基拉韦厄火山喷发的岩浆如滚烫的钢水灌注海洋,水火交融,迸出巨大的响声,岩浆冷却凝固后露出海面成为陆地
! c' m7 ?0 o! a, y
* B! _1 @! y9 w& I% r5 C 大洋中脊既是巨大的海底地形单元,也是最重要的海底构造单元之一。它代表着沧海桑田的实现只需要时间足够便可以成为现实,或许在我们看不到的千万年后,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红海将不再是瘦瘦的狭长“身形”,大西洋也将取代太平洋成为地球的第一大洋,中美真的会成为近在咫尺的对门邻居。 " Q' V& w4 l: P# z$ S
补充声明:文中部分配图引自网络,如有版权请留言联系。
: J1 e0 S* Z$ h3 i3 `0 }9 P u2 q6 ]# C1 z- N6 b
" j% \6 [8 V;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