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地理必考十大地貌解析 - 海洋地质地貌图

[复制链接]
r9 q& {" Y" E- G% c

一、海岭与海沟

! S9 p4 w# [+ s, ]8 q- ]/ N1 E! @! v

1.海岭 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形成在生长边界,由于洋壳张裂,岩浆涌出地表,遇到冰冷海水,向两侧迅速冷凝,形成海岭。

; q8 R6 R* B. `$ p, } A

2.海沟 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形成在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在交界处形成岛弧,在海岸上形成海岸山脉,在洋壳物质流失区域形成海沟。

" h3 h& L s( {" P0 W- k6 G3 ^

二、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

: m2 ^" n( M' p9 I/ {7 P

1.风化作用 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 F7 ?' w2 y. h- C ^2 f. |

2.风力作用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 A1 Y" N% D4 ^6 A* Y( [' i

三、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

! B; Z1 _1 X H& A: l8 B2 H1 U

1.雅丹地貌 是由平行相间排列的吹蚀沟槽、垄岗组成的崎岖破碎的地貌。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是泥质岩层的垂直节理(裂隙),遭受定向风长期吹蚀,裂隙逐渐扩大而形成的。以新疆罗布泊雅丹附近最为典型,故名雅丹地貌。

7 O4 s9 r$ e+ p5 l( a1 h! {
, m4 g, M7 M" y- a( I+ _

在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

9 d& K G- F# N9 x

上世纪初中外学者进行罗布泊联合考察时,在罗布泊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发现这种奇特的地貌,并根据维族人对此的称呼来命名,再译回中文就成了“雅丹”。

2 L- ^+ }/ {/ o

雅丹在世界上许多的干旱区都可以找到,在中国也并不仅限于新疆。

. F7 y s* x0 ?" ]

从青海的鱼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凉,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间都可以看到“雅丹”,是西北内陆的最大一片“雅丹”分布区;

4 Q6 ?- `, ~ L7 t* P c7 g

但新疆的雅丹地形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6 Y7 P2 |+ I3 |7 g- Y1 o

雅丹的形成有 两个关键因素。

( L2 W. B/ P, O! G; h1 C; h

一 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

+ G# h) E% j8 W \( A) Q/ r* k' G: S

二 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

- w \) Y3 G$ Z6 j

干旱区的湖泊,在形成历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因而发育了上下叠加的泥岩层和沙土层。

* E: q- o t3 h, T6 r& ~4 g* C

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对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层却作用有限。

* b X# g; d4 _; o) ]

不过,致密的泥岩层也并非坚不可摧,荒漠区变化剧烈的温差产生的胀缩效应将导致泥岩层最终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沙土层被风和流水带走,演变为凹槽状;

+ I, O. y9 F* y- u' E! W

依然有泥岩层覆盖的部分相对稳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长条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态逐渐凸现出来。

7 E* b6 w8 e: Z/ Z+ @% H) v/ ]& Q

形成雅丹的外力因素,一般认为是强大的盛行风在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是单一的主导因素。

5 K. |3 h1 ^ b* h

比如在阿奇克谷地东段的三陇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东,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这就说明在这一片雅丹中,洪水起了主导作用;

/ i9 Q" ]! X/ [) Y

另外有的雅丹,是风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龙城雅丹。

. `# I, f/ [. W( S& [: b. m) m% Y

2.丹霞地貌 红色砂、砾岩层的垂直节理,由流水侵蚀、风化剥落和崩塌而形成的。主要景观是丹崖赤壁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以广东丹霞山命名。

# w" u R9 m, W8 Q. h
6 v/ `3 B8 H7 {) e, `

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5 ?! p- s1 M: W$ v5 H f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 T, r; j; s8 h. j7 G0 C" Y2 F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4 e+ w* C/ w. r+ O& O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 M: Y7 S( y7 E" W) C9 R+ N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 i) J2 `) o$ @3 Q( L4 l5 Q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6 G& g! n: H4 P9 ]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 Z1 e: k; J, v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 K& y0 S4 v$ y. a! h

四、喀斯特地貌

5 X# ?6 N6 X$ G) m) i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 ]2 }, I/ p0 b7 m
: P" d/ V- h' \' e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 }) ]$ F5 W& x/ X5 O% a9 @/ R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3 w5 a+ h; L9 G! }! g( {, N8 O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 h; V" ^- {; L3 [' W" d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

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6 |. ?! c$ d5 M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

( o* X. i3 v& h, K5 [

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1 |/ k; t7 g1 A" V( x5 [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 { O/ Y; F( u+ N& k* K/ k( V$ p6 ?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

O, V9 X( B% i2 s) l" a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6 V. Z( i: B$ E7 `2 m9 G7 ?3 ^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

* S% H- }. }2 n) g. P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5 p9 r8 O; I5 b" s1 |- s! ]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0 u9 ? J5 N7 N- Q+ K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7 r6 h! j) f, I8 w0 O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0 a) s8 b; z; T6 b, p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7 p: q9 G! C3 s8 _- R- i# n/ u' C

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6 l( \! r( v7 r8 [* K6 Y6 m; \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

+ ?: t1 Q% a& d

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

4 Y! S; W8 L3 C: K" |

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 J4 D3 ]! d6 |4 T, b# ~' A* q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 f6 {& k" X" d6 x7 F7 v' g7 Q) g

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

/ q7 @/ F/ R, k( Q5 u2 e! f

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

. y k U6 T, ]- i3 S$ X5 M

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 B, J9 c+ e8 f7 J( B9 k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 n7 c" B9 p4 p+ q# ?; m

五、海岸地貌

# `8 o* j% a- C" C' }" [

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 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 `6 L9 Y7 y6 e) _9 _: b
, q- N) A8 R, N3 O% X

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A3 Z" g7 M, ]: K

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当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基本轮廓,形成了各种海岸地貌。

/ G- D8 w. @8 f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

, h* Z2 i% l/ y

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

0 ^( I1 [# D6 x& b

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据理论计算, 1 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传递在绵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

, W; ~! {( u0 V% \( [* _- B

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输入波能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

6 u. E8 s5 z$ n

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

, {& R9 p' _ A2 E, T/ s

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盐沼植物广布的海湾和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

) ^) _$ p3 x- C H( e

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

9 n p# z; C/ Z" p7 @

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 ]; y/ M9 V* X2 v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

' Z$ k9 y' f4 x

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

1 Y9 E! N9 N& J+ E6 P3 o

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

7 d/ N1 c8 h* J7 v! X X5 P0 q

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

: O: {( v- L3 {; ]( T# M

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

9 C& H$ l1 ?: X4 [1 r5 c4 H- ^9 h

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 N4 x- l% W9 x. U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中国海岸线长 1.8万余千米,岛屿岸线 1.4 万余千米。

: J$ b/ q4 Z' X; V! Z% y: p$ P

海岸带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遍布工业城市和海港,不仅是国防前哨,而且是海陆交通的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

4 c5 G! J$ \0 u% {

进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变过程,预测海岸的变化趋势,对港口建设、围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 R9 j: U7 w" v& V5 R" i

六、海底地貌

2 d) Y" @! y. I7 Q3 D3 ]4 S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7 L$ e7 v v% A: k# ]" M! K
# T3 o6 D& p l2 y

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 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 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

- f; ~ g$ F* O4 P& m) p

大洋最深点11034 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 8846.27米 )。

9 G" w& ~: d' ~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 y/ L8 ?( U1 o5 x

①大陆边缘

2 B& h2 ]+ K4 |, d+ k

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

7 V1 q! v/ Y1 @; i- p# h0 e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3 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

: w3 W# t) Q3 J/ L; O7 c2 R8 r

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

2 a1 \7 d+ h6 u! Z u

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 }& S( c6 m5 x+ H

②大洋盆地

0 X( r# k4 r- U

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

, m: s; J) C7 Z/ h: ^. [4 e( `

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

6 {* o6 |8 p2 _: b. K

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4 b, a: a: [& v

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 c9 E7 V" A3 K" R' K

③大洋中脊

6 D4 m# z, Q/ |. e. @

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

2 j3 i4 S3 V% d3 M: N

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

! D: ^; \8 R1 V

脊翼区随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成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 {+ o: y) Z+ U

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

0 b6 U, P4 T' Z; f

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

! \9 l; Y/ `, l

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

1 r# [6 [6 l$ [. P

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

+ d4 v w% B$ d

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

& v, P8 x# T/ q; _6 Y

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

3 b6 t# u! v9 W- ~3 _' |4 Q# ?& _

七、风蚀地貌

' v4 @0 @; B# _( n; L3 q7 y( A
2 c1 ^6 `" L# i/ J7 b, j

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 R( Z$ D( M3 D% @4 D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

, ~& m* w. G. x. @; @- e

①风蚀石窝

7 _3 K( [5 U4 U

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X- P# C H! ?

②风蚀蘑菇

0 ?5 X* S- m6 p

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

; U# Z, X, ]# r. k

③雅丹地形

8 }+ m t- t6 U y. X' q. ^ [

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

9 Y! |& O% Y) E2 Q+ C8 g: q3 u, H

雅丹是中国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因中国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区发育最为典型而命名。

5 M3 ?! W2 J- Y% b

其发育过程是: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

* i! z+ Z5 P. }3 N2 s

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

& B) S) M3 n7 c9 a7 f3 j

④风蚀城堡

( w/ p7 x8 ]" p3 y$ ^7 Q1 {" r

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称为风城。

" z; _( V* w7 ^( @

多见于岩性软硬不一(如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地层,中国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和三堡、哈密一线以南的第三纪地层形成了许多风城。

* g8 }: ~+ f: b, Z1 d3 y v

⑤风蚀垅岗

" j3 o% V) v9 a2 l) Y: K

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一般发育在泥岩、粉砂岩和砂岩地区。

$ I" K0 B0 j" @' C f) p

⑥风蚀谷

( O2 `# l6 _( N8 [& F1 B) y9 @

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

$ ]9 s. A- ~4 Y$ ]# v

谷无一定的形状。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不断缩小,最后仅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风蚀残丘。

) t( Y* o" A! _ O/ t/ C$ [

⑦风蚀洼地

; A# Y& H, c0 {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

1 ^3 e1 `7 p8 |/ X2 D: d0 f

较深的风蚀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如中国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等。

. d3 X1 l5 k2 H

八、河流地貌

- u( V6 i: V0 s5 q& X+ _5 I

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5 L1 z% g) j: b5 N, ~- `" U7 Q
5 k/ E5 g1 m6 {+ v) M5 W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

( C0 c x2 U0 ~3 @0 f

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 c7 G ]1 y2 ?' j

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 3 个部分。

7 ?1 F: F& O' z5 n0 D k- N! _

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

, q4 o1 U: `/ I+ V& l Q

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

$ M! C1 K7 R# r5 I% u: B

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山区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纵坡降较大,谷底与谷坡间无明显界限,河岸与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为顺直河型。

1 n& [: n* a3 w6 j9 n

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层冲积物,有完好宽平的河漫滩,河谷横断面为宽U或W形,河床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曲线,比降较小,多为弯曲、分汊与游荡河型。

, u I4 g+ I& J1 @

地貌类型中包括侵蚀与堆积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 B$ w D$ L9 X

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分上叠与内叠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

' B! f: Y+ {; H8 S

对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河谷的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河流发育的未来。

3 y% V& Q- S& k1 [* I

九、冰川地貌

& A8 ?2 ~7 h+ y V# z) F

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 K6 C9 V4 m5 j* K' h
) B" w$ O$ p3 i: K7 }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 V5 M7 d7 s X$ W A2 _9 l- g/ x

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 Z8 ?- b4 Z5 V, H1 l+ n5 S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3 }# m) k% c+ |3 P" N6 F) A3 m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营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5 l% W+ ^" \2 v: o3 r( v. `

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3 F1 M% D/ Z$ }/ Q$ m9 ]& v3 h

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

W4 p4 X; `* ^

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6 R0 d+ d$ B5 ^9 J$ U$ f$ ]

十、湖泊地貌

$ [( t$ v3 N( x2 Z4 L

由湖水作用(包括湖浪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 i X" Y0 K! E$ Y) ^* T. M3 v
4 H, x. U: V3 k" k

湖浪是风力在湖泊表面引起水质点振动的现象。湖浪可以改造河流携带的、湖岸边坡被剥蚀下来的物质,在岸边形成湖泊滨岸地貌。

; j r2 a" ?5 X0 ?

湖浪冲击边岸,形成的激浪流拍击湖岸,形成了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湖蚀地貌,如湖蚀崖、湖蚀穴、湖蚀阶地等。

' A9 y, T$ c* ^2 V

湖积地貌有:湖积阶地、湖积平原、湖积沙坝等。

! j; m' H* l0 C, G) z

入湖河流所携带的物质,在湖口地区可形成湖滨三角洲。

! e9 e, C& J8 x' R$ ~% A9 r

由于风、气压、山崩、滑坡、地震等可以引起湖水位围绕一定位置发生有节奏垂直升降变化的定振波,从而形成水下崩塌、滑坡、浊流谷地、浊流扇等。

$ J2 w- } w& f/ T

当湖泊不断填充淤塞,湖水变浅,逐渐向沼泽方向演化形成沼泽。

# U [5 R6 A- ]( M: Y/ B! y+ P5 m' k( C' } 2 W5 C: g/ h; O$ G8 v' o. ] 0 |0 c& t4 S8 X0 i4 A * d; z' e# k9 A$ p y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哈依盟
活跃在3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