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Y; s+ x' J. R4 _: o/ w
下图是台湾岛局部地形,通过宜兰到屏东之间连续的山谷及菲律宾附近地形判读,东南侧的陆块(蓝色虚线所示)和西北侧陆块(黄色虚线所示)应为两个不同陆块在运动过程中碰撞粘接而成,粘接后冷却形成台湾岛当前宏观地形。中央山脉即是在这两个陆块碰撞过程中挤压隆起形成。台湾之所以地震频发,与陆块粘接后冷却内部应力不稳定相关。
6 F N' m5 f7 S5 ^' e $ U$ {, D" `. ^- H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东南侧会发生台湾岛陆块的撞击粘接?台湾岛的陆块来源是什么?陆块运动是如何演化的?这需要深入理解整个亚洲东南侧陆块的演变过程。
3 A6 e+ n! k6 Q1 ~: y6 S( M 中国东部陆块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向西扭曲阶段和向东回退挤压阶段。中国东部陆块伴随亚洲东南侧陆块向西扭曲阶段后,又受到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形成过程中向东回退挤压影响。 5 u2 `9 q$ q/ K% i
蒙古印度洋陆块向北运动形成蒙古高原台地过程中,亚洲东南侧陆块受到向西侧的牵拉,向西南旋转扭曲,造成日本列岛、朝鲜半岛、渤海湾等陆块的撕裂分离,撕裂后的武夷山陆块及皖南陆块持续向西南弧状扭曲。武夷山陆块向西南扭曲运行过程中,先是导致台湾东侧陆块和日本列岛、冲绳群岛一起从武夷山陆块及外围撕裂分离。位置大致在下图的蓝色虚线所示位置。而此时的中国东部海岸线外围大致在图中蓝线所示位置,而外围大陆架边缘及冲绳列岛则是一条连贯曲线,大致在图中黄线所示位置。台湾岛东侧陆块从武夷山陆块外围撕裂后,导致台湾岛的西侧陆块(下图中红线所示位置)从武夷山陆块半粘连撕裂。 + p5 m! q5 T: v1 Q6 A( n
) j% N k k! `: n( E5 j, G
中国东南侧陆块进一步在向西南扭曲,位于武夷陆块陆块东侧外缘的台湾岛西侧陆块从温州到福州以东的沿海地区滞后分离,现在在此位置还可隐约看到此凹陷(详见中国东部沿海此区域局部地形图,即上图蓝色虚线所示部位)。 * W0 n. q9 m, J1 F7 r ]; h5 `
随着中南半岛陆块前端和印度陆块的相向碰撞胶结,共同向北运动导致青藏高原的剧烈熔融隆起,青藏高原陆块本身也对中国东部陆块产生向东的回退挤压,我们在黄土高原及太行山、秦岭、四川盆地周边、洞庭湖、湖南、江西、中国东南沿海等地能明显看到此次挤压产生的影响。
8 B. ^, A8 E3 U2 |/ y 前面描述过,亚洲东南侧陆块在向西扭曲过程中,导致武夷山外围的台湾东部陆块、冲绳列岛陆块、日本列岛一起从亚洲东侧外围撕裂分离。其中的台湾东部陆块撕裂游离,和冲绳列岛一起构成中国东部沿海早先大陆架的外围部分,是一流畅曲线。中国东南侧陆块进一步在向西南扭曲,位于武夷陆块陆块东侧外缘的台湾岛西侧陆块再次从温州到福州以东的沿海地区滞后分离,也就是说台湾岛陆块大致是从武夷山陆块经过两次分裂形成。 . K# i2 \6 k8 E4 ?; i2 y
紧接着,中南半岛陆块前端和印度陆块的相向碰撞胶结,共同向北、向东挤压,造成“若尔盖-汉中崩塌”,折返挤压的中南半岛陆块也导致横断山脉的形成。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压,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东部陆块扭曲变形,其中武夷山陆块外围继续向西扭曲,并在扭曲过程中向东回退,中国东南沿海的“鸡腹”弧状特征更加明显,台湾岛西侧陆块从福州到温州一线撕裂形成的凹槽变得越来越浅。由于中国东部弧状外观的影响,中国东南沿海陆块在向东回退过程中,对于外围台湾岛的西侧陆块施加向东南的推力,而此时,台湾西侧陆块几乎静止不动,西侧陆块向东南的运动直接造成台湾岛当前碰撞粘接地形的形成。中国东南沿海陆块的向东回退过程,也导致中国东部沿海大陆架外围发生坍塌,形成当前岛链的宏观地貌(上图黄线所示为挤压坍塌方向)。
' q; U6 M5 R3 I* C3 I3 l 下图是台湾岛陆块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左侧地图显示的亚洲东侧陆块在向西扭曲过程中台湾岛西侧陆块所在位置(红色块所示),右侧地图显示的是亚洲东侧陆块向东回退挤压过程中台湾东侧陆块的运行轨迹(红色线条所示)。台湾岛西侧陆块和原先滞留在此的台湾岛东侧陆块发生碰撞粘接,形成当前台湾地貌。
; x3 h% _. Y( f
9 f, D$ x6 I5 V1 n$ O( `6 r 能够佐证台湾岛的形成是中国东部陆块在向东回退挤压过程中两个陆块碰撞粘接形成的证据还有很多,比如冲绳列岛从中国东部外围大陆架坍塌碎裂的宏观地貌、钱塘江喇叭口南岸向北凸起的弧状海湾地貌、苏北海岸向东凸起特征、冲绳列岛排列向东南的弧状特征、台湾岛碰撞挤压影响导致的吕宋岛北侧“U”字形弯折地貌的形成和台湾岛东北侧海底痕迹之间的关系。由于不是本文中的描述重点,在此不展开论述。
. o/ b9 _ G' Q: t; j5 a( ^9 v( n" V# l: @+ i ?
9 Y. u, V# v6 D+ c!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