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x3 q" B) V. r4 s( I$ ]. e/ I 核心阅读
) `: o. d0 |2 E2 `- H 奔赴浩瀚的大海采集标本,认真挖掘标本背后的价值,持续开展海洋科普活动……在海洋生物标本收藏量居亚洲首位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海洋工作者加大科普力度,带领参观者开启奇妙的海洋探秘之旅,让更多人了解海洋生物的秘密。
+ O7 p5 e! M! d. Y( K 在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以下简称“标本馆”),有一对“白头偕老”的俪虾——这是标本馆所属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近期发现的深海虾类新物种,幼体阶段,一雌一雄共同住进一种叫“偕老同穴”的海绵的中央腔内,从此这对虾再也不分离。
$ m3 @" L0 k2 } r( |, I9 j 在标本馆,馆藏海洋生物标本总量达87.3万号,约占我国海洋生物标本总量的60%,海洋生物标本收藏量居亚洲首位。在第二十个全国科普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这座我国规模最大的海洋生物标本馆。这里没有朵朵浪花,没有阵阵涛声,却令人驻足感叹,俪虾、砗磲、盲鼬鳚……一件件珍贵的标本令人目不暇接,静静地诉说着海底世界的奥秘。
1 | l- h0 ?1 y d “采集标本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海洋生物”
; q7 C& r& A; k, ?3 i/ }% F “为什么要采集海洋生物标本?”“这些生物制成标本有什么作用?”……近年来,标本馆持续开展科普活动,迎来越来越多参观者,不少人好奇地提出各种问题。
6 D6 D3 Q0 `! L; ]3 @. G- y" J" W 对此,标本馆副馆长王永强总是耐心地讲解:“采集标本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海洋生物。”他常以珊瑚礁为例来作说明:“珊瑚礁常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许多海洋生物的理想家园。可如今珊瑚死亡现象严重,如果想恢复,首先要有本底资料,比如这个区域都有哪些珊瑚种类、数量多少、是什么原因导致死亡,很多资料都来自采集的标本。” ( p( [/ w9 P3 Y0 M
标本是珍贵的实物凭证,携带大量生物信息,也是宝贵的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可用于为海洋生物分类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我们对海洋生物标本进行鉴定、命名和分类,可以回答海洋里有什么生物的问题;通过系统演化研究,可以回答海洋生物如何演化、扩散与分布的问题;通过研究海洋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可以回答海洋生物如何适应海洋环境的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主任、标本馆馆长张均龙说。
& D& y+ l# e- p7 |0 C# N4 W; H “我们将馆藏标本进行数字化,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一键检索’,并根据研究人员的最新成果及时修订。对于许多科研人员而言,这座馆更像一座‘海洋生物图书馆’,可以来借阅标本、用于科研,使用后再归还上架。”王永强说。
% }3 e; [$ U+ X. l9 d3 [ 研究并非最终目的,关键是怎么挖掘好标本背后的价值。“比如,以标本馆刘瑞玉院士为首的专家团队,在标本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弄清了对虾生活史,最终在实验室完成育苗实验,苗种解决后便在沿海地区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张均龙表示:“利用好标本的价值,充分了解海洋生物的秘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1 V7 _9 [* N. P! F: I7 o" V) m# Y “通过标本采集工作,我看到了海洋的浪漫” & N0 h; K. T7 i2 y, d
标本馆内的海洋生物标本多数是漂洋过海而来,它们的“原籍”包括整个中国海域、西太平洋以及包括南、北极在内的50多个区域,其中最早的标本采于19世纪。 + z$ {5 k: i/ r
怎样采集标本?需要做哪些筹备工作?“大体有两种采集模式:一种是自主采集,根据馆藏情况补充,比如我们发现缺少山东日照地区的标本,可以针对性地扩大采集数量;另一种是结合课题或项目需求,比如要研究某类海洋生物现状,就针对这类生物去采集。”王永强介绍。 " v$ _0 K! Q" @* b6 l4 c
乘坐科考船出海采样,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是一件浪漫的事,可以看到海上美丽的风景,听到波涛汹涌的声音。可在张均龙看来,这更要练就甘于吃苦、勇于冒险的精神。
. O& B; X" i) z ~, T8 ?: P( W3 {& I “去潮间带红树林采样,要根据潮水的涨落来进行。有一次,采样完成得特别晚,红树林里的软泥越积越多,我们踩下去,直接深陷到大腿,树林遮挡,路也难找,海水渐渐上涨,若不及时离开,可能要面临生命危险。”张均龙说,“我们拼尽浑身力气,相互扶持着,终于走出了那片软泥地,现在想想都感觉后怕。” 9 @0 a" n; o9 @$ o/ a/ b1 C0 C
“海上环境复杂多变,往往也得咬牙坚持。”王永强回忆,“有一年,我去南沙群岛采集标本,因是冬季,风浪大,床位又在船首位置,一出珠江口就开始晕船。即便再晕,也是边吐边坚持工作。” . W$ C9 `/ h3 h, a# g: k2 F
坚持的动力来自哪里?2013年,标本馆科研人员李新正执行“蛟龙”号第五十八潜次南海考察任务,下潜到了3573米深的海底。“我们看到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动物,有白色、紫色、红色的海参,有海伞珊瑚、铠甲虾、海百合……海水中的絮状物如同鹅毛大雪,通过标本采集工作,我看到了海洋的浪漫。”李新正笑道,“回到标本室,看到自己采集的各种标本,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
2 Y2 b3 K$ s) l5 f2 n, e7 { “期待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生物的秘密”
/ h7 G; g6 H9 v “大家看,这条鱼像什么?”直播镜头里,主持人提问。“这是金鱼!”有人这样留言。可仔细瞧,这条鱼长得与金鱼并不相同。
- x: H7 o b6 A# l& G8 Q “同学们,这是‘童鱼’,国际生物学界用培育者童第周的姓氏来命名。”王永强在镜头里讲述。
& x! T9 }2 N1 o9 C 这是标本馆线上科普课堂上的一幕。近年来,山东省科协组织相关单位持续开展海洋科普活动,标本馆借势发力,通过线上直播或与学校连线的形式,带领大家认识海洋生物。 1 u1 S* I4 G4 K4 v7 o/ j$ o Q A
“在山东省科协引导下,我们线下同步发力,带着专家、博士走向学校、社区。我们单位成立的‘海洋博士团’,会定期到结对学校授课,并带学生们开展标本制作、生物分类等实践活动。”王永强说:“有时,我们还会协助学校开设海洋科学课程、组织编写教材,一些专家成了学校的外聘讲师。”
8 e# a8 J8 k6 I/ d3 K- c, @9 N0 n 不光要“走出去”,还得“请进来”。“我们与多所学校合作,开展研学游、夏令营等活动,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内容和层次的讲解。”张均龙说。 9 X- i! k2 n7 _0 r" @3 H
谈及未来,王永强表示,标本馆将充分发挥馆藏标本的价值,提升标本馆功能,以生命进化为脉络,结合一些新技术重新布展,以崭新面貌为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科普服务。
& Q) Q" {6 {" A' v9 o# L( b1 p “每件标本都在讲述海洋的故事。”张均龙说,“期待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生物的秘密。”
# v# n, z5 R+ S: C! b/ h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8日 13 版)
" G/ u0 K/ G: Y. v& u d! z* a5 l W0 m
举报/反馈
6 w; o3 l+ q, l+ y
9 v5 t. s) @( w$ L8 a" V: Y1 v) I
6 r9 e& j% u/ Y! x5 V* \! d2 d" L% {$ D+ I8 k9 K
/ \/ Z& N: ]9 N" b(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