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k. j: ?+ _* g, w7 f
综述
# X- X0 ]1 U. E) Z$ _% b1 B/ Q 这是世界总是充满了奇妙,为大众所熟知的食物如大虾,竟然还成群结队地生活在450度的海底热泉旁。 & d3 v0 ^4 ~% q6 Z- w* y6 G2 ^
不过,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此大虾非彼大虾,栖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这些大虾,是海生动物种群中的一个另类。 7 l3 e3 y: C8 r- ~3 M
它成功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也吊足了老餮们的胃口,但显然和食客之间的饮食源缘较为薄弱,换句话说,这些大虾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可食性海产品。要把它们笑纳到肚子里,就等于拿自己的生命在做赌注。 p, |' d' d5 y
4 m$ L, @5 D) H# b, a" J0 ]
热泉与盲虾$ @0 l7 T( r: v
凭借常识判断,在常压的物理状态下,水抵达100度攀升至沸点,可随着压强在直线上涨,水之沸点也出现节节高的现象;当压强开始向回返的方向降落,水之沸点也逐步跟着下滑。解释前者最好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在高海拔地带面对食物难以烧熟的问题。
2 u- Y+ Z# ^4 ` 到了深洋海底,类似的问题将再度浮现,沸点的高低和水压成正比。海底热泉的形成完全拜地热所赐,当地热提供给海水足够的热能后,一眼一眼的火山喷泉开始释放着威力,其温度低辄60度,高辄464度。
% z! z% a9 f6 e+ r
4 y1 _. E5 l1 O! H 热泉内部包含不同的矿物质,喷发出来的颜色呈现黑色、黄褐色、蓝绿色等。很多海底生物会因此敬而远之,但仍有特殊的种群选择在热泉旁存活。 " |0 W' T* l; H
要知道,这里长年累月得不到太阳半点光照,这些鲜为人知的特殊种群,却能够既来之则安之,依靠地热资源输送而获得一席之地。
9 y' A1 w' i7 v. S+ u) x 5 \' c# r S- t. [
英国科学家在2012年在加勒比海底深处有了新的大发现,一座海底裂谷中耸立在离洋面5000米处,海底热泉瞬间进入到探险者的视野,携带某种黑色矿物质的热流,不时地朝着上方汩汩喷射,其喷射高度长达有近1公里左右。 8 f% z) V* t6 W! w6 c
极为罕见的是,数以千万计的“无眼虾”把喷射口的外围笼得密密匝匝,最多大概有2000只就栖居在一个平米的范围之内。 8 P ?& u2 K$ v. Y- ^4 v7 |4 e7 U6 |
+ E+ N ^: H5 m; u# x: j6 E
由于这种大虾特异于常规大虾,为了方便辨识和研究,它们又多了一个学名交大西洋喷口盲虾。 3 S1 l' F1 A& C: n, T- m
严格来讲,它们的近亲此前上了研究名单,定位也在海底热泉的周围,鱼虾蟹之类的通通都是。
3 B: k9 i4 q0 F1 L1 J5 p9 O
' `" B$ u( K9 I. M/ e 盲虾之“盲”
$ a- y& N' _9 L 有科学证据表明,这种类型的大虾,可能在刚开始进化的时候,就对海底热泉谈不上什么依赖,尤其是雌性大虾为了优生优育,会在繁殖期远离喷射口,选择别处安全之地待产。 5 O8 p3 d6 w, @% j3 _9 f% A3 y
出生后的小虾靠什么食物来补充营养呢?经过光合作用后的食物,对身体机能的发育有好处。 ) Z3 A7 [# X/ l* {; a3 C7 @
4 d0 {) d1 A% }6 u) |( X5 C/ u. s
但当小虾长到成年之后,它们必须重返阔别已久的“基地”。眼睛作为器官不再能正常发挥起作用,倒是在脊背上演化出一个光传感器,这可以满足高温高压环境下生存的所需,会第一时间察觉到海底热泉发射的红外线。
1 e& E2 Q% S5 O" ^; f# ] 成年大虾顺利过渡到捕捉以化学合成为基础的食物为生。 1 E6 M+ L( N/ V$ O* [
; R7 i% Q1 N% R& W 嗜热菌大量依附于海底热泉,无论是喷出的金属,气体,还是矿物质,它们都照单全收、不挑不拣。大多数嗜热菌从含硫无机物中抓取能量即含硫氨基酸。
. |, z1 Z! N/ Z6 @& M( o 成年大虾以自身为嗜热菌的培养皿,从而源源不断捕获食物。
. Z$ }$ W2 @" T6 ]3 C5 U# v
. A1 Z! k& U2 V* Z$ G4 i6 k 深海虾和浅海虾在骨骼的发育上,出现了两种形态的分支。深海虾的外骨骼的硬度比浅海虾要软10倍。
5 J9 [- Z" y( ~( x: ? 大西洋喷口盲虾最大的看家本领是,在100度甚至以上的高温环境中,可以相当迅速地进进出出、畅通无阻。然而,不幸的是,只要在39度以上的水温里待上一阵子,生米就会煮成熟饭了。
7 Y% g2 y/ p& A) i 它们通过光传感器读取海底热泉的温度,当感知到水温超出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将以最快的速度移出空间,进一步躲避高温带来的伤害,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和自保。
7 f/ g% z9 A4 b2 U4 Z4 r! ` 它们的外观颜色显得有些苍白,当真被煮熟后就会变成和可食虾一模一样的红色。人类要打算满足口腹之欲的话,还得事先掂量一番,无毒无害的才能放心大胆进嘴。
' J+ N4 U+ o& p7 `. K6 f/ }
/ g O- b* K2 V4 ^6 A& { 海底热泉喷发出的矿物质多半参杂侵蚀人体的重金属,可想而知大西洋喷口盲虾肉身上所携带的毒素,若是被吞噬后隐匿在人体器官中发作起来,估计是没有什么后悔药可吃的,再先进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恐怕此时此刻也难以补救! ! t7 @, y8 p8 O1 m. C8 x5 m
* J; G9 v* q4 @7 @8 A5 f
结语
& b" ?2 q$ A# Z F1 a6 S 陆地和海洋相比,前者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绝佳之地,踏足在坚实的陆地上,我们才能世世代代拥有存在感。
6 y$ J& Z# A& H4 j5 ] 海底的世界远远大于人类的预想,不明身份的生物会潜藏其中,雄踞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可谓是高等杂食性动物,往往禁不住海鲜美味的诱惑。 4 V+ m2 z5 [) x# u: o
谁曾想,海底热泉旁的盲虾很难对付,被人类遇到也算是棋逢对手了。吃还是不吃,这是一个问题?为了自己的一份安康,还是忍一忍蠢蠢欲动的脾胃吧!
* x" }+ f- J6 Z% [
- @! v" t; a6 C! G7 r 疫情时代在提醒着我们,人类吃了不该吃的食物,会为此付出惨痛代价,更何况生态圈内的显性和隐性污染何其多,单单为了追逐盲虾口味上的猎奇,不惜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最终必然会落得个得不偿失的下场!
- R; X$ T/ m9 i i# u 人类的聪明和愚蠢,其实不过正在一念之间沉沉浮浮! 4 A4 }2 {" d' X, _
# [7 }) C, _- t- x' r
) h2 u/ m( p9 Y E% A
+ i T2 r8 F4 q1 @9 g& l2 d2 n. a) d2 C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