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在浙江安吉召开的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上发布。37个典型案例涉及17个省份,均分布在“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或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关键节点,涵盖湖泊、湿地、河口、江心岛、沙漠、矿山、退化土地等多种类型,以及自然保护区、流域、海岸带与海岛等多类区域。这些案例充分总结了地方工作实践亮点,梳理凝练了山水工程、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等领域探索形成的典型技术模式和科学举措,在统筹管理、体制机制、资金筹措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具有示范借鉴意义。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特推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栏目,介绍其实施生态修复的做法和成效。9 h( s# z& x& z0 M- O$ s6 t
/ [' v& N) i2 q5 M4 H$ X/ ^1 j
1 z) U! j b& o, A
! X3 A1 U/ \3 L& D8 l" w
/ s0 Z. s5 Q/ e1 }, j
摘 要
5 u! O) P: T) P9 K) R* I p, _: n) Q
* I8 a. n8 _; Y" v: e5 G$ q1 K4 O# M
F! f Y: |* J0 W0 W近年来,山东省日照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创新兴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战略,按照生态优先、港城融合的总体工作思路,在海龙湾率先实施了港口岸线退港还海项目——海龙湾退港还海项目,下决心把港口生产区搬离城市,将昔日的煤堆场变成了碧海蓝天的黄金岸线,让良好生态永驻城市,让群众零距离亲海。
3 C9 g6 n( ^/ k% W/ ^6 H$ N* l+ C2 ^2 r. S& x, b, g1 j' U% c# @; m
$ X. s$ S, w" g( {- w% m x海龙湾退港还海项目探索出一条港口工业岸线生态修复新路径,创造了优质岸线恢复新模式,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0 W& }9 L6 H: \5 j
, l/ r, H8 ?8 i6 @+ I* i9 U5 W$ y; J
引 言
# n- g x" s# ^8 Q
4 E3 ]0 U) x/ x0 j& B5 X/ q1 G5 ^ e3 ?* d
日照因港立市,日照港“因煤而生”。从1982年日照港动工建设至今,日照港石臼港区煤码头及其配套的煤堆场承载了日照港几代人的使命和记忆。它们是日照港业务发展的第一块基石,也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外出口的主要码头。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港口业务量的不断提升,城市发展与港口繁荣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2013年以来,日照市抓住瓦日铁路建设的时机,积极推动石臼港区规划调整,明确逐步推动石臼港区东区的煤炭作业区域全部改移至离城市较远的南作业区。
* N- T7 l0 v% [. P0 y) e. h) |
. E' j0 {! m5 n: ]
% |0 \; W, ]- V2016年以来,在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支持下,日照市通过整体规划、科学论证,在全国率先实施退港还海生态修复工程,修复46万平方米金沙滩、岸线1882米,腾挪出的2000余亩土地用于打造集休闲、旅游、度假、商务为一体的高端城市综合体,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评价和认可。6 J7 S8 ^( j. Y' w! l& C4 L4 w7 n7 \
e- W) M v( C+ s8 `( @$ n1 l% S6 T5 K
问 题
, J- ~4 q6 N$ G* l5 ^0 l: A
2 }( d+ ]; }: k: ~2 u
# d' p% W6 s# R y3 y% j% k日照港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及原材料中转基地,国家铁矿石运输第一层次港口,中国北方重要的原油、液化品集散地,全国最大的粮食、木材进口口岸和焦炭转运中心。然而,日照港原石臼港区煤炭作业区域紧挨风景区,货场在装卸、短倒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对灯塔风景区、万平口旅游景区以及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运输铁路穿越人口密集城区,也给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商业及旅游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6 v, _4 p0 S& L; c
k8 D! z( u7 L/ G; y7 t0 p: P海龙湾区域煤堆场作业带来粉尘、噪声,区域旅游、生态功能问题亟需解决3 o5 ]2 w6 A, K6 j
措 施
8 A* c, I$ p. Q
1 I4 w8 ^/ }9 m9 B(一)做好科学规划设计,把综合效益的高站位“立”起来# h @5 P' O# c! v9 a5 j& H/ l
9 z9 x+ Z4 g1 c1 Y$ K" P9 ^" i日照市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第一道工序”,坚持生态改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考虑、综合推进。以补齐优美岸线为目标,委托国内著名海洋科研机构、院校参与项目论证和规划设计,确保工程设计科学、方案可行;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尊重历史、市民情感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煤码头工业遗址公园等景点,与灯塔景区、万平口景区连成一片,让群众在家门口赶海踏浪的愿望变为现实;将腾挪出的土地规划打造成高端商务、旅游休闲区,直接带动港城高质量融合发展。
2 ~* q K$ v9 C2 i; x+ g n
# Y/ Z. j+ j) F9 h4 y' Y6 {. N! h; z5 p) n6 j
(二)改革投融资模式,把退港还海的社会资本“撬”起来
; m W; D4 [# i$ i+ ~
Q7 D) o: E8 @) O6 L日照市坚持问题导向,积极主动寻找“有中出新”的破解路径,在提出海龙湾退港还海项目构想与规划时,充分考虑投资的可持续性、多样性,将岸线生态修复纳入“东煤南移”港口转型工程,进行同规划、同部署,将腾挪出的2000余亩土地交由政府统一规划与开发,中央财政和市级投入4亿元修复岸线,带动社会资本及地方投入近40亿元,创新形成了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融资模式。: h' D! Q1 @7 \& S9 u: Q. o
4 q2 \0 S& O9 ^7 X3 X9 ]8 F! N
(三)突出技术创新机制,把全程绿色施工的基础“筑”起来4 l2 j2 i' `7 a9 a3 v2 l
5 X+ L# m' Q% W7 V" k9 b1 j5 j
为确保在生态修复中不给生态环境带来二次污染,日照市加大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先后研究创新了自动水幕式喷淋装置等新技术、新成果12项。在沙滩形成过程中,首次采用的特制防污屏、超低台车出运沉箱施工等先进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被评为交通部水运工程一级工法,为今后海域岸线生态修复全程绿色施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6 X8 J8 a) L' w/ I" p
- v0 l0 g9 u0 {' q- W: Y8 s' v2 I C整治后的海龙湾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更好地维持了生态平衡,恢复1882米的生态岸线,修复沙滩面积近46万平方米,腾出2000余亩城市发展用地,“黑煤场”重新变回“金海岸”
- `- o. L. h0 e; s" |2 r0 i成 效 $ p1 c0 i& B5 p+ {
) W$ i4 `1 H/ R; i% E: I5 y- f(一)生态修复成果丰硕
( P: s: z4 b% e! @5 F
+ ?$ p7 Y: @& N; q9 I/ _3 u项目恢复了1882米的砂质岸线,修复沙滩面积近46万平方米。通过生态修复,形成了以“龙山咀”为龙头、以“海龙湾”为龙尾的优质砂质岸线。监测表明,修复的沙滩稳定并且面积不断增长,周围海域水质提升至国家海水二类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控制在每立方米30毫克以下,细颗粒物含量控制在每立方米25毫克以下,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海龟、江豚等10余种海洋生物频繁出现在项目周边海域,退港还海、改善生态的目标已初步实现。& i* j, l2 \9 [ @- l
0 ?1 x; @$ u w v, H
, m+ w# o3 G. A$ q& A, I5 r+ G1 p(二)港城融合成效显著
& N* G) [# B) ]+ K; {4 [8 I$ K7 P% M0 |5 T9 p: H8 r
通过项目实施,日照港将煤炭装卸作业区搬迁至远离城区的港口南部区域,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北部散货装卸作业向南区集中,在北作业区布局建设了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单箱综合能耗降低50%,作业效率提高15%左右。项目规划建设的煤码头工业遗址公园、海上艺术长廊等景点,与灯塔景区、万平口景区连成一片,满足了周边群众家门口赶海踏浪的愿望;新形成的2000多亩可开发土地,打造集休闲、旅游、度假、商务为一体的高端城市综合体,为港产城融合发展带来新产业空间。
" {7 s4 x% u4 h3 I
2 _ J9 V' n( M/ H0 S( M$ F1 F* l( V- K& o7 R @% ~+ i! i
(三)生态样板全国推广
% w# N4 a1 J7 C( }( |' m& L4 T! M& B8 Z5 t6 h0 Q
该项目是陆海统筹发展战略思考框架下涵盖海洋及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综合规划治理、海洋及沿海城市文化功能提升、海岸带生态安全保障、海岸带空间生态文明建设等一体化总体布局的示范项目,蹚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创新之路。项目经验多次在全国交流推广,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栏目对项目建设进行了深入报道,为类似实践提供借鉴。: x1 {* o% X! J) F) i# V
" i5 N. o( l9 `9 `" {9 |
5 g @2 i8 Y# m( E/ T(推荐单位: 山东省海洋局)
- @" [2 r% C4 p8 H9 ~4 i+ Q u3 x8 r% {5 k5 H. W! D- c3 U) m
2 }* b0 Z- o3 B4 d2 o }
来源:自然资源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