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杨雪
: T- \/ _5 {8 x# y% B7 c% {7 k8 d/ Q' S4 \; r
视频制作:杨雪 洪星 陆越 , M/ d; C7 w7 O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所史馆里 ! d( j9 N m- K" m3 r8 K
收藏着一块特殊的岩石
# R% P- z( o5 P* V$ {它是中国首次南极科考样品的其中一件
& |8 `& @0 m% D! R是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青松把它带回来的 % s) Y+ o- _# E" z( W2 @! {3 y
( x h1 [. C; j- S- V: U
1984年首次南极科考采集的岩石标本 (本报记者 洪星摄)
- P9 n8 q3 n3 x, e8 U- z4 p+ ] Q% Q1980年1月6日 / [" R) U: D$ W2 |
张青松和国家海洋局的董兆乾
* A8 K9 U% J8 \9 a' U被中国政府派往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访问考察 2 k& s9 a2 E0 ~) ?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登上南极大陆
: h/ I% \7 @. q
k" ~$ Y' y _7 F! p* u: y# `' K' B7 f
+ T* @0 S% N' c+ k/ `+ m. {/ B. U i
1980年1月12日,董兆乾(左1)、张青松(左三)
" U/ C; B% f2 k准备飞往南极麦克默多站 (张青松供图)
. E; }* c( i) f: u75天的访问参观 & S2 {0 m" b! a! J0 s& ]1 g) P
张青松和董兆乾深深感受到
1 V0 ]3 o- v" a. q, I我们中国落后了 " R: l5 x: ?- }0 T9 v# F Q0 W; q
当时已经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
$ g" {( t* t$ V$ h% B4 C回国后 9 G+ D% u* y! r7 q6 T4 y1 D& l8 H# j
他们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考察报告
7 f* F1 y5 x F. p为我国开展南极考察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6 N- O) @$ l0 V, C3 N$ l
张青松不顾南极考察的艰险
! O! z3 R, c8 ~. `. n, F又主动申请再出征
: s. m! I+ a0 b6 @7 J1980年12月—1981年12月
2 I ] Y" J$ k. l! S在澳大利亚戴维斯站进行了越冬考察
0 \. \! Z. G* E$ a# Y一方面进行地貌和第四纪环境研究 % N! w; x& M/ ?/ X
同时也默默学习建立和管理考察站的经验 : z. U& i9 F/ }/ {: X: ~. Y% ^- V
, r9 x8 ?; x) [% ?; I1981年1月,乘坐 “纳拉顿”号前往戴维斯站 (张青松供图)
4 b: y& D' L! |# m这次南极之行 $ v/ l3 ` D6 n( x
张青松收集了8箱标本和样品 4 L6 C( _+ @/ }
与所内外专家合作研究
1 Q1 O4 W5 m* |( ?8 e! `获得了我国第一批南极研究成果
: ^2 ~* ]2 r7 X+ g! `9 N. ~! p- n) |6 A$ T d1 L
1981年7月10日,戴维斯站又见初生的太阳 (张青松供图) 8 f6 J. Z2 T9 O" W* e' @8 M! U
1982年8月
Y/ H: I4 J: Z张青松在国际南极地学讨论会上宣读了2篇论文
/ t, B. ?; ?4 F- h) b: U) E2 u但外国学者只承认这是张青松个人的
/ r1 e# W& T0 n6 f6 y不承认是中国的南极科考成果
6 @) j, C; [+ E% u, D' d# V' B因为 & _9 H/ F7 t) d, e
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考察站和长期科考计划 : w8 N7 a$ ^3 _
在给国家南极考察办公室的报告中
" j9 P( h9 a, @张青松提出三个可供选择的建站地点 + f6 m4 B# Y7 M5 P$ J
南极半岛、拉斯曼丘陵、和阿德雷地
' T2 W4 ^. I! B$ C如今,前两个已建成长城站和中山站 & V( ^) G3 @0 \3 `& [" k
第五个南极考察站
# C; i# G2 p. s. |6 V7 m# ]1 d正在阿德雷地附近的恩克斯堡岛建设中
, O+ `9 @+ ]4 [1 p& A: o
# q4 F2 k- e, q9 ~! S- I乔治王岛地形和长城站位置图 (张青松供图) * J h0 \. H" H4 I6 L5 M& g+ z' J
1983年 7 @) A; Z/ y. ]# i4 \* N
中国加入《南极条约》 6 K! K- V; e: s0 ^
但没有考察站 # e8 K3 Z% J6 m4 R
我们在南极国际事务中只有发言权 ( q* Z3 r7 m- J) L
没有表决权和决策权
9 B4 V, j' o* i! w* E. W. _1984年10月
1 b- I8 o) p: |! v8 ^/ {张青松和董兆乾作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副队长 9 O: ?4 e+ @, t0 X2 J: A3 U
再次同赴南极协助建设长城站
% G6 ?% q# ?0 M0 x5 _3 d* v5 |) H文章开头的那块岩石
% u& {( \0 \% r# g! x& w就是张青松在这次南极之行采集的 $ U) t( Y9 U4 w3 E; A. Y1 m
成为中国首次南极科考的样品之一 & \! h, @+ t9 D: y3 j) r9 B
1984年12月30日 7 a$ h& p7 ~& Z0 g6 D7 ^9 b9 n
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在南极乔治王岛 6 ^6 C7 t4 r& k7 r% j* [! N
1985年2月20日 + I5 s4 V4 w( J' j' G
长城站落成 ( ^2 i% p& @* `! t
同年秋天
- g# l, H' ^5 S _" S! r7 ^& Y中国被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国
9 @$ r4 a* B( k' ~和“南极科学委员会”成员国 , W9 i; f+ K& p* b) {# { K3 P8 R- b
从此 z1 }5 t$ {: K; Q& I; E
我国开启了独立自主、有计划的南极科考时代 # p$ H4 M* C; r' z1 Z" }
7 _0 Y# W! v C. u4 o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张青松供图)
2 w9 g- f E! z! f来源:科技日报
0 v+ R/ Z0 q* P1 _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8 Q7 W+ D; a$ q3 Q, n, F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