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发现:江淮地区过去千年降水变化呈“暖干-冷湿”态

[复制链接]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周鑫教授课题组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对江淮地区女山湖沉积物进行多年研究,重建了该地区过去1800年以来的高分辨率季风降水演变记录,发现江淮地区小冰期降水较中世纪暖期偏多,降水变化呈现“暖干-冷湿”模态,与华北地区降水变化趋势相反。  c) @  ]7 o- \; l3 ]1 F/ }
这一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地学领域知名期刊《地质学》(Geology)。  T6 u( U& {+ R! r1 Y& S2 E( K
探究江淮地区季风降水的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对于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旱涝灾害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气象观测开始时间晚,该地区降水的长期演变历史仍不清楚,限制了对较长时间尺度降水驱动机制的探讨。
, \  ^% j% Y/ u/ T0 b+ |8 j周鑫教授课题组对女山湖沉积物进行细致分析,构建了精准的年代学框架,进而运用多种水文代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和相互验证,成功重建了江淮地区过去1800年高分辨率季风降水演变记录,发现小冰期(公元1400-1850年)降水相对于中世纪暖期(公元1000-1300年)明显增多,过去千年降水变化呈现“暖干-冷湿”模态。+ C- w$ G2 ^5 x. m( p- g
该课题组进一步探讨了过去千年江淮地区季风降水变化的驱动机制。基于现代气象观测数据显示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江淮降水的紧密联系,他们对比了过去千年降水记录和赤道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重建记录,发现中世纪暖期的“类拉尼娜”态对应江淮偏干,小冰期的“类厄尔尼诺”态对应江淮偏湿。
! [' A/ G! ^$ C1 a5 o. G他们认为,小冰期太阳和火山等产生的辐射减弱,全球温度降低,在“海洋自动调温器”的作用下,赤道太平洋呈“类厄尔尼诺”态,更多水汽汇聚到江淮地区,最终造成该地区降水增多。而在中世纪暖期,太阳和火山等产生的辐射增加,导致了相反的变化。& {: v  g" t. a2 V9 N1 y: V  ]) |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3 x2 P; X  r5 L% T0 X! P! I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