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向两极进发,气候会变得越来越寒冷,植被的面貌也会随之改变:从靠近赤道的热带雨林,到亚热带的常绿林,再到温带的落叶林和针叶林,最后到只有低矮灌木的苔原。北冰洋沿岸地区一年有超过9个月的时间被冰雪覆盖。茫茫雪原上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只有游荡的北极熊等动物。
7 b8 }( o; w: \: `! ] 其实,那里并非只有苦寒的一面。在短暂的夏季,众多动物生机勃勃地生活其间。即使在漫长的极夜中,动物活动也不曾停止。它们赖以生存的,是一类毫不起眼的生物——地衣。 : C, E! _- L! ~+ ^2 B
多样的地衣
, r; `: L. l) A) x: Z4 m在极地的荒野中,地衣可以说无处不在,但又常常被人忽略。这是因为它们长得十分低调,大多贴合在石块或灌木枝、树干上生长。如果你在石块表面看到一片片近于圆形的斑点,那多半就是地衣。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地衣也具有十分丰富的多样性。从形态上来说,地衣可以分为壳状、叶状和枝状三大类型。 壳状地衣指的是与附着的基底结合得非常紧密、难以剥下的类型。前面说的“石头上的斑点”就是壳状地衣。壳状地衣是极地非常常见的地衣类型,如果茶渍衣、地图衣等。这些名字源于它们表面独特的纹路或突起。有了壳状地衣的附着,石头或树枝就像穿上了迷彩服,色彩丰富而美丽。 壳状地衣 叶状地衣选择在石头表面和树枝表面形成片层状的突起,好似开出了朵朵鲜花。这些突起增加了地衣和外界的接触面积,能够更好地吸收水分,还能通过阻拦尘土或岩石颗粒来获得矿物质。 叶状地衣 枝状地衣更接近植物,能够向上生长,并如树杈一样有分支,只不过其高度通常只有几厘米。枝状地衣大多生活在靠近岩石或有枝干掉落的地表,有白、灰、红、黑等颜色。还有一些枝状地衣另辟蹊径,生长成网状,挂在灌木的枝头,好似给灌木丛披上了一串串流苏。 枝状地衣 奇妙的共生体0 ?5 Q2 S( K) }2 w: Q/ L
地衣的生长方式类似植物,但它们又并非真正的植物,而是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综合体”。它们的个体无法独立生存,只能共同生活以适应环境。 组成地衣的生物主要有两大类:真菌和藻类。如果将地衣制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真菌延伸出的长长的菌丝相互交织成的网状结构——它塑造了地衣的结构。这些菌丝构成的网格好似一个个“小隔间”,而“居民”就是赋予地衣多彩颜色的藻类。 这些菌丝除了起支撑作用,还能如地基和运输管道一般让地衣牢固地附着在基底上,并将水分和矿物质源源不断地运输到藻类附近。 生活在“隔间”中的藻类是重要的营养生产者。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除了供自己生长,还能共享给无法自己产生有机物的真菌。于是,这种神奇的互助共生关系就形成了。 真菌和藻类在繁殖上也能完美地搭档。繁殖时,真菌会形成一些易断的菌丝,包裹着藻类细胞,形成繁殖颗粒,随着风和水四处扩散,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就开始新一轮的生长和繁殖。 ) L6 @6 C$ q% f+ A6 h0 B! j
无闻的开拓者* U) S3 m" n U+ H
地衣的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每年只能生长一两厘米。极地地区的地衣生长速度更慢,但缓慢的新陈代谢和独特的共生结构能让它们忍耐极端的环境,即便是低于 -40℃的严冬也能安然度过。这也是地衣能够在极地立稳脚跟的根本原因。 地衣在为极地动物提供食物的同时,也改变着极地的环境,尤其是壳状地衣。它们附着在岩石上,生长时会分泌地衣酸,缓慢溶解岩石,获取矿物质。这种缓慢的侵蚀作用也是极地土壤的形成方式之一。 某种程度上,正是地衣让石头化成了泥土。此外,地衣还构成了极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在冬季的漫漫长夜中,万物凋零,只有覆盖在雪下的地衣顽强存活。因此,一些叶状和枝状地衣就成了极地动物的食物来源,驼鹿、驯鹿等在冬季用蹄子刨开厚厚的积雪寻找地衣。即使在万物复苏的夏季,地衣也是昆虫等动物的食物之一。 因纽特人等在极地生活的人类也很早就注意到了地衣的存在并对其加以利用。除了食用,一些叶状和枝状地衣晒干后可以作为良好的生火材料,将地衣作为填充材料塞入衣物内还可以防风、保暖。如今,地衣有了很多新用途: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可以产生多种人类前所未见的化合物,成为潜在的药物来源。诸如从地衣中提取的石蕊,已经作为化学指示剂使用了上百年。 地衣这种神奇的共生体在极地起着开拓者和奠基者的作用。没有它们,极地的生态系统将失色不少。地衣对环境十分敏感,轻微的空气或水污染都会造成它们生长减缓甚至死亡。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这些极地开拓者最好的方式。
; |0 @# V0 G G" h! Y- [6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