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盐碱地上崛起农业创新高地 大众日报点赞山东黄三角农高区!

[复制链接]
发挥国家级农高区平台作用,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 g( M6 r( f- |& M; S0 q
盐碱地上崛起农业创新高地

. Q! h+ P' ^% F# i' B& Z5 T" I( Y! R! P  F& Y: q; s/ D: |5 ?
黄三角农高区是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这里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区域,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是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发展盐碱地现代农业的天然试验场。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按照“打造以盐碱地为特色的全国农业创新高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建设盐碱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发展思路,汇聚中国科学院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建设发展全面起势。
. T/ B2 G4 d) C3 a8 U) `" \) w
, f' `( E3 I5 y! |3 s* V——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路子。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探索以盐适种、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提质增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特色路子,即构建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改善农田生态健康;构建盐碱地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系统,培育盐碱地特色种业;构建盐碱地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发展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构建盐碱地特色产业链条,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现盐碱地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按照“四个构建”新路子,坚持适地而用原则,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药则药、宜草则草、宜游则游,利用农高区44万亩滨海盐碱地,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探索路子、提供借鉴。
) p# `; ?- g, w8 C% O# G  t3 f# \! d
( G4 T& H& y6 t+ O% T- u6 ?
! t6 J8 a1 e! u+ `. W/ v6 v
农业迁飞性害虫, p7 f7 `2 A4 W' x6 n1 |' v, v: Y
智能化精准监测与阻控研究平台
4 u# r4 b7 L: J. X$ w
2 ~0 I9 N6 n: z  K$ e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吴孔明院士团队、北京理工大学和山东省农科院合作共建,是国内首个农业迁飞害虫高空雷达预警与防控研究平台,在黄三角农高区建设3部多极化雷达和1部相控阵雷达,组成雷达矩阵,实现对迁飞害虫的识别监测。该研究平台通过对迁飞性害虫迁飞行为、自动监测预警技术、精准诱杀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创制空地一体化精准拦截诱杀技术体系,在山东省构建立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重大迁飞性害虫防火墙”,有望实现对过境害虫的早期预警、“源头”治理和绿色防控,为保障山东省乃至东北、华北地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促进山东省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 q; C! \* `/ B. B$ K: l+ \) I9 _+ Y% Z" W$ W1 ]" J7 G. K
0 r/ V5 w( N0 ?

7 M7 o9 B# T2 K2 }0 W" @滨海新动能产业园3 [! \4 t. x- q5 m7 e3 x% |

% g/ I+ v/ J5 Q1 [7 F+ a* {
% F/ P9 y% H7 k; k2 j% H0 j. n! L7 _) P
滨海新动能产业园规划面积9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业科技服务业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农业新动能产业高地。大健康与功能性食品产业园依托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院所创新资源优势,以黄三角农高区植物、微生物、动物等盐碱地物种资源为主,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健康与功能性食品产业聚集地、产业技术创新高地、行业标准制定及产品认证基地。农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培育以无人智能系统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整机装配及市场化应用、大数据系统服务为核心的农业智能装备制造业,形成覆盖盐碱地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科产服”融合的创新生态。0 y% Y4 S; w1 @8 m
) D  O+ ~$ @. c: N

7 o1 f2 j  _. y2 j2 z" T1 v5 l: t& p& S8 i  c% o
益虫资源综合利用: v# \1 f& i6 O/ E4 l  {
中试研发平台
; X# @$ X( d& H4 \  g8 \9 O
3 j0 q2 e. u1 g" ~, J! L: g# L
由中科院动物所专家牵头,成立了山东中科益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组建30人的研发团队,突破蜂种筛选及品系优化、优势蜂种营养条件优化、优势蜂种的继代繁殖、熊蜂基因修饰、快速育种、智能繁育等6项本土熊蜂繁育核心关键技术,人工繁育、三级饲养繁育、二级饲养繁育等3项捕食螨繁育核心关键技术,打破国外种质资源和技术垄断,实现农业益虫品种创制、评估、认证、繁育全链条国产化。目前授粉熊蜂已达到1.2万箱年产能,正在进一步扩大规模,2021年底将达到熊蜂2万箱、捕食螨1万袋年产能,推广面积2.5万亩,力争5年内蔬果主产区实现国产授粉熊蜂市场的全面替代,占据30%—50%国内市场,打造一流的益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 l+ Z% T- A  s) {! C0 y! B9 T$ ^: Z* a, _2 }( ?; i

* [6 A/ e+ `# J1 v9 F/ n! g黄河三角洲农田生态系统$ G1 D+ _/ m2 \
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场

9 d, e4 [+ h8 c6 _  @( y: Q% z/ V- D, n+ I0 }, k
由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组建,在黄三角农高区布局建设盐碱地农田生态系统观测核心站,实现对土壤及气象参数的定位观测和数据采集整理,监测网络覆盖整个黄河三角洲区域。监测数据、研究成果开放共享,为相关研究机构及科研平台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撑,为盐碱地现代农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理论支持。目前已建成野外长期定位监测网络,配备土壤蒸渗仪、标准梯度气象站等仪器设备,监测降水、光照、空气温湿度等各类指标100余个,获取监测数据300余万条。建成耕作制度、轮作模式、灌溉方式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8个科研模块,在土壤结构改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盐碱地土壤专用调理剂2种,建立滨海盐碱地水盐调控和肥力提升技术5项,集成盐碱地经济作物规模化丰产增效技术3套,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10000亩。' d7 a% Q0 b9 D( w; L4 Y
+ _# \/ A  t  s0 H; B+ C

; M0 B0 Z9 Q; f/ y4 T* s/ a  |盐碱地农业技术
! D* [0 X. ?; ]& I1 k* J6 m综合集成示范基地
1 ]' ~9 Z4 ]. U# \7 v# z7 q4 O
' B& [* S8 l! b8 I+ o: A3 y. i
建设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试验、耐盐植物种质创新试验、“七个一”智慧农业试验3个功能区,进行盐碱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和新模式的系统集成应用和测试验证,建立以盐适种、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提质增效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试验示范区,配套水土气生一体监测系统、水肥药一体化系统,实现农田定位监测、精准灌溉、精准施肥。耐盐植物种质创新试验示范区,建设了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圃和标准化良种繁育田,从源头上为盐碱地高效利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七个一”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区,集成土壤改良培肥、耐盐作物育种、农田病虫害生态防治、绿色生产资料、智能农机装备等方面的技术和产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盐碱地现代农业成套技术体系和标准,形成“七个一”智慧农业发展模式。0 ]/ U1 x( {/ u4 F) S% [1 C( K$ H
9 y1 O% ?' @: Z( c
; s* u' X5 c6 t! h: J2 ]& T$ ~
中科院生物技术
( H5 j$ k. ]2 w3 x( J中试研发平台

8 h+ ?# e: `  u. t$ ?* `+ w$ s& J* K- r; K$ `& p& y
由中科院微生物所组建,依托中科院微生物所生物发酵、生物合成技术,将实验室技术进行成熟性、工程化集成配套,聚焦孵化培育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菌剂、生物酶制剂、大健康功能食品等产业,研发形成工艺技术包,开展农产品原料深加工,实现基础农产品向生物基材料、健康功能食品、绿色投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打通技术与产业之间的联结,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平台目前引进培育广元生物、瑞达生物、鼎创生物、净泽膜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开发“蓬生源”“阜源”系列道地食药健康功能产品;研发“微青”“青能”系列青贮菌剂、功能有机肥专用菌剂、生物有机肥,示范推广6.5万亩。2 @" g" N7 A+ _% I8 i* K
4 y4 H4 m6 w- y+ d' u
4 @1 f0 J9 S' ]5 J3 O0 u, k: a
黄河三角洲
. P5 \  O) d' q' O" F9 `# T4 e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

' C+ \9 Y5 s; w2 S) [* r! k! ]  `4 ?8 V/ m* e5 ]  a
由山东省、中科院共建的盐碱地现代农业重大科研平台,正在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努力建成集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人才集聚培养、优势产业育成和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国际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按照“人才、平台、项目、基地”一体化建设思路,着力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引擎”。目前平台建设列入省、院《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合作协议》6项重点内容之一,规划建设科教孵化区、技术集成示范区、综合服务区3个功能板块,配套1.3万亩试验示范基地,汇聚中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34家高校院所68支团队399名科研人员,建设盐地种业、益虫资源、生物技术、新一代智能农机、盐碱地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等5个中试研发平台和1个设施农业测试验证平台,实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中科院STS项目等8个重大科研项目,成功研制新一代智能农机“鸿鹄T30”、“鸿鹄T150”、中科熊蜂、盐地藜麦等突破性产品,“引擎”作用正在加速显现。9 A! x% f; L) F9 m6 v
! P: L& x0 P0 w& j, |; Y5 C
1 _+ D& o  L. |# G; d$ S
新一代智能农机装备
. E7 ^# q+ ~& l8 w中试研发平台

% {/ F% `& K8 T! x8 y) i/ e
3 L( A+ l% V% W7 s- d1 V8 f由中科院计算所牵头组建,汇聚中科院内外12家相关专业的科研力量,成立山东中科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组建30余人的研发团队,突破新一代智能农机专用控制芯片、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网联和VCU控制等10项关键技术,形成200余项专利池,初步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新一代智能农机技术体系,研制新一代智能农机“鸿鹄T30”(50马力),并小批量生产“鸿鹄T150”(200马力),填补国内大马力清洁能源智能农机空白。目前正在加紧建设新一代农机装备及服务智造园,设计建设全国第一条智能化全自动农机柔性总装线和检测线,预计2021年可以达到100台套产能;同时为传统农机装备信息化改造提供解决方案,装机数量已超过10万台。0 u1 x" P2 ^7 }  r$ B
/ O% b4 G3 n' p

# k4 s4 ^" [+ F9 Y0 [盐地藜麦种业创新平台
* i7 S* l) W! r  {4 n8 w/ X  Q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等院校及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合作共建,组建17人的研发团队,在盐碱地上发展全营养食品藜麦。建设快速育种室120平方米、种质资源圃120亩、育种试验示范基地1500亩,搜集引进国内外藜麦种质资源1422余份,筛选适宜在滨海盐碱地种植的藜麦资源50份,其中DY1551和DY1552两个新品系在地表微咸水灌溉条件下,亩产分别达到340斤、380斤,具备推广价值,初步建立起“专家团队+种业公司+育种基地”的藜麦种业发展模式。
0 z9 s2 \% k' v. l1 P- l  k2 w- J+ Q9 \/ S
/ e  V+ ~) U) L7 {/ F2 d8 P

# B& |9 X0 {8 {# s" O0 r

" N2 Q- Q- u+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滨海新动能产业园规划面积9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业科技服务业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农业新动能产业高地。大健康与功能性食品产业园依托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院所创新资源优势,以黄三角农高区植物、微生物、动物等盐碱地物种资源为主,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健康与功能性食品产业聚集地、产业技术创新高地、行业标准制定及产品认证基地。农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培育以无人智能系统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整机装配及市场化应用、大数据系统服务为核心的农业智能装备制造业,形成覆盖盐碱地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科产服”融合的创新生态。
1 B# ~, U! q5 K2 D7 e3 y& V* s0 n$ e4 l5 Z

! [$ @( }7 _  ~
, h2 q) ~1 [( r2 n+ r; e: _7 ^8 q, c4 X益虫资源综合利用
$ J# ~$ W7 E0 t# e+ r5 z+ w中试研发平台
# g+ ~; K& S9 b0 W" P/ d
2 u- H4 K+ A% _9 }% R! O
由中科院动物所专家牵头,成立了山东中科益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组建30人的研发团队,突破蜂种筛选及品系优化、优势蜂种营养条件优化、优势蜂种的继代繁殖、熊蜂基因修饰、快速育种、智能繁育等6项本土熊蜂繁育核心关键技术,人工繁育、三级饲养繁育、二级饲养繁育等3项捕食螨繁育核心关键技术,打破国外种质资源和技术垄断,实现农业益虫品种创制、评估、认证、繁育全链条国产化。目前授粉熊蜂已达到1.2万箱年产能,正在进一步扩大规模,2021年底将达到熊蜂2万箱、捕食螨1万袋年产能,推广面积2.5万亩,力争5年内蔬果主产区实现国产授粉熊蜂市场的全面替代,占据30%—50%国内市场,打造一流的益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4 A6 U3 o" u! g( o
) J. j# {  N: D7 L: [" k0 |2 |, v6 o& K" X
黄河三角洲农田生态系统$ ~0 ]  ]" g7 J5 U/ a$ t
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场

0 W6 f4 ]/ ^" q  S6 e
# N+ E1 P; d9 Q0 h# t$ P, H由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组建,在黄三角农高区布局建设盐碱地农田生态系统观测核心站,实现对土壤及气象参数的定位观测和数据采集整理,监测网络覆盖整个黄河三角洲区域。监测数据、研究成果开放共享,为相关研究机构及科研平台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撑,为盐碱地现代农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理论支持。目前已建成野外长期定位监测网络,配备土壤蒸渗仪、标准梯度气象站等仪器设备,监测降水、光照、空气温湿度等各类指标100余个,获取监测数据300余万条。建成耕作制度、轮作模式、灌溉方式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8个科研模块,在土壤结构改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盐碱地土壤专用调理剂2种,建立滨海盐碱地水盐调控和肥力提升技术5项,集成盐碱地经济作物规模化丰产增效技术3套,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10000亩。
# A, ?, I. d0 _; N3 `' K6 v: y2 C2 Q) v9 s, A
" K  y! l' A8 s, b4 K* W
盐碱地农业技术
7 ~8 U' ^+ U: A8 Y2 T" ?综合集成示范基地
. P; N& Y3 }3 P$ m* x: Q+ g% Q- P' C  \

0 e3 Z- Q, y8 |建设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试验、耐盐植物种质创新试验、“七个一”智慧农业试验3个功能区,进行盐碱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和新模式的系统集成应用和测试验证,建立以盐适种、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提质增效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试验示范区,配套水土气生一体监测系统、水肥药一体化系统,实现农田定位监测、精准灌溉、精准施肥。耐盐植物种质创新试验示范区,建设了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圃和标准化良种繁育田,从源头上为盐碱地高效利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七个一”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区,集成土壤改良培肥、耐盐作物育种、农田病虫害生态防治、绿色生产资料、智能农机装备等方面的技术和产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盐碱地现代农业成套技术体系和标准,形成“七个一”智慧农业发展模式。; O. R' ?1 \  b2 a& q

# K2 b3 l' U, o- d$ I4 H' e' e" a$ D0 i3 q, }8 n" y
中科院生物技术" t1 x9 ^3 Z9 p
中试研发平台

! G6 ]( e7 w. ?9 p) _" j! X9 Y
% B* \* r/ p; K; N% J3 {2 p9 t由中科院微生物所组建,依托中科院微生物所生物发酵、生物合成技术,将实验室技术进行成熟性、工程化集成配套,聚焦孵化培育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菌剂、生物酶制剂、大健康功能食品等产业,研发形成工艺技术包,开展农产品原料深加工,实现基础农产品向生物基材料、健康功能食品、绿色投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打通技术与产业之间的联结,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平台目前引进培育广元生物、瑞达生物、鼎创生物、净泽膜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开发“蓬生源”“阜源”系列道地食药健康功能产品;研发“微青”“青能”系列青贮菌剂、功能有机肥专用菌剂、生物有机肥,示范推广6.5万亩。1 _; }! `( z  f4 F0 j" H1 G

$ C( G) d6 m. [' E- [. f" s$ a
5 [" ~" \" X' k% r: B( F黄河三角洲, ^4 T0 ]) g' j6 D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
% y8 l1 e4 c5 n  Z2 c

" s1 N0 D. E2 q由山东省、中科院共建的盐碱地现代农业重大科研平台,正在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努力建成集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人才集聚培养、优势产业育成和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国际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按照“人才、平台、项目、基地”一体化建设思路,着力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引擎”。目前平台建设列入省、院《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合作协议》6项重点内容之一,规划建设科教孵化区、技术集成示范区、综合服务区3个功能板块,配套1.3万亩试验示范基地,汇聚中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34家高校院所68支团队399名科研人员,建设盐地种业、益虫资源、生物技术、新一代智能农机、盐碱地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等5个中试研发平台和1个设施农业测试验证平台,实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中科院STS项目等8个重大科研项目,成功研制新一代智能农机“鸿鹄T30”、“鸿鹄T150”、中科熊蜂、盐地藜麦等突破性产品,“引擎”作用正在加速显现。
0 Y0 p5 e9 t+ u0 `( i" W. m4 W: z
+ P7 ]+ E" g$ M7 y) }' L- x: [; Y# K$ D; v# x4 V) c5 L
新一代智能农机装备
# p, f, @; ]! N7 X8 F中试研发平台

/ C$ r9 i" `! ]+ H: t8 i; P$ t
& P; x5 v* v  B9 u) |由中科院计算所牵头组建,汇聚中科院内外12家相关专业的科研力量,成立山东中科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组建30余人的研发团队,突破新一代智能农机专用控制芯片、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网联和VCU控制等10项关键技术,形成200余项专利池,初步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新一代智能农机技术体系,研制新一代智能农机“鸿鹄T30”(50马力),并小批量生产“鸿鹄T150”(200马力),填补国内大马力清洁能源智能农机空白。目前正在加紧建设新一代农机装备及服务智造园,设计建设全国第一条智能化全自动农机柔性总装线和检测线,预计2021年可以达到100台套产能;同时为传统农机装备信息化改造提供解决方案,装机数量已超过10万台。2 R* |3 o2 t; _& F! L! w
3 I0 x( n4 P# H- w  f# l7 ~1 J5 q
5 e. `- M" c' _
盐地藜麦种业创新平台
4 D2 B8 d$ H. P6 O$ ]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等院校及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合作共建,组建17人的研发团队,在盐碱地上发展全营养食品藜麦。建设快速育种室120平方米、种质资源圃120亩、育种试验示范基地1500亩,搜集引进国内外藜麦种质资源1422余份,筛选适宜在滨海盐碱地种植的藜麦资源50份,其中DY1551和DY1552两个新品系在地表微咸水灌溉条件下,亩产分别达到340斤、380斤,具备推广价值,初步建立起“专家团队+种业公司+育种基地”的藜麦种业发展模式。
& p5 H# L* w- ^5 ]7 z, p6 X% m6 F6 g/ n9 r% F5 V' `4 Y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U# Y1 u7 r2 L, ]( U  R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