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鸟类迁徙 -海底生物怎么活动的

[复制链接]
' b. `5 ]# `% e( t t
4 q5 E+ m) j$ _% _ |& v
6 s& p& ^- y5 Y7 J
* v& g8 j; g G
于梅君
- _$ W% g; {0 D( |
“黄 鹤一 去 不复 返,白 云千 载 空悠 悠”。每当迁徙季节来临,候鸟们便追寻着栖息地不断飞翔,其迁徙的壮阔图景成为天空的一道胜景。全世界约有1万种鸟,其中近4000种有迁徙行为,每逢迁徙季,它们会沿着全球8—9条大的迁徙路线飞翔。很多鸟经过中国,飞往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鸟儿为什么要不远万里长途跋涉?靠什么来定向导航?连续飞行累不累、会不会打瞌睡?
0 A9 | Y* G' \& }: @( f5 V& T; @
2 i5 a* A, y" Z) M
0 \# R% ~- ]( I V! u/ }8 ]6 P: L
/ {4 _7 o9 j# ]$ z8 L1 ~9 F
天鹅:水禽中头号航行家
: F6 L9 q+ s& F
随着天气渐冷,在山东荣成成山镇天鹅湖湖畔又出现成群大天鹅,它们映着朝晖,于波光粼粼中游弋欢歌。虽然历年来到荣成过冬大天鹅的地区和路径不尽相同,但主要起点应为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途经内蒙古达里诺尔湖等地区。每年自10月底左右随着北方寒流侵袭,大天鹅开始迁徙。它们飞越万米高空,远行2000—4000多公里来到荣成越冬,是荣成人民最为尊贵的客人。每年来荣成过冬的大天鹅数量能达上万只,一直到次年3月中旬左右开始向北飞行迁徙。
! P" {, Z) V- V: i4 k9 C2 ]
法国博物学家布封说:“天鹅是水禽中的头号航行家,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航行术的最美丽典范。”大天鹅是国际保护鸟类,也是中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寿命可达8年。大天鹅的喙部有丰富的触觉感应器,在水中能轻松捕获猎物,吃得膘肥体壮。天鹅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经常翱翔在海拔9000米的高空,如果迁徙路线需要,它们可以轻松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
t; M, [- u0 a8 ] R9 X1 c- m o
天天鹅堪称世界公民。科学家在它们身上佩戴微型定位发射器、环志等,划出其“全球势力范围”,繁殖区域涵盖北美洲西北部、欧亚大陆北部,从冰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经芬兰、俄罗斯北部,一直到库页岛、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它们的越冬地,涵盖欧洲西北部、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地区以及印度北部、朝鲜、日本,乃至非洲大陆的西北角、中国的华中和东南沿海一带。这广袤的区域,在春秋两季,大天鹅展开强有力的翅膀,飞行数万公里,一一征服。
. {6 S7 z! {. z0 E
日本学者大森常三郎1948—1976年对天鹅的迁徙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天鹅迁飞是顺着季风进行的,并且在长距离飞行中,也是利用数千米上空高空气流的帮助进行的。
: Y( n% b$ s2 v$ n& [& n
因为天鹅具有气囊和占体重五分之一的胸肌中的脂肪,借助于高空气流平均每小时40公里的助力和天鹅本身60—70公里的飞行能力,以每小时100公里的时速,8个小时就能飞越800公里宽的日本海,甚至只要24小时,就能飞抵离日本2000公里的西伯利亚东部或萨哈林岛北部的繁殖地带。利用人造卫星跟踪发现,天鹅并不是直接飞到繁殖地,它们常在中途选择适当的地方停留较长时间,补充食物,恢复体力,从4月到5月大约需要1个月的时间完成数千公里的迁徙。
( ]" k7 D! Z6 C* Y, e6 I
' k' `! J3 }9 G1 Y
" _' n" X2 Z7 X* H$ v# Z
$ ?7 M, T; @/ Q* L
回家:九九八十一难
P; O% C$ Z0 W
和大天鹅一样,很多鸟儿历尽千难万险,在合适的时节里完成一次又一次迁徙之旅,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生命的信仰。
% y: [6 A. N- j3 p/ ~% ? k
2007年春天,一只斑尾滕鹏从新西兰出发,在7天内连续飞行10300公里到达中国黄海北部,在鸭绿江口休息一个多月后继续迁徙,在6天内连续飞行6500公里到达位于美国阿拉斯加的繁殖地。这是目前已知的鸟类连续飞行距离的最远纪录!
) D9 t8 [" [9 X9 w' [$ {/ \8 @/ i
要论世界上最远的回家路,当属北极燕鸥,它们回家一趟需要飞行40000公里,相当于在赤道上走一圈。这么长的距离,即便是坐飞机,估计也得飞上50个小时。而金鸥,每年秋季从北冰洋迁往南半球的阿根廷越冬,第二年春天飞回原地繁殖后代,往返2万公里。
6 d b# Z- }7 X* ^# W
鸟类中蓑羽鹤的归途堪比“玄奘取经”。成年蓑羽鹤体长在98 厘米左右,异常纤瘦。它们夏季在中国繁殖,冬季在印度越冬。在蓑羽鹤的迁徙路线中,东部路线要直接穿越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在穿越喜马拉雅山之前,蓑羽鹤需要穿过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那里一向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经过上千里的航程,穿越“死亡之海”后,蓑羽鹤的体力已经消耗了大半。
' G4 V+ q9 e# H* k
旅途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危险的阻碍是喜马拉雅山脉,为了到达南亚,它们必须向这座高山发起挑战。在喜马拉雅山脉北坡,蓑羽鹤不仅要忍受天高地寒、暴风雪,还面临天敌威胁。据科学家估计,每年有大约5万只蓑羽鹤飞越喜马拉雅山,至少有1万多只蓑羽鹤会丧命归途。
7 }# W2 O( [9 N( C6 ~# w
5 X2 |0 o3 S2 I, a0 ^
9 d/ U7 G+ J) K1 A( {4 F6 d4 v
5 ^& z+ c0 s7 r" F+ S3 A) [
候鸟为何要迁徙
4 T6 }, v; K- v& u/ X+ N- t, _5 x
既然迁徙之路如此艰险,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法则,鸟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没有摒弃“迁徙”这一行为呢?
" _& V% z5 O9 [" c
一些科学家认为:候鸟的迁徙是由自身“能量消耗”驱动的,称之为“能量消耗论”。如鸟从北方迁飞南方,昼夜所消耗的能量比在30℃定居条件下要多6倍。但到气候温和的南方,能节约大量用于调节体温的能量。此外,在北方“定居”的鸟类,它们与候鸟相比,还有一笔辅助性开支——夏末秋初必须换上厚厚的羽毛,以抵御寒潮袭击。而这一能量,就大致相当于候鸟每年迁飞所需的能量。可以说候鸟到南方去的往返票价,相当于在北方添置衣服和取暖材料所花的钱。
% N' s% q) w0 @
部分科学家则同意另一种观点:候鸟迁徙是遗传的结果,称之为遗传诱导论。候鸟的这种迁徙习性,可追溯到公元前1万年的冰川时期。当北半球冰雪时节到来时,部分水鸟曾飞离故乡(原栖息地)去寻找利于觅食的地方。到翌年秋天,当寒潮又侵袭时,去年未迁徙的水鸟受同伴诱导,也加入到迁徙队伍。年复一年,日久成习,终于形成了候鸟的每年大迁徙。
# h! R% H0 e! {( ^8 H6 |2 I
另外,还有北方起源说。有科学家认为鸟类起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第四纪冰川的变化导致冰川南扩,鸟类的食物被冰雪覆盖,鸟类不得不选择南飞寻找食物。夏季到来时,北方冰川消融,鸟类再度北返,以此反复,形成了迁徙的习性。
* G. {* r& h3 L4 H2 X( ?3 w& A
还有科学家认为,板块漂移导致一些鸟类逐渐到达北方,气候原因又导致它们迁徙回南方。无论哪个观点,鸟类迁徙的一个特征就是气候和食物,这是迁徙的关键原因。
! B3 J5 h3 W* O, R* n0 m9 B
但是,科学家的观点并不能回答另一些疑问:为什么只是部分鸟类进行迁徙,而有些鸟即使气候再冷,也终年不离故乡?如企鹅、海鸥、麻雀。为什么部分水鸟迁徙时间十分准确,不到时间,即使气候寒冷,也不肯迁徙?
7 b$ c( L" K1 G& r- r" ]- j
鸟类迁徙靠什么定位
0 ?1 c% Z' g( Y' U% h8 W0 i: e, c
科学家观测到,鸟类在飞行时,往往主要依靠视觉,通过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此外,地形、河流、雷暴、磁场、紫外线等,都是鸟类飞越千里不迷航的依据。最近的研究还表明,鸟嘴的皮层上有能够辨别磁场的神经细胞,部分松果体细胞能对磁场强弱的微小变化作出反应。科学家将鸟类定向机制归纳为:视觉定向和非视觉定向两大类。视觉定向包括太阳定向、星辰定向、地标定向。非视觉定向包括地磁场定向、听觉定向 。
, C# L/ A$ V- Q1 A( D4 Y
科学家认为,候鸟能通过身体中像钟表似的感觉器官,在天空中计算太阳的位置,不断调整自身与太阳的角度,确定飞行方向和路线。比如鸽子在飞行中,一小时要调整15次与太阳的角度。此外,候鸟是天生的“气象学家”。它们在飞行时,能根据气象条件,如气温、降水、光照等要素的变化,确定在居留地生活时间长短以及迁徙的时间。另外,候鸟还能敏捷地感应风向、气压的变化与波动,从而调整飞行姿态或借助上升气流自由滑翔来节省体力等。这是候鸟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
8 _3 s/ y8 Q/ V5 y
候鸟对地球磁波的变化也十分敏感,并能依据地磁波辨别方向。对地磁波感应能力最强的鸟有:鸽子、知更鸟、海鸥等。为了研究鸟类的迁徙,多少是基于本能,多少是基于后天学习,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对一个人工养殖的美洲鹤种群进行长达8年的跟踪观察。到了迁徙季节,它们也蠢蠢欲动,也知道秋季往南,春季往北,可是世界那么大,它们不知道走哪条路线。
' U8 O2 `6 i/ y" l) N$ o& B2 A7 O9 T# L
在人工养殖的美洲鹤出生后的第一个秋天,科学家驾驶超轻型飞机带着这群鹤向南方迁徙。经过几次训练后,在后续所有迁徙活动中,鹤群在没有飞机导航的情况下也能自由迁徙。这充分说明了鹤群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4 n6 @% q1 @6 N
, a8 G) R, E" }3 L& v& C
; L. Z- t0 K! l& m
2 d l1 s' M l
读懂鸟类的“空中阵形”
+ p% S8 R1 N5 z0 q8 C: G
不同鸟类迁徙的习惯不尽相同,但一般由年长或有经验的鸟领飞。鸟飞行时,翼尖处会形成空气漩涡,这个漩涡产生的翼尖力,会形成一种升力,后面的鸟可以更省力地飞行。
7 X+ M1 w# b+ I& ?+ g7 j) e& w
而鸟在飞行中会摆出什么造型,跟体型也有关系。体型越大的鸟,飞行集群越小,因为它们个体应对外来侵害的能力更强。大雁是人们所熟知的鸟类,全世界共9种,我国有7种。大雁迁徙时喜欢聚集在一起,一会形成一字形,一会形成人字形。每次迁徙都要经过1~2个月时间,春天北去,秋天南往。
9 |7 |5 A$ B( }0 D: K9 f
而大天鹅多以6-20多只的小群或家族群迁飞,排成整齐的 一字形、人字形或V字形;它们边飞边鸣叫,犹如“吼吼”的喇叭声。大天鹅生性机警,当人或其他动物与它们相距300米左右时,就会被担任守卫的天鹅发现,天鹅群随即飞离,躲避潜在的危险。
* i; B" l5 Q- c
丹顶鹤的家庭关系很紧密,它们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成一字形迁徙,大鹤在前小鹤在后。
% H0 e; t+ B D1 `1 o' Y/ `$ I
而白鹭的家庭结构没那么稳定,飞起来阵列也很不规则。
. f% u1 i" |$ w3 [; H
体型越小的鸟,集群越大,因为大集群可以让它们更安全地飞翔,形状也更不规则,例如鸻鹬类以及雀形目的小鸟。保持迁徙阵型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小心掉队,很容易迷路,从而招致天敌捕杀。
1 u- j9 ?# @( _0 D% m* b- `
7 X. D# \0 h. w
! \$ X3 U8 h! R3 L6 l( J2 U: F! i9 \
: `7 i$ G9 I5 C+ \% I
走哪条路?带多少吃的?
- i8 k9 ^ C3 E/ w: O
目前世界上有8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经过我国的主要有3条:
% V& V. S% Q; [
第一条是西太平洋,主要是从阿拉斯加到西太平洋群岛,经过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第二条是东亚澳洲的迁徙路线,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到新西兰,经过我国中部省份;第三条是中亚、印度的迁徙路线,主要是从南亚、中亚各国到印度半岛北部,经过西藏,翻越喜马拉雅山,经过青藏高原等西部地区。
. V+ J* M8 n(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鸟类无法携带足够的食物,但可以把食物以脂肪形式存储在体内。鸻鹬类可从澳洲大陆跨越西太平洋直接飞到我国长江口,迁徙前体重可以达到平时体重的数倍。北美的黑顶白颊林莺和欧洲的水蒲苇莺体重一般为11克左右,但在迁徙前可达22克左右,所沉积的脂肪可供其飞行100小时左右。鸟类在迁徙途中还需要在“服务区”补充食物并积蓄能量。
9 ~- x! y B. r
候鸟如何在不休息的情况下长时间远距离跨越大洋? 研究人员发现,候鸟在穿越海洋时会改变飞行路线,以从最佳的上升和风力条件中获益。在风力帮助下,它们能维持数百公里飞行。例如,每年从日本向东南亚迁徙过程中,东方蜜鹰在东海上空能飞行700公里;当秋天气流条件理想时,几乎18小时不间断进行海上旅行。
' e0 y, X J! [/ M4 H
常言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无论鸿鹄还是燕雀,都是在天空中南来北往、纵横千里的生灵,是世界生命网络和全球生物循环中的重要部分,它们的迁徙飞行,是自然界最美妙的画卷,也是对生命的礼赞。
1 F9 G" W" X7 j& k3 C$ N0 ?( H
壹点号壹点倾诉
' x- O) e. }+ D* t# f
0 k! p; W/ x1 g6 U
举报/反馈
7 S, H1 L# s& \- v' S9 p. B
/ D( S8 j2 V) C V3 ]* o$ T1 h+ K1 H: v1 W3 ` V0 A3 P y, i2 { 4 k* v1 h1 i3 E" o 2 Q. J+ N6 q+ i* \9 v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半座山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