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5 Z) S8 Z+ {- M( i
每经编辑:王晓波
6 r$ w# P1 O. L5 ^ 国之重器又传来好消息!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
& A7 g0 \8 Q: w d& o# _
% ~5 I+ Z) b8 S( n% y7 X 2 w1 `8 e4 C3 H( E# q4 n- g
视频资料:130秒回顾“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布放全过程(来源:央视新闻)
) B+ m4 H- b0 Z$ j4 X
10909米是什么概念?来看一组数据:
2 I ]3 I$ w8 x/ t2 H
●10米,这是普通人在不携带任何潜水装备 可以下潜到的深度;
& w% i7 @2 }/ z( c
●113米,这是一名法国潜水员创造的裸潜纪录;
% Q8 `4 n s; P. O5 i5 @- w ●332米,这是人在借助水下呼吸器后下潜到的最深纪录;
/ [4 ]2 e7 o. o
●10898.5m,这是2012年卡梅隆搭乘的“深海挑战者”号下潜到达的深度。
3 g; g1 X! G. [ C
而“奋斗者”号下潜的马里亚纳海沟一万米处,水压超过110兆帕,相当于2000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
6 P5 j' d8 y1 B) l+ C 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第四极”,其最深处接近11000米,也就是珠穆朗玛峰顶上再叠一座西岳华山的海拔高度……
, y8 S8 ^$ D, h( B( R3 J
" ? F! m. m5 Z y( W5 K “奋斗者”号如何承受万米深潜重压?
) Y: S6 ~) T5 r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奋斗者”号该如何“抗压”?世界上其他到达过这里的载人潜水器又是怎么做的?
. k5 M3 k! v2 J/ ?" l* H2 a! W8 ]' `
8年前,加拿大导演卡梅隆就曾乘坐着“深海挑战者”号,成功挑战了马里亚纳海沟。而抗压的关键在于它结实耐压的球形载人舱。
& _8 n- x/ B* z9 T7 V7 p! P: v- O6 O
2 l1 M0 ^1 U6 M& P( ?6 t 与世界上的其他潜水器相比,“深海挑战者”号的球舱的厚度相差不多,但大小却不到它们的一半,可谓“皮厚馅小”,这也是卡梅隆能够抵达万米的原因。
' t; U9 z, G- C( C
但“深海挑战者”号球舱太小,连五六岁的儿童都很难站直,无法搭载更多的科学家和科研设备。为了能在里面连续待上6个小时,卡梅隆甚至要专门练习瑜伽。
9 h- W$ h% K X
$ J4 m% S4 t, W1 s m5 }2 W2 a 为了保证载客量,载人舱要足够大;而为了减轻潜水器的负担,球舱又不能太重。为了承受万米海压,做成又大又轻又坚固的载人舱至关重要。
+ e. N. j% ~7 Z1 k* a6 \- H8 ` 国产新型钛合金材料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 `) O" L4 |, I$ i 经过多年的不断优化和上千次的测试,中国自主研制的新型钛合金终于问世。强度高、韧性好,可以容纳最多3名乘客安全地在海底进行科考任务。现在,“奋斗者”号终于可以顶住巨大的海底压力,安全载人潜入万米深海。
- m4 F: A: X5 o) W7 b; ` \
1 y# l5 f& d K8 T% s2 W+ U2 } 从出发到回家,“奋斗者”号会经历什么?
% N- O C' E% z! G; T 在茫茫大海上,如果把“奋斗者”号看作是前往深海的交通工具,那么从出门到完成任务后平安归来,这一路上“奋斗者”号会经历什么呢?
! S; h3 x8 t- d0 [ “奋斗者”号就像是前往深海的交通工具。出门在外,首先需要确认好下潜海域的水文、气象和地形信息,之后要对“奋斗者”号进行充油、充氧以及充电。
2 B" r/ L1 g# E# \) g3 v% P4 A ! `4 [) B+ S# }3 C2 O% |
这样,活力满满地“奋斗者”号,就可以从停放车间由轨道推出,到达母船艉部,通过A架向海面布放了。
: @ O+ _' N( a: p
三名潜航员会在潜器推出前进入内部,在舱内进行通电检查,确保设备运转正常。
' b5 z3 n3 G( @+ W! B
1 m1 i5 K# u! u9 \; n G- F6 S9 k3 W
之后,A架的两台液压臂会将潜器提起、移动、下放,最终布放到海面上。
/ P( H8 X( V' G) F4 Z
这时,舱门紧闭的“奋斗者”号就形成了一个密封球体,彻底将外部的海水和空气隔绝开来。
5 T% u. x! j; x W4 k% e& ^2 H! [5 @. T
当母船想要与“奋斗者”号联系时,就需要使用无线电通信甚高频通信系统。 建立通信后,就可以等待母船上的指挥中心下达命令了。
$ B/ D Q. {# y7 n9 x; ?: W 接到下潜命令后,蛙人小队就会帮助潜器脱钩,潜器就开始注水下潜。
( Q' n3 t9 {& r
. \; j# w! j4 `4 Z( v* o* K' l 在临近海底后,潜器会抛掉第一组压载铁使自己达到悬浮在水中的均衡状态,并按照作业计划进行海底作业。完成作业后,潜器会抛载掉第二组压载铁,使潜器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上浮返航。
3 ?; x: Q8 C4 Q) ]; F" `' C
经过几个小时的漫长归程,“奋斗者”号就会浮出海面,醒目的桔红色涂装和装载的GPS信号发射器会让母船迅速找到“奋斗者”号,“奋斗者”号只需依照之前的布放流程原路返回,就能平安返回母船。
; J( v: T L0 l3 f' @' [* e0 o
关于潜水器 这些事情你必须知道
. d) L$ N0 W4 \8 ?+ Z
从百米浅海到万米深海,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劈风斩浪的几十年,我国先后突破了多项核心深潜技术。现在,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感受中国一代代深潜人的“深蓝梦”。
$ Q8 t" N; A% x w 7103救生艇是中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自1971年开始研制,1986年成功。虽然它只能下潜300米,航速也只有四节,但也是那个年代最先进的救援型载人潜水器。
+ j0 E7 E2 i& o
1 O: d" U1 Z$ O6 x. U2 l$ I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探索海洋的深度也在随之变化,比如1986年的“海人一号”,1994年的“探索”号等,这些越潜越深的潜水器为水下定位、声纳探测、抗压材料和机械控制等诸多领域积累了经验。
2 ^9 ~; |! d+ v7 u+ [% ]5 _
2010年7月,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12年6月27日,这艘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完成了它的终极挑战,最终将记录保持在了7062米。“蛟龙”号还拥有世界先进的悬停和自动驾驶功能,可以抵御海流的干扰,工作时稳稳地“定”在海底。
8 c4 R7 E/ {( v9 q' j5 w
; J' c! R! a9 U, t6 S. B4 b: R; _ 与十年立项、十年研制的“蛟龙”号不同,我国第二代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从研制立项到海试交付只用了短短八年,且国产化程度更高,实用性更强。
* B( b! S+ B# F G2 C7 G' B 不可思议的是,在2016年“深海勇士”号都尚未下水的情况下,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就开始同步研制了。
% H* H! b+ d/ {1 l0 v1 ]
) l/ N$ e8 f; q* d- y7 q9 F 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融合了之前两代深潜装备的优良血统,不仅采用了安全稳定、动力强劲的能源系统,还拥有更加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定位系统,以及更加耐压的载人球舱和浮力材料。
/ F: K' d- w! ^9 a
除了载人潜水器,我国还有“海斗”号、“海燕”号和“海翼”号等许许多多的无人潜水器。其中,“海斗”号,有远程遥控和自动作业两种模式,是中国首台万米级科考潜水器,让中国拥有了自主研究万米深海的能力。
/ p3 w- X3 l* `3 v3 I
7 z" X ]( w8 b9 B% |7 L' B1 H, C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潇湘晨报等
8 H+ Q2 K# e( t) ` 每日经济新闻
5 `# D$ G3 i# V: ?* }' ^,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