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环境话题仍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0 E& v, |# p& O6 j
; C. P! r2 I7 c- E5 }. ~; F0 f5 C4 F
与往年不同的是,全国政协新设立环境资源界别,作为这一新设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胡松琴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将立足环境资源界别,着眼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
' x% d& b, h$ _我国海域封存二氧化碳潜力巨大
H9 y& ]$ e9 u1 M5 j' X建议做好政策和技术储备2 J+ A! K8 v* B g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胡松琴表示,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碳汇是我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为此,她准备了有关推动二氧化碳海底地质封存、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提案。: }; S! u9 O" A. C% \7 w
: a" w# a# f: j& s& y
: L& y( P" C4 a' A3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胡松琴说,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2009年发布的报告,海洋储存了全球93%的二氧化碳(约40万亿吨),碳储量约是大气的50倍、陆地的20倍,每年可吸收约30%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
/ w- R8 Q5 S( a, d& S, t' s5 `( b
/ U8 e# f+ o# V$ _" J8 c
8 G# \) H& k: i5 N$ R J胡松琴表示,海底地质碳封存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将在我国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开的初步预测结果显示,我国海域封存潜力巨大(达2.58万亿吨)。我国有必要对此领域予以关注,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示范研究,提前谋划,超前部署,做好相关的政策和技术储备。
- Z9 Y; Y, } O& q海洋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l# T5 R& K, O# d6 @2 g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升
5 G3 T1 ]5 b3 B M x/ K4 J# j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为一位多年从事海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胡松琴表示,建设海洋强国,对于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8 N1 |4 z) O% F, e. e
9 S; F+ N# Q- D( [ J6 [9 h. j# f
& f7 p! x# t2 ^/ b+ W2 j/ P% N! H1 B# _3 Y2 d0 x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胡松琴说,近年来,我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对沿海经济发展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积极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构建人海和谐关系,把海洋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厚植沿海地区发展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E# p" a0 G' t% j
$ i& ^& j8 G0 W4 q3 j+ W2 c6 k; D# h7 M, Q& N4 ]
近年来,我国陆续开展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美丽海湾建设、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工作,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 g0 u* o* `" v" @; h/ {1 h" e# J$ [3 n' \' U
' {" X& L. Q0 g3 @) }, k# r
胡松琴介绍,我国入海河流水质显著改善,2021年,全国国控河流入海断面劣V类占比为0.4%,较“十二五”末大幅下降约21个百分点,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81.3%,较“十二五”末提升约13个百分点。
4 s! G% N+ V# f( ~! F4 e; m
* Y) A6 V2 U/ A5 g, |* l% P" G! u2 C
在海洋环境监管体系建设方面,胡松琴指出,我国不断强化入海排污口、海水养殖、海洋工程、海洋倾废等环境监管工作,推动《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印发实施《关于加强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的意见》《全国海洋倾倒区规划(2021—2025年)》。深入实施海洋工程和海洋倾废领域“放管服”改革,海洋倾废非现场监管体系初步构建。
3 ~/ e" C! |5 \6 a我国海洋赤潮仍处高发期' p' ~: H2 [) {! s
将做好监测预防工作
8 s5 I$ h4 c! C+ ]' m" ^虽然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胡松琴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统筹发展与保护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尚不稳固、海洋生态失衡趋势尚未根本遏制、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短板等问题仍然突出,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 F$ o3 @; ~) W( I3 ?+ |- t
2 c' c* l+ G* T2 ]: C, K7 u; g7 y5 X: l1 h9 a. r
她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核心,聚焦建设美丽海湾的主线,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健全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协同推进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海洋生态环境需要。
6 m5 `1 V9 {# S0 b7 ^4 n( D" ~' A7 }- L$ q
8 D# `6 @, M2 O. o0 R5 j
近年来,一些沿海地区出现赤潮现象引发社会关注。对此,胡松琴解释说,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海水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近年来,我国海洋赤潮灾害仍处于高发期。根据《2021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21年全国共发现赤潮58次,累计面积23277平方千米。与近十年相比,2021年赤潮发现次数高于平均值(51次),累计面积为最高值,是平均值(6173平方千米)的3.77倍。此外,海洋生态灾害类型也从赤潮扩展为绿潮、金潮、水母旺发等多种类型,并具有区域特征。赤潮、绿潮灾害的发生对沿海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些有毒有害赤潮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0 B) r' i7 h B2 `0 G8 h8 C* s
- E F3 n$ ^( X# w. T9 @- C; e9 g
& F6 c/ c1 R" v9 k `' s9 L R
她解释,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是在海水富营养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后形成的,与赤潮(绿潮)生物种类、海水水质状况、水文气象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 d+ c* Q) u, M5 S* Z7 M. w7 o5 c4 l2 a( ]- l0 B; i% _
' S) m; k( \( ]0 w' \" C/ `2 A: m胡松琴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门将按照职责分工,继续开展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赤潮监测预防、绿潮联防联控等工作。5 h. U: j1 o5 h, i% q+ n2 r& E
/ B5 D+ [* _2 D- a; R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z8 e2 M; n" V, j( b* d, h, k% j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