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气象部门的新型研发机构,到底“新”在哪儿?

[复制链接]
$ t1 p) R" J9 b; Q

  本文转自:中国气象报

, A+ Y2 C/ i7 Z

  全文共3853字,

$ Q- q- F% Q4 x8 ^1 {8 p5 X

  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 h# A+ l! J5 T9 \1 J4 T2 n

  前言

/ n" a( U- T) T/ y+ z; z6 G1 a9 G8 o

  2019年5月18日,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政府和南京市政府签署协议,联合共建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创新研究院”);2019年10月8日,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2020年7月6日正式启动运行,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和江苏省气象局共同举办。

5 M# n& h% o' v$ S

  7月15日

7 } M/ B7 }7 [8 A* W2 }2 K( U0 Q: _

  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

4 r9 `2 C$ W0 m" E v5 L; P1 o1 I% n

  将院士工作站

" P( C5 t- l* }3 F, g

  设在创新研究院

' \0 h/ i0 z. W) V, W2 b

  当天

0 D# V/ m% g w8 \) a% Z. I

  创新研究院还宣布启动

- Q2 m9 i+ R& X# T) i9 n# D6 _

  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能力建设项目

0 K {' N+ `7 i

  正如三年前

) W6 p" e9 |/ m

  中国气象局、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等

8 G( R! I* P+ |1 c

  各方所期待

9 ~5 s! U) G- F5 r; {- g1 m# I

  这个气象部门新型研发机构

7 @) z! l" @; ~" g4 {$ \# O

  正在驶入正轨

" Q' G' j( r1 W/ _

  

, ~8 l# i+ @6 E

  图为谈哲敏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现场

5 o a' P m; H8 W5 w8 ^

  

2 U$ Y$ x! r* q- e! M3 d7 K# T

  图为创新研究院启动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能力建设项目

5 x" r5 b" E k

  而在部门内外

. L+ a( e. A. E7 w

  各方也对这个年轻的创新研究院

2 D* [) {3 S# z9 I9 L

  关注和好奇

# N& Z6 V# i* q0 S; v4 P+ C8 Y

  它的创新点在哪儿?

9 i, g5 q/ D3 ~

  能做什么?

) D" D$ {) X% x0 d

  能走多远?

- k7 W9 a6 [4 o. V

  未来将前往何方?

5 z: X6 g2 q& E5 U9 c

  01

6 Q/ {8 j4 ^+ H% r; K2 I

  新鲜的创新“容器

4 q: f9 f1 i% M/ [" Z

  被期待的新平台

- W: `2 l0 K* l) H. Y: H* S

  如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屡屡成为社会焦点,各地对防灾减灾的要求不断“看涨”,亟待科技成为更强的引擎。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就今年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是基础,也是关键。”

2 }* @* S }. S- O6 c6 E1 [1 t

  创新研究院创办源头正是来自这种对更大创新空间、更多人才的渴求——去搭建一个不同于传统科研机构的创新平台吸引更多高校大气科学资源优势共同解决阻碍气象事业发展的科技问题。

5 Q% B3 W/ t' R+ d- l# L

  气科院院长端义宏表示:

/ Z. ^0 ~- e7 L3 }0 _0 V

  

% Q a$ o. f* s2 z

  创新研究院的建设是对新型气象研发机构运行体制机制的探索。尝试不同于国家级专业研究所发展的路,形成与气科院专业领域互补、科技资源统筹、科技人员互通互融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 u! ~, q' o8 x: W4 a' n

  

, H9 B( C3 b, I3 e4 t# r6 M7 Z! t

  由此展开气象部门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不定机构规格”,高起点定位为“国际标准、国家示范、江苏先行”,也被寄予期望成为未来的气象科技体制改革特区、科技创新高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5 Z: k0 D: U& o: b5 k) P

  各方力量很快被注入这个新鲜的创新“容器”中,逐渐塑造出各式创新形态。

; c5 k$ ?3 N. J2 Z0 A# G5 q; U, ~

  人才

9 f) B; y% Y4 G" P

  人才是核心。正式运行两年来,在中国气象局支持下,创新研究院引进了35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形成包含多层次人才的创新团队。

/ v; {6 F; D, \2 }* ?4 E p1 ~- x

  项目

; s7 h$ @! T5 C

  发展要有项目。创新研究院通过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象联合基金等获得支持,并联合获得创新发展专项、重点实验室专项、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专项、中试基地专项等,在项目上获取了多方位的资助。

, H, e, u, {7 p0 P

  政策

9 R! n( i8 N8 l/ c+ C" t8 @

  “护航”政策逐步落地。江苏省政府和南京市政府将对创新研究院的支持承诺,先后纳入省市两级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第四次《部省合作联席会议纪要》,落实到《江苏省“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中。

% L" X* H' n% b1 S+ i

  

5 w1 ]' D! { m# _ I- q5 D* M5 N: v. u) |# k

  江苏省气象局党组书记翟武全表示

' f9 o2 I8 |: N( ]; Z: W/ W6 }* x

  

% w5 U2 \% S& B4 P

  建设创新研究院,打造深度融合的气象科技创新高地,是江苏省部合作共同推进江苏气象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 G5 g$ Y/ G, W0 G

  

; G! w+ a1 A/ |9 O

  要有科学的管理,既避免出现“真空”,又不能“交叉混乱”。创新研究院实行以气科院管理为主、江苏省气象局管理为辅的双重机制。双方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并签订管理责任清单协议。

" P: t3 q; E# h) L. w. y

  随着平台逐渐搭建

' s+ a( O8 Y$ W8 Q, w) F# a3 J

  中国气象局各科研业务单位

% u- u8 o* I# }- z4 s+ X1 D( ?9 x

  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W/ d6 a2 o9 @ J/ K- T

  国防科技大学、河海大学等

9 b- W4 w3 G& @. N7 U

  气象相关高校,相关企业

/ U1 y! [$ [5 B/ r! `

  以及国内外其他多家科研机构

7 `& ^# e: `0 I$ l, h; R7 y8 Z

  也先后以各种形式与

" F$ y4 N7 ?8 D+ N' }

  创新研究院

4 D8 o( i; B' _, W

  “有机嵌合”

4 b2 r/ r" b2 T; s

  创新研究院与

! ?, g8 v) z; R9 H' D

  高校院所和企业合作的

. }* \) Z& f2 P) q

  “朋友圈”

0 e- X! p2 A0 j( Z9 |' K

  在稳步扩大中

+ O$ R' Q3 ~: A

  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明剑阐释该院科研绩效评价原则

6 l$ g8 M6 ~, A# J; T6 F

  我们有一个共同目标,想通过这个创新平台把事业做大做强。诚信、合作、激情、求是成为院训,在锐意进取理念与谨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让科学家潜心攻关。

7 s- {2 w1 J( }$ L D

  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闫丽华

( I3 x C) k( z6 {/ `) L* y. D9 m

  质量、贡献、效益被创新研究院置于重要位置,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未来,希望打破‘四唯’藩篱,建立“产-学-研”纽带

: i' Y# w/ h; ]# N

  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和交通气象团队首席刘端阳认为:

1 |8 f: [4 K! A0 {

  以往可能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单兵作战”,我们现在更倾向于组织一个团队甚至跨团队“联合作战”

! z- w% B5 ?0 H9 `

  

$ g- w0 }7 h, F' k3 [( N$ r6 v" ]

  

6 t8 a' p* I: w, r

  02

W5 _5 |" a% p4 z4 W2 q" P7 u0 c2 `/ B

  无边界”的初始状态

, p i% k% z9 U/ h f+ W9 {( X

  打破“壁垒”的团队管理

- P2 e0 `4 h; x5 T% s- w* B$ s9 n6 b; |

  7月14日下午,气科院副院长李建、研究员孙继松、研究员王亚强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研究员翁富忠,召集创新研究院5个团队集体汇报近期工作进展。

/ f2 B, C& ~* u. \

  

5 a* a9 x' C0 ]$ d4 q( t* v

  图为创新研究院5个团队集体汇报近期工作进展

3 u0 U; ~* U7 {* Q2 s3 `+ Y# S

  与很多传统科研机构不同,创新研究院不设研究所,直接建立了去行政化的5支科研团队和一个综合办公室,团队实行首席负责制。建院之初,聘请了多名院外高层次人才担任团队首席和联合首席,李建、孙继松、王亚强和翁富忠就在其中。

: _7 l H- c( |$ G+ w! I

  翁富忠表示:

n5 N! B1 p3 `" ]

  这是一个全新的机构,从体制设计上,创新研究院可以聘用各种人才来担任首席,我是经过认真考虑,冲着大胆创新来的。在技术之外,我望能将更多思维层面的东西注入气象探测技术研发团队。

8 V+ G" Z% W7 o) J; X# [# _# h

  或许一个传统机构要经过痛苦改革才能打破分属于不同团队的阻隔,但创新研究院开始便设为“无边界”的初始状态——突破了行政的束缚,科研人员更占主导,由传统的“科室”形态的管理转变为“团队”形式的管理,使得团队之间的合作更自由、更高效、更无阻隔

+ _( N! Z7 w3 N) M5 c$ [

  最近,团队又有些新变化。青年科学家调整为各团队首席和副首席,首批院外聘请首席专家全部转为指导专家,让创新研究院的年轻人走到台前,直接面对挑战,为年轻队伍的成长创造机会。

) f, T' j$ f' q- J: ^( m' r3 O

  

- u0 N+ ^: O7 E; \

  图为科研团队首席汇报近期工作进展

4 b& s j5 }/ f( f

  吕凡超还记得,当他刚进入高影响天气研究团队,纠结于如何在团队中发展时,孙继松就告诉他,每个人都要扩充自己的知识边界。现在,他正在考虑适应首席的新角色,“保持团队稳定发展,并通过一些机制促进团队更快地上新的台阶。”

* u6 A4 U' c; z! j

  孙继松表示:

8 y, B& ?9 O" y$ J6 I F

  我赞成年轻人顶上来,一个首席除了科研以外,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按照成员各自所长把团队团结起来,让大家配合好、劲儿往一处使,这是成为大科学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5 M; S9 `7 S! m2 C6 \+ }

  03

6 [. t4 t; n E3 F* P. I {

  多元化评价导向

# {; A0 W7 K, u% z# b* g8 @- t& K

  新运行机制探索

1 O* ~9 K4 j) W$ w2 ?

  全新的机构,年轻的团队。面对的是未知区,以及更多可能性。

B: F8 G, l, K+ G, o. t+ v' M; u

  王亚强认为:

4 M/ X ~& c9 r, G+ x- M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勃然生发,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团队的特点就是新,成员年轻,方向也新。团队的氛围让我深受感染,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如果不想落后,就必须时刻关注前沿,去赶上、甚至赶超。

4 o) b6 t* [# A* W8 Z

  创新研究院探索改革特区运行新机制,先后组织制订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了31项管理办法,初步形成功能完整、操作可行的整套日常管理、创新激励政策体系。

" X1 b8 Y: |6 l

  “科学研究有其自身规律,对于研究周期长、难度高、应用前景好的方向,研究院通过成果转化、多元绩效评价等办法支持,引导科研人员做高质量的科研,深入挖掘科学问题,以科技创新促进业务的发展。”精细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团队首席李昕说。

# H, o& ]- Z" C

  

8 m: W1 t* y- C6 s t8 p

  图为科研团队首席汇报近期工作进展

& W, @* J+ A) @" x( \6 |0 F: j

  其中,重点突出“质量、贡献、效益”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和绩效奖励机制,释放了一种信号,即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对气象行业的贡献以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效益,而不是单纯拼论文。

3 }2 l; f1 t; _& U

  7月底,新入职同事将报到。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团队副首席朱毓颖期待“年轻、有活力,肯干、也爱干”的新同伴加入。

: j8 H( Z3 y7 ~) E6 F6 _% q% M$ _5 o

  

: p# l4 x/ C" [, H( M* O

  图为科研团队首席汇报近期工作进展

4 y# Y6 L$ _/ o

  此前,该团队已经为人工智能真正应用于气象开展探索,比如针对传统降水外推临近预报方案中存在的QPF准确率损失较多的问题,提出采用雷达数据和雨量站降水数据联合外推预报雷达回波和降水的变化,设计对比试验验证双变量外推,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和地面观测数据,建立了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模型等。

/ Z& C5 {, b. B& o, ?. h

  或许,各方都在期待,当这批年轻人成长,未来人们在某个相关领域遇到问题,首先能想起他们中的某个人,“那时创新研究院的特色就形成了。

, R/ ?5 O) t0 w' A/ O3 _

  04

u7 J5 D' t! O1 O6 Y) N0 g

  “有特色”

5 }4 ]# R2 r" v8 ?5 W

  “一盘棋”

. x: X* S+ l3 z1 i& K! S) z

  要避免“泯然众矣”,须得“有特色”。

2 O0 U: ]2 _8 u! C

  创新研究院成立之初,理事会经过多轮讨论,确定了高影响天气、精细预报理论与方法、气象探测技术、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和交通气象等5个研究方向,不难看出都来自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4 b; U: l7 }7 F+ U

  

+ I6 L2 w3 }9 U2 C) _8 t5 s. O2 }

  图为5个研究团队的研究领域

6 u' l6 L a, _8 Z h/ E2 [+ ~$ y

  

: N7 S: q5 Y. S4 @

  中国气象局金坛交通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 S& i( ^! C! N4 S1 ?/ q

  两年来,气象探测技术研发团队专注打磨国产风云卫星产品。他们很清楚,“不自己去磨它,永远不会出精品。”

) n Q* M; |/ y* h7 Z

  团队建立了通用型的云参数反演系统和台风云特性数据集,相关产品在江苏省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实时展示,为台风“烟花”、河南“7·20”暴雨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撑。“更大的设想是希望后续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深入合作,形成国产卫星研发应用的良性循环。”气象探测技术研发团队首席诸葛小勇说。

& Q0 y$ ~ W, E/ A

  新型研发机构,正是肩负着瞄准前沿技术、打通成果转化的双重重任。

4 X v3 w$ a% R

  比如,高影响天气团队既要“啃”传统灾害天气机理“硬骨头”,也要关注强对流、大风等在江苏影响较大的天气业务。关注地方,却并不局限于地方。

0 L* l9 Z5 K* X* I: T8 c. `

  今年6月,该团队关于冰雹识别的技术正式集成到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业务平台(SWAN3.0),开始业务应用,为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冰雹的识别提供服务,实现从科研创新到业务应用转化。

2 E1 M; y" o# ^* l

  比如,数值预报是气象预报的“芯片”,精细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团队将需求导向落在细微处,去年和今年汛期派出科研人员到气象台“盯班”。

0 ^; c8 \9 U0 ]; D- J

  团队将数值预报在江淮地区做本地优化,将新型观测资料有效应用于预报改进,并针对各类灾害性天气深化解释应用。

1 G( k, {! |" I; P- J* T1 t/ }9 p

  “能出‘阳春白雪’的高水平成果,能开发‘下里巴人’的基础储备。”刘端阳解释说,创新研究院要让高大上的技术真正落地。

) P6 l$ j$ D" M: B* U0 Y" l0 n

  诚然,在全国各地

6 {8 _) A( z2 `$ C& p. Z

  不断涌现的

. G: b# O1 @. k5 ]( H3 M# v

  新型研发机构中

7 B$ o: x1 j# A: h* O( V: i0 G

  创新研究院尚在跋涉途中

8 N& M) z/ H( D& C/ U

  但各方

1 t7 L3 J0 f; k7 g# x

  关心的、令人欣慰的、依然期待的是

$ J) L: c& [6 ~: J [

  一条学科特色明显、研究队伍精干

$ X7 J/ ]. m0 f0 ^" }- _( b0 L

  运行管理高效的新路子

) T0 `2 l& q- M9 z

  正在铺展

8 ?9 ^$ ]4 ^% k

  越来越多的科研力量

9 q! @$ l& o" n0 u

  在这里汇聚

+ j# P/ p4 y. {9 c( U

  从这里奔赴远方

# o' t3 k3 N: P) x) D

  而未来

9 L) t+ v3 w1 p& q$ l 6 }* ~$ f: D9 r4 N. u1 }$ T' R, O* F+ M$ e& F9 U ; U" \+ U8 n* E5 G7 d" F- l! x0 \ 9 w/ E- p' ?' N K% b% L1 m2 E / P8 P4 \6 k1 {. {' W: G |1 [6 ]5 j7 ^0 _9 N5 j& J# n , L1 s/ X9 P. t4 h / A1 \6 G$ P/ l+ }, W # Q$ p, T4 } I$ t5 c4 D3 R3 F5 T3 |& @6 K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康俊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