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_& Q [2 a7 T# k 第一部分:教学法 4 |, n+ m1 m+ {
1. 语法-翻译法的优缺点
" t z/ f5 v4 e; Q1 ~ (1)概念:借助母语,通过翻译学习外语。 6 [3 m* T( b1 {$ j5 A2 Q$ S: ?! i% L
(2)评价: ( V* N+ f6 E8 b& N2 N. J
1. 外语教学法史上最早的一个教学法体系。 . d# B* u/ r' R8 \3 N
2. 有助于规范语言的学习。
5 x+ v- s1 h' J" E+ i6 X: ` 3. 过分依赖母语。
$ X* x+ K7 `) t 4. 注重语法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 + t; N+ [2 c. o' g* @* k% g! `6 E
2. 直接法的优缺点 5 @3 Y k1 B0 F) N- m
优点:
# ]4 {& F/ ?+ m1 \ 1. 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 0 |4 c. B2 D+ c0 Y& ^1 _& J
2. 采用各种直观教具,教学方式接近实际生活。
1 {+ d% i. P$ B0 S' e% p4 | 3. 注重实践练习,学生积极性和兴趣较高。
6 ^+ Y" L2 a5 Y8 E. b; t2 O6 C 缺点: * c5 t& T3 Q) J
1. 排斥母语,学生难以抽象和复杂的概念。 ) M# _4 e6 y2 c' U0 I& s7 j# A
2. 忽略语法的作用,学生语法错误较多,无法灵活运用。 # G9 }3 X `, h- {
3. 照搬儿童学习母语的办法,语言学习过于简单化。 ) i3 m# }9 w8 T) ~
4. 对教师的语言水平和教学方法要求较高。
( m; K1 Z$ T% c' }: D 3. 交际法的优缺点 $ E8 g4 f3 w9 U) A% R1 P9 E: ~% y
优点: (简答/情境分析) ! J; |# u# V! B/ ~0 l: |' W2 ^
1. 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 . p) a3 R5 m( B- @5 H2 ^+ f: H
2. 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 ' ^" [) O2 O; D- B9 T
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 t! T3 x' Q6 Z1 G 缺点: (简答/情境分析)
/ V% x8 s" L6 V3 P0 [0 }2 K+ k 1. 功能、意念项目的界定仍不明确; " W0 b/ B/ G. E2 A. g
2. 以功能意念为线索组织教学大纲,很难保证语法项目编排
6 l1 b/ Y9 E# ~ 的体系性。 / V, c8 }) j8 f$ J
4.情境教学法的优缺点 # w$ m8 e) f9 h" a2 P/ j) o
优点:(简答/情境分析) 6 J# O5 R" T7 k# m( X
1. 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
# O* B, c8 H: P" V" D! y4 q" b 2. 避免枯燥。 2 y) G/ W+ F8 Y
3. 针对性强,时效性强。 % v& i( _3 M: M
缺点:(简答/情境分析) 5 D" N; y8 p& d) V) q
1. 学生被动接受语言材料的输入。
9 H4 t9 c. O# L$ `5 Z4 h/ M 2. 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轻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9 Y U, @) V1 J1 O2 p 3. 过于重视目的语结构的训练。 9 H! ?4 E" W, E3 z7 V6 t4 }, K8 w
4. 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语言交际的实际需要。 I _8 ^# A( o: R' ]- t# ?
5. 全身反应法的优缺点
- _+ J$ L4 L8 B- }+ l% M& b 优点:(简答/情境分析)
. r+ N* N" ?* c 1.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活泼。 ( `8 X2 |0 |' T, Z0 _3 |
2. 不强迫学生说话,降低学习过程中的压力。
2 i6 W! S& T9 a/ w/ a 缺点:(简答/情境分析)
$ a, y2 ?9 k- t I' Z; |* c 1. 不适用于抽象单词和句子的讲解,不能很好地应用在初中 6 T9 R; ]; Q1 `7 @( ]
和高中课堂教学。
: E* [. ~2 }0 w. l+ e* G 2.课堂组织和管理存在困难。
0 Q1 _/ k7 N9 J5 Q/ S( |6 F% i5 e8 L 6. 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缺点 # h& y! _3 E3 F
概念:(简答/情境分析)
/ l @: v& W% v# _; W 优点: (简答/教学情境分析)
- C0 C% D; q) | 1.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c' F# q( y: a/ g7 W 2. 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 L; l( _8 ~2 l 3.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p- S$ d3 I, H7 T, M2 L7 v3 m/ U% q 4. 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 B6 A( S+ D; h2 O |: m4 p 5.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8 ~* j- ^# I% r- @
7. 知识教学与技能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0 `/ f/ o4 `& |( g 知识教学活动 " L) X' z4 L5 W9 c+ o
① 语音教学
* j. w/ C) m7 A* n4 q 1. 教学原则:
2 m/ ^' L6 c' j2 P" B (1)准确性原则。
* Q5 |1 y; O; F (2)长期发展原则:贯穿教学始终 . e. Y# r, G. g+ a
(3)综合性原则:音素、音标、单词、句子、含义等结合
/ @- l/ \! y, N" X8 L+ E (4)针对性原则:教学应有针对性
* Z( e" l/ e% l (5)趣味性原则。 4 e9 ` O5 G; ~5 t1 ~$ ?* g8 Z
(6)交际性原则。 + V% w( q) S8 r0 \5 i6 S) S
(7)真实性原则:材料、语境真实 5 o, d. A% [! d5 p- {$ c
(8)多样性原则: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 d6 M, u" L6 K
2.教学方法: ! n4 i a8 A: ]+ C2 E; m# L1 P: O% K
认知练习:使用最小对立体分析音差;找相同或不同;排序等。
3 R/ M/ ] r' F' r0 x2 a 产出练习:重复,填空,听力,图片,绕口令等。 , |! w. V# W, n& j8 ]
借助手势、重音和语调等。
; ~' A2 ?; N: [, t$ }+ v ② 词汇教学 3 z- h1 i. [' u, V
1. 教学原则: ' X8 n! V$ y# [
(1)系统性原则。展示词汇之间的联系(如同义反义、上下义) 0 z0 j; a2 q* f9 w. |: [
(2)应用原则。创设语境,使用新词。 " Q# s4 j* @# Y) ?- ?; E
(3)结合原则。词汇的形、音、义结合。 7 f/ x7 p; L4 [
(4)趣味性原则。 $ e) j" A6 T2 `8 j
(5)多样性原则。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7 [7 k9 Q5 ?, R+ ~% P
2.教学方法:
1 t5 T3 C$ b7 `# R (1)词汇讲解方法:实物、动作、手势、相关单词解释、词根词缀等。
( ~. O/ r# x5 P9 @# e4 J+ h3 c+ q (2)词汇练习方法:词汇搭配、填空、造句、编故事等。
3 r s+ q5 N+ J( J (3)词汇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法(近义词反义词)、语境记忆法、思维导图等。 : t& v3 X6 y9 p. t; H$ j% P& i
③ 语法教学 8 [9 T1 b; v9 q) |4 [0 |9 x% L
1. 教学原则:
3 t9 y, s. l9 r( u# y" X( O (1)系统性原则。
3 G% E) z- j7 r7 J7 B5 j (2)交际性原则。创设语境,使用新词。 & J$ r# w; w0 l( U- W6 z
(3)整体性原则。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听说读写与语法结合。 ' c/ h7 b+ D; h5 u# ~1 u
(4)趣味性原则。
m- e$ H6 }# f! A% a (5)多样性原则。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4 z( _3 ]; z9 }& G% g! X, o 2. 教学方法: - R7 X& `) W( m. N& t3 F/ [
(1)演绎法(deductive):由一般规律到具体表现 7 o- b2 O7 c) n7 [7 k
(2)归纳法(inductive):由具体表现到一般规律 ' Q: g; |; j) M1 g
(3)启发式教学(heuristic teaching) $ K: g4 Z* Z, P7 m9 N: n
(4)任务型教学 / L9 W O$ P: ?. L7 o
(5)情景式教学 0 N% g. F& D% w; M
3.练习方法:
+ S) h; K8 G! U3 z (1)机械训练(如单选、填空、句型转换)
& w* d2 l: H" K" r2 h8 e; g! D (2)有意义练习(如造句、对话) $ M) O8 e0 j1 M" c$ R: `4 H, h
(3)图片 * N4 ?& Y# O' \4 x1 X; p# `
(4)角色扮演
: p; m- s- Y; M6 }3 M& W (5)讨论 5 P z( W y, d4 Z* J
④ 语篇教学 - k' ?5 H% {- j) X+ o- A8 x0 U
1.概念:语篇由一个以上的句子或段落组成,各句子或段落 4 f$ B- b; h1 m" r
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语义上是连贯的。包括口头语篇和 2 D+ k. M* n' u, S
书面语篇。 1 J N H* \( W; q. W1 u- t
2.教学方法:
I1 b/ Y y* w5 }; G (1)整体教学法。
! Z* j/ O( w7 f- Y+ o1 ?! w (2)线索教学法。 4 Z v. d2 p# d/ J6 b* `
(3)背景知识介绍法。
) Q9 F; d/ x$ w9 h; T6 u3 `$ q (4)段落提问教学法。 $ s5 N* P- t' o) E; x1 Q6 M3 K) P4 Y
(5)讨论教学法。 - i. {$ T% C5 w' j9 g
技能教学活动 6 a1 A4 S& P9 K' q
①听力教学: ( `9 \* f' h D+ J- x7 d6 i1 d
1.教学方法: 1 C$ l8 d q5 |; w! M: N2 f
听主旨大意(main idea);听细节(details); 练习题(exercises);讨论(discussion);角色扮演(role-play)等。
3 Z9 l: s/ z w$ _- C 2.听力教学的策略
& L; P1 r5 o: |) k# K4 p (1)培养学生的语感。
& J9 S' R/ Q8 k0 v' d! C ①引导学生听录音进行模仿练习,对比、总结发音的差别和变化。 3 P# H) |" f' Q# c) p$ o( C" {
②注重听力材料的真实性。选取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录音,选取多种口音的材料,引导学生适应真实语境。
5 |0 Z! `& e' N& S& q4 j, w (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听力习惯。
* z/ j+ E" t+ a+ a: i& p$ n0 W ① 创造轻松愉悦的听力氛围;
6 N; Q, p, Q* t- F ② 多用英语组织教学、提问、讨论; 2 x+ J) j5 E$ p) ?( q+ U/ E
③ 引导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把握、记录关键词,猜测文章大意和作者态度。
8 i: T5 N; t- d# Y* _ ②口语教学: , T J, p. w- b; s- e* C
1.教学方法 - x; U7 R. p$ Z1 h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模仿读音 (imitating/repeating);讨论;角色扮演;配音(dubbing)等。 . J- z' A- t, t3 o0 @: W9 T
2.口语教学的原则
0 s- S, Y- ^( O0 ~$ a (1)平衡流畅性与准确性。 ( i6 X+ V: v( |
流畅性(fluency)强调语言表达的完整、流利。 0 X% P+ Z! m( L( M) u- O
准确性(accuracy)强调语言表达形式、内容的精确。
2 V3 s! p8 n: j: K 在口语教学中,应首先强调流畅性,兼顾准确性,平衡二者关系。
" H& A7 y, ]' \% w+ j (2)兼顾语言意义与语言形式。
) d. @) c5 e& ] 口语活动应以语言意义为中心展开,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语言的正确性。
" W3 [& A% N- S9 c1 v4 q5 E- i (3)注重得体性与连贯性。
8 @& k6 ?6 x6 y- ]) J4 {- H ① 得体性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中说出得体的语言。教师需要创设跨文化交际的情境。 ( O; J8 O! h% S" _
② 连贯性指的是口语表达的连贯顺畅。教师应讲解交际策略,如转述、近似表达、借助手势、造句等。
! Y% j* D2 {/ g3 o$ A 3. 口语教学的策略 5 n+ w9 @7 u% g0 c" i/ h8 S: Y
(1)听与说相结合 & w5 K6 W1 k4 f1 R
(2)借助肢体语言
( O' y; r3 A- G7 G& s8 _ (3)迂回策略。如释义(paraphrase)、使用近义词反义词(synonym/antonym)等 2 p: g# P3 m+ d% i0 }8 t
(4)丰富的练习活动。如两人对话(pair work)、小组讨论(group work)、配音(dubbing)、角色扮演 (role play)等
/ l! `' X' _, a8 W- p* Z ③阅读教学:
6 ?# e3 _+ z" d$ {/ v 1.教学方法
8 T+ q0 @+ W& r: V7 M# p 泛读(fast reading, skimming, scanning);精 读(careful reading);练习题;写作;讨论等。
; M8 T) b$ {8 F" A7 X) X ④写作教学: * \6 B* g* n5 O6 S& k
1.教学方法
5 J- e) Y1 v% a1 |4 P 头脑风暴;句子仿写;练习题;讨论等。
4 o6 Z# |4 k1 P% o% | 2.写作教学的过程
$ l4 \$ D2 M+ j8 [! y7 Y3 Y; m (1)明确写作要求,激发写作动机 * |+ q! |2 O, a/ o
(2)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思维导图(Mapping)
" i! L# w. B, z& k; L* K* `$ Y (3)列提纲(Outlining) / n! n; x# \8 B
(4)写初稿(Drafting)
4 i5 I4 u' K7 i3 F" {0 g1 h (5)修改。包括自改(Self-editing)和互相修改(Peer-editing)
/ l1 _; G4 V% r (6)订正(Revising)及评价(Evaluating)
& C) g8 r) b3 h0 K/ T! q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0 f7 V3 U/ E9 \% ~! k 1.导入的目的/作用、具体活动、注意事项:
& r1 W- p2 N: I& W; Z9 G+ X9 a (1)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氛围;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内容 - C5 G: w8 u2 ^
(2)具体活动:听歌、唱歌、绕口令、复习、讨论、图片/视频等。 ; Q, Z$ n9 l" m+ x
(3)注意事项:导入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时间不能太长。
F, G( P1 ]: p' R, R 2.3P和PWP模式的过程 9 ^% y9 L- g Y, e: _7 {
3p:1.Warming-up/Lead-in ! ^" U2 }4 J% I! {" k* W5 k' O
2. Presentation (呈现) " K3 H4 D; N! O0 y) G9 e
1) Step1:
# W( ~ b* L2 u9 D+ g 2) Step2: ……
0 _% K3 D% c- S4 H( M 3. Practice (练习) .
k; Y' P, J" J2 f$ p 4. Production (产出)
8 E" ~7 A* m! B4 l0 q2 u2 W9 L' v 5. Summary and Homework # G1 F6 [3 N8 q9 M6 S' X
Pwp: 8 b. E0 O+ E0 _ G
1.Warming-up/Lead-in
) a& `: M( ~ J3 C 2.Pre- (X前)
% _8 w( Q) t5 U$ S, A 3.While- (X中)
4 a$ E3 l3 s9 q3 M G 1) Step 1: 3 e/ m5 }+ L$ H' q& Y9 l
2)Step 2: ……
0 c# }2 S9 j% l 4.Post- (X后) l6 B8 s& N3 _. D8 y- @* t
5. Summary and Homework
: T2 Q5 Q( q5 X 3. 巩固练习的目的/作用、具体活动、注意事项。
0 F7 y; I4 V1 [! w( k (1)目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 H/ k% j2 Y) B4 @ (2)具体活动:完成练习、讨论、角色扮演、配音、游戏、小组活动等。
! M8 o) o3 d/ `9 p: E- g (3)注意事项:巩固练习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循序渐进;活动数量适宜;练习难度适中;注意调动学生主动性,保证所有学生参与;时间分配合理等。 ' F) q1 O" q" t
4.作业的目的/作用、形式、具体活动、注意事项。 . _* U& [+ |. z- X5 S0 T( I
(1)作用:巩固所学知识的途径;训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 ) m# b4 D; V, J
(2)形式:开放性作业、针对性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 2 \% ~2 c' u; O4 j& W; c0 [- k
(3)活动:完成习题,听录音,编写对话或作文,调查,查阅资料,手工制作,课后活动等。 7 g# V0 `7 C* R# p
(4)注意事项:作业应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目的要明确;作业难度、时间分配要适中;注重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训练。
: i# G# a/ `; W7 o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
% o E* t8 ^1 N& a- M4 Q 1.教师课堂角色 1 l7 @6 K4 A' z$ m$ m W
① 指导者(Instructor):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 生评价自己。
" E \! n7 E& h4 b) ^1 {& c$ r2 r ② 控制者(Controller):控制课堂进度、活动方向、 课堂纪律。
# O" |4 W4 R7 U# Q4 ~1 } ③ 评价者(Assessor):纠正错误,给予反馈。 - ~9 x# N4 F0 O
④ 组织者(Organizer):交代任务,发出指令 " Q* v8 E8 Q# |0 Y& K# l! {
⑤ 促进者(Facilitator/Prompter):创造学习环境,激
1 d1 C: d. H9 K! p4 L) b' Z 发学习动机,提供有效信息等。
) O2 |4 ^! X5 ~* h) B ⑥ 参与者(Participant):普通人员,参与活动
$ f/ ^: `/ e6 n$ e# S3 [/ T ⑦ 研究者(Researcher):研究教学,撰写论文
8 {* f: a5 S0 ?; L 2.课堂提问的作用
' Y0 {% A5 i3 Y( V6 t. B6 M ① 增进师生交流
* k$ ~$ `! M* L' j! J ② 集中学生注意
3 c' i' y2 u7 j' d' C ③ 引起学生兴趣 # o+ l, \% q: G) @, l' j
④ 促进思维发展 4 Y/ N \- p) q7 z
⑤ 锻炼表达能力
. }) u4 q4 t) T. ~! B M ⑥ 检验学习效果
7 ~$ g$ Q! H# `$ i 3. 教师反馈的方式、作用。 S0 c6 [( J7 v
(1)方式:口头反馈、书面反馈;直接反馈、间接反馈;正 6 u" t# l# v: V3 i* R* n
面反馈、负面反馈。 0 s8 T, [4 _ w8 t' o# p, Q g
(2)反馈的作用:纠正错误;激发学生的兴趣;维持课堂交 , ~1 q5 D' Y( H+ w; D7 N
流;强调关键信息。 5 u3 }* Q. V& M. r" A+ M+ \1 I3 o
4.课堂提问的注意事项
6 j$ T! a) @& ?; ]5 \ ① 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围绕目标) 7 Z! g8 h0 u( d e4 [- S' z
② 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引导学生)
% W, ^) X* g! S0 O$ g9 {3 P X- p2 i2 B ③ 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灵活多样)
. @; d: {( q! {% @2 g$ g ~ ④ 课堂提问要有广泛性(面向全体)
% K7 d* _0 ?- e: Q9 z ⑤ 课堂提问要有积极性(鼓励引导) 1 _; n/ p# j" ]7 p5 k! A! k
5.提问方式 0 b) V) @ e% `9 q- ?% g4 [
① 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答案唯一,教师知道答案,通常用来检测学生对知识、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叫封闭性问题(close question)。 ② 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没有固定答案,需要总结、归纳或分析。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叫开放性问题(open question)。 ' c# S4 v+ V3 f! X% ~# E
6.课堂反馈作用: 2 y4 |7 i; D7 }, e4 S# Y) n
① 纠正学生的错误。
- }/ u) e: N! X0 }8 a- t ② 激发学生的兴趣。 ) ]$ u7 S4 `8 f" ? S+ ?
③ 维持课堂交流,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e' k" N+ ]1 n1 L; A& m5 c ④ 强调关键信息。 M. E/ O. e+ \$ M* e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 8 A% k% p, Z3 i3 F. \& J" W8 D
1.诊断性评价的作用、方法 、注意事项: " P) l8 h% p: R* }; x2 D0 e
作用: 9 P3 S% i* s* e0 b! C9 X
① 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
) Z" d- `% F) G7 D8 r ② 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安置。
3 @6 a8 T; q0 @& \9 C5 b; w1 f ③ 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 * ?/ e$ `9 u6 U3 N8 r9 n9 _+ }
补救措施的依据。 : Q. h: Q) p; r3 l5 U
方法:
G$ C' k6 K6 A# N ① 借助已有材料,如学生之前的成绩单(report card) 。 & S& X2 ?* ~& Z+ U& @
② 调查与测验(quiz & questionnaire)。如摸底测验、智 9 T: v! i# D' Z B* ~/ X! @7 F
力测验、问卷调查等。
6 B* c" Z: l7 k) P/ A* S ③ 观察与访谈(observation & interview)。如做实验、 1 r- @. m1 b* i0 Z7 M8 b
讨论问题等。
8 _: a0 e) s9 M 注意事项: 9 w: n: [: S, l: t7 w5 A
① 评价要明确具体可操作。
( S& b2 K4 [! i% s8 v( Q ② 评价时间分配要合理。
. O, H" u9 _2 m+ k" a4 S, t1 ^ ③ 评价不能流于形式。
3 C- | s) n! } 2.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方法、注意事项 1 Q. A. p* ^9 I
作用: 9 Z6 F0 R) Z+ i& x E$ h. K
① 检验阶段性学习的效果,确定学生对前一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 . h1 n& M; M& |% i
② 调整学习活动。
7 p, f/ ~% b) h) D0 { ③ 强化学生的学习。 6 \) j% v# A, A d1 n" @8 e# [
④ 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检验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效果,并及时调整和改进。
* f$ D: O! }% p5 u3 E 方法:
& J; C+ V' @ Y3 X, C ① 量 化 评 价 法 。 包 括 调 查 表 和 评 价 量 表 % h( w2 R2 }5 B9 g* J
(questionnaire)。 ; ^, u5 A7 o3 B3 U& d( L
② 质性评价法。包括优秀作品、概念图(conceptmap)、录音录像、成长记录袋(portfolios)、教师观察 、读书笔记(reading notes)等。 & Z4 G2 O( j# a* t x
注意事项:
- |# k9 V$ U; w. t2 z ① 课堂内外结合。
: j2 O r+ U; W% O1 P7 k ②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 x. w; {" k8 @5 e# z; X- I- @8 s ③ 评价客观、全面。
8 n4 b; E% j4 i9 S) m9 A6 S ④ 贯穿于教学始终。 * @8 a; ]" v F
3.终结性评价的作用、方法、注意事项: ! d- _6 p( x/ M! M- r/ S, K3 E, T w
作用: & { F; Z$ Z, p x9 Z% Y1 A
①为选拔、评优提供参考依据。 : m, }, V' |# C9 C5 X1 ^( i
②为教师确定后续教学起点提供依据。
. K& A/ N8 }5 W5 f$ I1 x( E8 _" }. a ③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并起到推动作用。 + P) G) S2 P) i$ v4 C0 y
方法: ' A8 Y: } o- m0 W/ o5 G5 J% y) m
1. 口试(oral test)。如朗读、图片讨论、描述、角色 扮演、情境交际、小组讨论等。 & }% q, ]% ^5 `7 q' X
2. 笔试(written test)。包括听力、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和语言知识考查等。
! E7 X; |- G9 c; I3 e* f 注意事项:
# z2 N( O9 [! J" J) ~6 v ①评价要全面,形式多样; & l. E. M- Z: b2 T! \/ c/ x; K1 n* J
②不应过分强调分数高低; / i4 Z; t' l% v4 e0 w0 I, O5 F
③要注重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4 b% r: h4 A2 Q) J6 a4 T
第五部分:教学目标
; S: W: u" H) G( c( b: f* q7 I( n2 A 1.设计三维目标的原则
% T9 ^7 {- r, M 1. 以学生为中心 2 k U8 {+ D! a" @6 E
2. 符合教学规律和课标
' ?. h8 l( x8 l: D 3. 全面、具体、可操作
6 @+ D* e. m1 D2 g& z p, K 4. 阶段性和可测性 + M8 U& [6 G6 ?$ Q( ^: s2 `1 v
2.板书的作用: 6 L' G( y$ G) n
(1)吸引学生注意力。 % v+ g3 b$ p4 e$ O; T
(2)加强学生记忆。
9 ^1 v* l8 G* a% N6 e (3)帮助教师示范。
6 y8 h: ]2 m5 f8 A% U* ? ]( N1 s" H5 d2 v% Q9 @
2 v' ^1 a9 ]( S( u" U2 S. \7 e! X% ^/ r$ T
3 F/ n* v6 B- K/ E8 a;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