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齐鲁最美青年”|董韶光:为世界深远海养殖打造“中国样本”

[复制链接]
近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组织开展的2022年“齐鲁最美青年”评选结果揭晓,经过个人自荐、资格审查、初步筛选、网络点赞、群众评议及组织考察等程序,最终产生10名“齐鲁最美青年”,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董韶光光荣当选。此次入选的10名“齐鲁最美青年”,充分展现了全省广大团员青年怀抱梦想、脚踏实地的优秀品质与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青春力量,展现了新时代好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昂扬风貌。
( |, B" Z. d* `& d9 y- [; Z
) @5 x! X$ d  O5 i8 O$ w, L7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 B& c, {# W' m
董韶光,1982年出生,中共党员。他积极贯彻海洋强国战略,牵头研究建造被誉为“养殖航母”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国信1号”,开创了工业化封闭式船载舱养模式先河,为省、市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增添新引擎,为世界深远海养殖打造“中国样本”。项目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试点项目和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示范工程)深远海设施渔业科技示范工程。
" @4 u/ P9 n6 a, I1 o$ ~, Y* @: V; {0 _3 ^' G; s6 z

) B& Q4 K8 Z; e" Q  b
: `" ~; v' |5 B9 n7 d
. d8 K5 E  {' k% ?4 Q( G6 [+ Y2 Q, `# {$ n' V" T1 X9 j
0 K/ z& G; T% {
勇挑重担,坚定落实国家省市“海洋战略”
  A4 |  r' _2 D7 P
作为国信集团核心主业之一——现代海洋产业的领军者,董韶光带领团队坚定落实国家省市“海洋战略”,秉持科技报国的伟大志向,承担国有企业责任使命,以深远海船载舱养模式为重点课题,积极探索我国渔业生产作业模式的智能化、装备化、信息化道路。“历时4年成功自主打造出的航母级‘深远海可移动牧场’——‘国信1号’养殖工船,于2022年5月20日正式交付运营,每年将提供安全的高品质鱼类3700吨。”董韶光告诉记者,把深远海充足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转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利器”,标志着山东在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利用方面走在了全国领先位置,成为抢占全球深远海养殖制高点的“中国力量”。成功打造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董韶光带领团队,在即墨田横海域开展4.2万亩海洋牧场建设,以科学布局、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为理念,实施涵盖筏式养殖、网箱养殖、底播养殖、人工鱼礁4大板块的多层次、立体化生态养殖模式。
8 Z4 `9 m3 {" z: l) Z( o8 F, Z1 s6 i, K, H8 z, U  D

! s1 ~, S% Z" ]0 J/ [2 \. J
5 j6 S: q# Y3 W; m; c' O3 ~1 c  r8 ~# A; o0 _9 F. g! E4 A9 L
攻坚创新,突破多项核心技术瓶颈
- V5 @  @/ U+ \9 ^* t- J
海洋科技是推动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突破养殖工船核心技术瓶颈是董韶光啃得第一块硬骨头。养殖工船建造是从0到1的产业,董韶光带领团队锚定目标、大胆探索,从商务谈判到技术方案论证,从试验船改造到舱养模式方案制定,从船舶性质界定到管理标准规范,联合中国船舶集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组织各类专家论证会80余次,考察调研100余次,澄清船舶技术、养殖产业化问题1000余个,使“养殖工船”从一个模糊的概念,逐步丰富成详细的图纸集和报告集,最终顺利完成养殖工船研发、建造及海试,开创工业化封闭式船载舱养模式的先河。有了养殖工船,接下来就是研发优质鱼苗,积累全流程科学育苗经验了。为配合养殖工船形成从苗种供应到养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减少源头病害,保障鱼苗质量,董韶光带领团队立足青岛、放眼全国,躬身推进大黄鱼生态养殖项目。经过两年时间的积累,掌握了从苗种繁育、鱼种培育、成品养殖及品质调控的全流程养殖经验及技术,率先实现岱衢族大黄鱼新品种“东海1号”规模化育苗并保有大量亲鱼,产销规模位居国内前列。养殖工船有了,优质鱼苗也有了,接下来就要推进“陆海统筹”,打造陆基循环水养殖新模式,让海洋科技真正转化成生产力。董韶光带领团队收购并改造运营了国内技术领先、产量最大的陆基三文鱼养殖基地;研究引进国际先进循环水养殖工艺,建设年产10000吨的大西洋鲑集约化陆基循环水养殖项目;在鱼卵孵化、育苗驯化、降海养成等环节,发起技术攻关与模式创新,推动建立了行业领先的陆基养殖“青岛标准”,组织完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大西洋鲑陆海接力养殖试验,改变了国内只能从国外进口购买大西洋鲑的情况,让昔日海外的“贵族鱼”变成了大众餐桌上的美味,让高品质国产大西洋鲑获得了行业认可与市场青睐。0 U8 f( e2 e4 V- u, d
3 y# i; b" Q" |2 \0 C& N

+ r% |9 ?2 z5 p1 R; P$ X) `& I7 a+ P: i; T, C; O2 W' N" `
迭代创新,打造深远海养殖“国家名片”“‘国信1号’养殖工船可有效选择深远海适宜海域,进行长期游弋式养殖,既克服了传统的海水陆基循环水养殖、近海筏式养殖、网箱养殖等形式受近海海洋污染、品种局限、机械化程度低、病虫害较多等限制,也避免了目前主流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存在的躲避恶劣天气能力弱、养殖密度有限、无法真正进入深海等不足。”工船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养殖周期可缩短1/3,成活率95%以上,且能有效规避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成为流动的“蓝色国土”。为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后劲,董韶光带领团队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推动海洋科技研发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保障省市科技项目取得成果,现阶段已开展了20余项研发项目,形成《适用于养殖工船舱养模式的自动投喂系统》等自主知识产权26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养殖工船鱼产品加工系统功能需求及发展》等论文5篇;输出《工船大黄鱼养殖流程设计和品质控制方案》等技术体系文件14个,项目合作团队形成相关软著及专利40余项,为我国抢占世界深远海工业化养殖创新高地奠定了宝贵的技术和专利基础。目前“国信1号”正在南海海域养殖作业中,新鲜美味的首批大黄鱼在九月份已经进入市场,广受好评。“团队又马不停蹄启动了国信2号、3号船的建造筹备工作, ”董韶光表示,该项目将助力山东掀起以设施渔业为标志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带动造船业、海水养殖业、装备制造业开展新的产业革命,使养殖工船成为我国继高铁后又一张新的“国家名片”。无奋斗不青春,无创新不发展。董韶光勇于担当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中国海洋事业人执着追求和担当奋战精神的缩影。伴随着“国信1号”养殖工船的投产运行,他还将担负新的责任,将深远海工船养殖项目打造成为响应“海洋强国”战略、拓展深远海国土空间利用和海防安全的集成示范项目。“以不变的创新信念,继续改变世界,以逐梦深蓝的勇气,继续引领行业变革、书写新的海洋蓝图。”董韶光说。
+ b# J7 }, i$ p9 J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4 |0 d  \% @2 w; d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dmoqhholgb
活跃在2021-7-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